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交大复旦“巅峰对决”学生文体竞赛19日启幕

  扬理想风帆,展青春风采。5月19、20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市教委、市体育局、团市委、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承办的名校“巅峰对决”文体竞赛在东方绿舟举行。接到通知后,上海交大高度重视,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机关部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全校师生凝心聚力,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此次竞赛中。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照“巅峰对决”学生文体竞赛组委会要求,按照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项赛事,上海交大共有各项目参赛人员500余人,志愿者100余人,工作人员100余人,总计700余人参加。比赛项目涉及才艺表演赛、辩论赛、龙舟赛、自行车拉力赛、小马拉松赛、铁人三项赛(自行车拉力赛、小马拉松赛、激光模拟射击比赛)等。

  弘扬交大精神的崭新起点

  5月15日下午,上海交大在闵行校区菁菁广场召开交大、复旦学生文体竞赛动员大会。校长张杰、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到场为6支参赛队伍授旗。

  在动员大会上,张杰校长充满激情地寄语所有参赛选手,希望他们在这个青春的舞台上放飞梦想、张扬活力、释放激情,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水平,让这场文体竞技的盛会,成为弘扬交大精神的新起点。张杰指出,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在这跨越三个世纪恢弘的办学历程中,有着全体交大人引以为傲的体育和艺术教育传统。创校伊始,包括李叔同在内的南洋公学师生就开创了普通学校编创学堂乐歌的先河,乐歌课程的设置使交大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1919年开始,合唱队、管乐队、话剧社等一系列文艺社团的陆续成立,使现代大学的艺术教育在交大发端。1898年,南洋公学举行首届运动会,成为我国体育会史上最早的运动会;1900年建立学校最早的足球队、技击部、棒球队,当年都曾在上海、中国乃至远东有着极高的声望。孙中山先生还曾为交大体育题词“强国强种”。张杰指出,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有了体育运动就有了“追求卓越,永不气馁”的勇气和品格。凝聚的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的百年交大,在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将以更执着的努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等各项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挥舞的旗帜激荡着青年学子的心,昂扬的斗志瞬间传递给了每一位参赛队员。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校领导的激励为动力,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为荣誉和友谊而战,争创佳绩。

  推动高校体艺改革的有效载体

  200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行全国阳光体育运动。今年是中央7号文件颁布5周年。

  在此大背景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决定从2012年起,在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举行名校“巅峰对决”学生文体对抗赛,首站定在上海,在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之间展开。

  事实上,名校之间的文体竞赛活动由来已久,享誉全球的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它们之间举办的赛艇对抗赛已举办了158届;国内名校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昆玉河举行赛艇对抗赛,举办了十届。如今,赛事在中国几所名校间开展,体现了名校间的交流,更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徐飞说,“巅峰对决”文体竞赛活动,这是一场智力、体力、魅力的比拼,这是一场风采、风范、风骨的展示,这是一场校际间的交锋、交流和交融。它将展现高校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推进高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和谐成长的重要举措。上海交大把此项活动作为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气象”中的重头活动来推进,全校师生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备战中。

  协同作战团队精神的集中展示

  为保障各项准备工作的有序开展,上海交大成立了由张杰校长任组长,由徐飞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体育系、艺术教育中心、学指委、团委、后保处、保卫处等负责人担任组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了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夏小和为领队的工作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了解工作进展,协调各个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推进各项赛事准备工作。

  在比赛训练方面,体育竞技有龙舟、小马拉松、自行车和小铁人三项4个项目。上海交大运动员的招募和选拔都是按照“巅峰对决”文体竞赛组委会的要求来进行。运动员的招募工作从今年4月初启动,报名对象均来自于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包括体育特招生。学校在发了招募通知后,同学们的热情很高,自发前来报名。学校组委会又根据不同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从中选出约300名运动员参赛。这些运动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体育训练的业余爱好者,由于平时要上课、做实验、写论文,因此只能忙里偷闲,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训练。他们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复旦的同学们一起展示风采、交流沟通、共谱友谊。

  为使各项赛事顺利进行,上海交大配合团市委,精心选拔100名志愿者参与赛事服务。据介绍,100名志愿者中,有不少志愿者有世博服务经验,做过“小白菜”“小蓝莓”。他们表示,“从世博园到东方绿舟,变换的是场所、地点,阻挡不住的是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交大学子的志愿精神。”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徐迅同学,曾数次发短信、打电话给负责老师,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志愿者。目前,100名志愿者即将进行宣誓和岗位培训。

  文艺汇演准备工作在交大艺术团队中紧锣密鼓地进行。上海交大交响乐团连续几周加紧排练,他们将用音乐展现交大学子的精神状态。刚从“中华号角——2012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暨中华杯全国第六届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展演”获得金奖凯旋的交响管乐团也将为师生们精彩献演。交大合唱团刚从欧洲交流考察回国,同学们放弃了休息和调整的时间,即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常规训练。

  上海交大还承担了开营仪式的策划、准备工作。为了营造和谐、融洽、欢乐的活动氛围,开营仪式的方案也是几易其稿,为了应对雨水天气,还准备了应对预案。目前,开营仪式的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辩论队的辩手们也正在积极准备辩论稿和模拟演练。

  体艺成果和文化的传承接力

  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初名南洋公学。在这跨越三个世纪恢弘的办学历程中,有着全体交大人引以为傲的体育和艺术教育传统。

  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总教习张焕纶、师范院学生张惕铭、姚立人、沈心工共同撰写师范院院歌《警醒歌》,激励师范生立志报国;到沈心工(1897年入南洋公学师范班)和李叔同( 1901年秋入南洋公学特班)开创普通学校编创学堂乐歌和设乐歌课之先河,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音乐教育的先驱;从孙中山先生特意为交大体育书写“强国强种”的题词,到1898年,南洋公学举行首届运动会,提出“强国强身、崇尚文化、注重体育、健康向上”体育思想,成为我国体育会史上最早的运动会。

  学校从1900年始建立学校最早的足球队、技击部、棒球队以及1919年的合唱队、管乐队、话剧社和等一系列文体社团;到如今精心打磨的“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合唱团”、“乒乓球队”、“游泳队”“、”篮球队“等大学生文体组织多次在世界、国家比赛中拔得头筹、获得殊荣,成为学校乃至上海市文体名片。

  116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文体领域成绩斐然,成果卓著。诞生了以著名文化大师李叔同、著名画家朱屺瞻、音乐教育家沈心工、表演艺术家卢燕、著名翻译家傅雷、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家;培养了交大参加奥运第一人申国权,游泳世界冠军乐靖宜、蒋丞稷,羽毛球世界冠军张军、黄楠雁,乒乓球世界冠军曹燕华、刘国梁、丁松等体育明星,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感悟、对于事业的执着与坚韧带动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这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交大人对于体育和艺术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一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开展并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进一步将”体育与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校以崇尚文体、追求卓越、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开展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交大人精神内核。

  学校成立国家级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艺术教育委员会,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制定《大学文化规划及行动方案》,精心组织,创新手段,打造交大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学生交响管乐团先后获得荷兰第十四届国际音乐节一等奖,瑞士因特拉肯”少女峰“国际音乐节管乐比赛金奖,取得我国在国际交响管乐项目比赛中零的突破;引进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等一批国际、国家级顶尖艺术院团、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剧目等精品剧目,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品位; 积极推广原创,将”欣赏什么“与”创造什么“有机结合,每年培育师生原创性演出近十场,吸引观众年逾4万;诞生了”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原创相声剧《交大这些事》“、纪念杰出校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原创音乐话剧《传承》、原创电影《我的太阳》、《逆转流星》等各类学生原创文艺作品,不断启迪、激发了大学生理性创造思维和人文情怀;借今年校庆之机,举办学校首届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历时半年,共分五大篇章,通过近百场文化活动,涵养文脉,凝铸文化,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学校着眼于大学生增强体质、锻炼体魄、磨砺体志上下功夫、做文章,将体育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全覆盖、分类别、全过程的多元化体育课程结构;扶持50余个学生体育社团,每年开展近百项校园体育活动,全面构筑学生体育健身网络,打造阳光体育运动品牌,积极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获24项一等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连续两年获”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高校团体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阳光乒乓球比赛获一等奖;牵头全国20多所百年高校编写《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深入挖掘体育健身、娱乐、教育、激励功能,积极培育大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学校3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普通高校课程评估优秀学校“;连续4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全国高校”校长杯“。

  此外,学校投入建设”钱学森图书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李政道图书馆“、”文博大楼“、”光明体育场“、”新体育馆“、”致远游泳馆“、”沧源文体一条街“等文化体育设施,在服务学校师生的同时向社会开放,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显著增强了文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与全球30余所高校开展各类国际文体交流活动,向海外各界人士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昂扬的体育精神和中国人民和平的心声,取得巨大成功。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收藏
(责任编辑:宋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