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福建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24〕年第1期(总第254期)

  【打造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指导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各高校组织动员1100余万师生组建30余万支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社会大课堂,精心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为总结特色案例、宣传先进典型,特开设专栏,专题展示各地各高校有益经验,推动形成全战线同题共答的优良生态。

  福建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挺膺担当。

  突出统筹谋划,着力做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强化组织领导,省委领导全程指导推动,并出席相关活动,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给予支持,组织制定实施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协同育人,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校地会商、问题协商、育人共商”工作机制。强化分级实施,省级层面注重引领示范,组建师生实践团队,开展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层面注重全员育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学工、团委、教务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

  突出思想引领,着力做有灵魂的社会实践。坚持主题递进化,以“闽山闽水物华新”等为主题,一年一主题、进阶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从福建出发,奔赴浙江、上海、河北、北京等地,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坚持线路专题化,围绕“金色思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丝”四大专题,系统设计“思想探源之路”“星火燎原之路”等七大系列线路。坚持研学课程化,加强课堂与实践教学一体设计,将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乡村振兴等融入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思想性和引领力。

  突出资源融合,着力做有体系的社会实践。聚焦共建“大课堂”,省直十六部门分专题共建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86个,遴选一批大学实验室、科研所、校史馆等,打造“场馆里的研学实践”。聚焦用好“大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网络实践场域,立项建设全省高校“大思政”教育特色数字馆,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聚焦建强“大师资”,遴选一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亲历者、见证者作为“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组织领导干部、院士、学科带头人、劳模等开展现场教学,打造“学生身边的导师队伍”。

  突出独特优势,着力做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创设“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分别领衔南北两大片区,构建校地研学联合体。绘制“资源图谱”,南部片区分8个主题整合建设81个优质研学点,北部片区打造“寻古传文”主题研学圈,强化实践圈层外溢效益。打造示范精品,开展研学路线、精品课程、实践基地、品牌活动等“四个一批”遴选工作,每年举办总结展示,不断强化示范引领。

  突出育人导向,着力做有实效的社会实践。紧扣教学目标,多形式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目标使命贯穿始终。推动专业融合,吸纳各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优化评价体系,对社会实践予以学分认定,将实践指导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推动“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下一步,福建将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扣建设教育强国核心课题,着力在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深化优化、迭代升级,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实践育人新范式,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