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40号(教育类00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1〕420号

  您提出的《关于把“文学教育”纳入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近年来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

  1.政策体系日趋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学校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相关文件,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

  2.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一是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二是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各地各校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三是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

  3.资源保障持续向好。一是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五年来增加17.9万人,平均增速为7.8%。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提升了1.1个百分点。二是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高中达标率达93.26%,十年间分别增长了50.2%、36.76%和17.85%,特别是近五年分别增长了36.60%、20.16%和8.67%。三是设施设备标准日益完善。印发《义务教育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研制《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音乐、美术教室建设与装备规范》,推动将高校艺术场馆建设情况纳入高校教育发展统计数据。

  4.品牌项目成果丰硕。强化学生美育实践和展示展演,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等品牌项目。其中,在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先后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在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中小学校参与面达到85%,高校参与面达到90%,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

  5.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完善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性地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二是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将美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评价改革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三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184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发展,联合文化部门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

  二、关于将文学教育纳入学校美育实践的情况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具有培根铸魂,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能力。

  多年来,教育部在指导各地各校在美育推进过程中,强调学科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强调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学生心田。强调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学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同时,教育部一直将语文教育纳入学校美育实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在持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全国中学生书法作品比赛、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比赛的同时,还支持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委关工委、光明日报社等主办华人少年作文比赛,支持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等主办全国中学生学作文竞赛,支持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叶圣陶研究会等主办“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等。通过举办作文比赛,让青少年在文字应用和文学创作中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近年来,在美育品牌项目展示展演中,注重将经典文学篇目通过颂读、书法和京剧、话剧、歌舞剧的形式予以呈现。一是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注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例如,2019年的展演剧目就包括《西游记》经典章节“闹天宫”,《西厢记》经典曲目“红娘”,以及《小二黑结婚》、《伤逝》、《茶花女》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歌剧。特别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突出重大历史事件为代表的《西安事变》,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代表的《谷文昌》,以突出故事情节为代表的《红军故事》之“半截皮带”、“半条棉被”以现代京剧、话剧形式予以展示,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二是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中,广大师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就占据三分之一。例如,2020年展示节目中,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列五中学同学展示的舞蹈与朗诵相融合的《沁园春·雪》、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学生朗诵的《少年中国说》、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同学展示的《明月几时有》,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小学同学展示的“诵《诗经》语 做健身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学生展示的《春江花月夜》,湖南省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同学展示的《粟裕精神代代传》等,让演出者与观赏者都沉浸在以经典文学为底、以艺术形式呈现的文化氛围中,实现陶冶情操、澡雪精神的审美功效。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教育部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继续将文学教育纳入学校美育实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加强学科融合。有机整合包括汉语言文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二是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是加强美育实践。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朗诵、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各地把文学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体系,在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教改中,进一步强化美育目标和任务,切实发挥文学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作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