201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第一年。“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传承和弘扬中华语言文化继续成为关注焦点,语言与国家安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社会关切语言热点话题,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呈现出新面貌,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一、国家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3年,在党和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下,语言文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通用规范汉字表》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该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3年度的平面、有声、网络三种媒体使用的10余亿字次对比分析,发现通用规范汉字覆盖了所有用字的99.992%,说明字表的分级、定量符合汉字使用规律。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成效显著。以“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成功举办。2013年全国共有490.3万人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式启动了视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全国共有297个城市通过了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占全部二类城市的75%。建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督导制度,将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三)语言文字标准建设取得新成就。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发布,内容涵盖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规则、示例等;国家标准《海底地名命名》发布,对海底地名的命名原则、专名的命名方法和通名的选择与使用进行了全面的规定。《识字教学用通用键盘汉字字形输入系统评测规则》发布实施,该规范规定了识字教学用通用键盘汉字字形输入系统应遵循的语言文字规范要求;中文拉丁转写的国际标准《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修订稿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投票通过,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第一批外语词中文译名发布。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向社会推荐使用10组外语词中文译名:“PM2.5—细颗粒物”“AIDS-艾滋病”“E-mail-电子邮件,电邮”“GDP-国内生产总值”“IQ-智商”“IT-信息技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WHO-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
(五)国家辞书规划进入新阶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该规划注重规范应用,强化实用功能,要求汉文、民文、外文等重点语文类辞书项目严格执行语文规范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三次制定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新阶段的辞书规划,凸显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辞书体系,更加强调服务社会语言生活。
二、多方位传承弘扬中华语言文化
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3年,相关语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些热点话题引发大众和媒体热议,反映了全社会对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高度重视。
(一)汉字听写大会成功举办。国家语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6亿人次受众,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热,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汉字传承以及汉字书写能力的热烈讨论。
(二)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家语委联合中国书法家协会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书法家现场创作、现场点评,指导中外学生书法作品,开展书法讲座、书法研讨交流会等系列内容。
(三)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亲自推荐图书,倡导全民阅读。两会期间,李卫红、邬书林等115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4.23”世界读书日、“中国阅读行动”等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语言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社会的语言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加强,方言文化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语委积极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江苏库数据调查工作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并开通的省级语言资源库,上海、北京、辽宁、广西等省区市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取得成效,山东、河北、福建等省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启动。“中华经典资源库”启动了首期建设工作。
(五)民族语文工作不断推进。民族语文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双语教育等进一步推进。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广西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壮语文课程标准》。国家语委与国家民委共同立项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标准”“20种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调查与保护”等课题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取得重要成效,截至2013年10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突破1000个。
三、语言与国家安全得到更多关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语言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等核心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彰显出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和安全价值。2013年语言与国家安全问题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一)周边语言、跨境语言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关注。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学书院、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了以“中国周边语言状况”为主题的“2013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10月,北京语言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11月,“第七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暨首届跨境语言研究论坛”在广西召开。
(二)外语能力与国家安全成为重要话题。12月,“语言与未来”首届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围绕“国家战略与外语教育的新视角”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了“外语战略与国家安全”“外语能力与国家治理”“外语教育与国家语言安全”以及“外语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截至2013年,外语战略研究系统丛书已连续出版10本。
(三)“语言与国家安全”研究取得进展。2011年4月,国家语委与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在江苏扬州联合举办了“语言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论坛。随后,组织学者开展“语言与国家安全”专题研究,2013年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建设,积极服务国家语言安全,取得阶段性成果。《语言与国家》读本定稿。
四、热词热语反映社会百态
2013年,又有一批热词热语进入了语言生活。这些词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3,从中可以窥见2013年中国与世界的社会生活。
(一)新词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在125万个文本、12亿字次语料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提取出新词语364条。2013年中国与世界的社会生活及语言使用的特点从中得以体现。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棱镜门、H7N9禽流感、土豪、自贸试验区、单独二胎、中国大妈、光盘行动、女汉子、十面霾伏”等十大新词语,反映了2013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媒体和百姓关注的焦点。
(二)流行词语。“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自贸区”展现着改革和奋进中的中国;“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展现了执政新姿态和反腐决心;“斯诺登”“防空识别区”记录了世界舞台的纷纭变幻;“土豪”“雾霾”反映了社会的关注。
(三)网络用语。“中国大妈、高端大气上档次、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土豪(金)、摊上大事了、涨姿势”等网络用语,代表了2013年度网络语言使用的鲜明特征。
(四)网络多字格。“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纷纷入围“汉语盘点”及各种“十大流行语”榜单,满足了一些网友的语言创造欲,体现了语言的娱乐功能,其生命力还有待时间检验。
(五)走出国门的词语。Dama(大妈)、Tuhao(土豪)等“走出国门”,亮相国外权威媒体,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形成关注热点。不同时代走出国门的词语际遇不同,有的在外安家落户,有的仍在海飘,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五、社会关切语言热点话题
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语言交流与接触频繁,语言需求多样,由此引出语言热点不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文风问题继续在媒体聚焦。媒体对“改进文风”的高度关注主要集中在“亲民务实”“制度保证”“民众期待”等方面。广大民众既充分肯定改进文风的成果,也担心改进文风只是一阵风,希望能够“坚持严字当头、不走过场”。
(二)汉语盘点成为新的语言年俗。一年一度的汉语盘点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房”“正能量”“争”“曼德拉”分别领衔2013年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和国际词。以年度语言盘点为特色的新语言年俗不仅盛行于大陆,也流行于港台地区,如香港和台湾的“汉字盘点”、两岸的“年度汉字”活动。新语言年俗借助新媒体,有效地传承并创新了年俗文化。
(三)医患矛盾中的语言问题引起关注。近年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医患矛盾与冲突带来了严重后果。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冲突中的很大因素是语言沟通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语言服务意识,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增进医患双方的理解与包容。
(四)人口流动带来语言变化。在对四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中发现,遍及东、中、西部的人口流入与回流日益频繁。人口流动不仅给流入地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各地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与交融,使当代中国社会语言变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六、语言文化交流合作稳步推进
2013年,语言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丰富,深化拓展国家间和地区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日益成为各方共识。
(一)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取得共识。成立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采用民间形式,本着加强交流、增进共识、求同化异、便利应用的原则,推动海峡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两岸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举行了第八轮会谈,在扩大和深入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二)中德语言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中德语言年”启动仪式。作为“中德语言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和德国驻华大使馆成功举办了“中德语言文化政策高层论坛”,以“语言——中德文化之桥”为主题,聚焦中德语言文化政策,积极推动中德双方进一步加深语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是中德双方第一次在语言文字领域开展的高规格、高水平合作交流活动。
(三)汉语国际传播领域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底,孔子学院已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总数超过1000个,注册学员达85万人。来华留学人员数量接近33万。美国“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至2013年已有6.8万美国学生来华。
(四)海外华文教育探索新思路。华文教育转型升级提到议事日程,努力推进海外华文教育正规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建设成为新的工作思路。政府和各界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华文教育教学和学科体系。网络华文教育进一步拓展,海外华文示范学校阵营进一步扩大,共有88所海外华文学校入选第三批“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