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农业大区特点,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特殊教育与生产、服务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高地。
一、加强统筹谋划,培育特殊教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绿色发展需求,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改善残疾人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支持区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2008年,创新开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成为在全国同类(级)学校中率先对残障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区教育局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多部门分工合作、共同治理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同时,发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区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用,把残疾学生高中教育纳入全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协力推进发展。三是深化家校社协同。利用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与属地高校、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实践研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积极推进基地种植、养殖一体化发展,打造富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的示范性实践项目。通过组织专家讲坛、通识培训、亲子实践等,对残疾学生陪读家长进行引领和指导,推动家长实现由“养护者”向“影子教师”的转变,使家校共育落地生根。
二、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建构实践育人体系,将课程建在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上、服务链上,有效打通残疾学生成长关节,确保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形成各学段相互衔接的实践课程集群,提升实践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二是强化专业引领。将特殊教育教科研纳入全区教科研体系,进行一体化管理;配备专职特教教研员,加强常态化区域、校本教研活动;落实责任督学制度,定期到校视导听课,规范教师教学常规;单列特殊教育课题和论文评审,加强教学研究;将特殊教育办学水平考核评估纳入区域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内涵发展。三是落实项目推进。实施项目建设,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功能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农疗基地等。支持教育教学、康复辅助器具等各类设施配备更新,保障教育教学、康复培训等需求。
三、深化产教融合,夯实实践育人硬基础
一是推进基地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特殊教育学校基地建设,先后印发6个文件,投入3000多万元,将基地作为特色发展项目给予保障。在基地成立“溧水区双力种植实验中心”,让基地从“输血”转为“造血”,推动基地可持续发展。目前,基地规划建设用地达1075亩,已建用地达500亩。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对接区域特色农业,建成名贵花卉、绿色蔬菜、特色瓜果等高效节水种植基地,以家禽家畜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基地,以及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休闲旅游和实践体验基地等,成为产教融合、育训并举的实践育人重要品牌。多年来,基地直接为残疾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区委区政府将基地作为吸纳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解决农村残疾人就业,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的交流展示窗口。2005年以来,溧水区依托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十七届牡丹节,已成为当地农业观光特色项目,丰富了当地文化旅游市场,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基地还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先后接待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30多万人次。
四、注重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一是配强教师队伍。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先录入,再在两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原则,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招录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学校先后招聘研究生7名,有效提升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二是创新培养机制。积极探索骨干教师双向培养模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教师实训基地,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跟岗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师培养成精通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强化专业指导。建立师资培养专家指导团队,定期聘请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以及本地农业技术员和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切实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