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2002〕7号
2002年5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对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的总结,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高校师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扎实工作,使高等教育呈现出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讲话中,李岚清副总理对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的新要求,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全面部署。这一讲话,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李岚清副总理讲话转发你们,请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结合本地和高校的实际认真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继续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 --李岚清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5月10日) 今天,教育部在这里召开颁奖大会,颁发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大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高等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历来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出席了第一届颁奖大会,多次接见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并发表过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次获奖的49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和荣获“高校青年教师奖”的115位个人,集中反映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希望获奖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下面,我就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高校师生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校园建设日益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崭新局面。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这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了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教育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年到2001年就增加教育经费314亿元,到2002年底5年累计可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从1999年到2001年,高校扩招152万人。目前,有高校在校本科生420多万人,硕士生29万多人,博士生7.6万多人。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授予近600万人学士学位、54万多人硕士学位、6.5万多人博士学位。一大批博士、硕士已经担当起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任,成长为新一代学术和科技带头人,有些走上了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岗位。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两年多来,全国高等学校在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中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师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书育人,为促进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发奋学习。 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中组部、教育部每年都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增强了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高校的持续稳定,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形成于50年代,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其基本特征就是条条办学、块块办学。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高校规模偏小、专业偏窄、小而全、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严重、办学质量及效益不高等弊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几年来,我们对517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了以地方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体制;对29所重点高校实行了以中央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体制;在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先后将637所高校合并组70所多科性和综合性的高校。经过改革,基本扭转了长期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对大多数高校确立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承担着办后勤、办社会的沉重负担,高校后勤设施落后,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已势在必行,后勤设施落后的问题就更显突出。针对这种状况,从1999年开始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0年、2001年两年就完成新建学生公寓1900多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尚有1000多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新建学生食堂260多万平方米,改造81万平方米,解决了200多万新入校学生的食宿问题。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内,全国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570万平方米的总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并没有把后勤职工推向社会,而是通过资产重组和改制妥善安排了后勤职工,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保证了改革的平稳进行。这项改革,在短短3年内,就初步解决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条件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全国高校呈现出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广大教师安 心教学、一批高素质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可喜局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第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助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费上学和毕业包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吃大锅饭的思想,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 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制度,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负担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仅形成了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压力,分担少量教育成本的收费制度也促使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提高了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在建立高等教育成本适当分担机制的同时,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国家相应建立了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构成的多元化的助学体系。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又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国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共85.9万人,金额68.8亿元;已签定贷款合同的学生为27.2万人,金额24.3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了必要的贴息经费。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建立“国家奖学金”,奖励4.5万名学生。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基本保证了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五,高校教职工待遇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长期以来教师收入普遍偏低,高校教师平均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国家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普遍进行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教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由1.2万多元增加到2.4万多元,平均每年增长了25.5%,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已经进入国民经济16个行业国有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前列。 为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国务院办公厅从1994年开始连续5年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工作会议,出台了对教职工住房的建、租、售实行优惠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教师住房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94年到2000年,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中央为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实施“广厦工程”的号召,通过各级政府投入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全国共计投入教职工住房建设专项资金1144亿元,建成1.5亿平方米住房。全国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同期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高校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改善号召实施了教师筒子楼改造工程。1998年和1999年,中央部委和地方共投资42亿多元,改造筒子楼501万平方米,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在 20世纪末消灭高校筒子楼的目标。住房条件的改善,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第六,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加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为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相继启动和实施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项目,国家每年用于培养和支持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投入超过了1亿元。这些都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从 1978年至2001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46万人,学成回国14万人;1996年到2001年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万多人,其中95%以上已按期回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在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第七,高校科研实力迅速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从1996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到2001年底,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授奖总数的50.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授奖总数的34.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78项,占授奖总数的25.9%。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历年均占全国发表论文总量的60%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过去,我们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往往只看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和教师学历、职称的高低,从而造成了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加强教育和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切实转变观念,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科技实力较强、国际竞争力较高的科研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创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现在,高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5个,占全国的2/3;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大学科技园22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全方位的研究与开发基地。2000年,高校技术转让合同4946项。高校科技产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约400亿元。以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成长壮大。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是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带领课题组从1975年开始研制的。他们跨越了日本流行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流行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直接研制成功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迈入了“光与电”的新纪元。他们从1981年开始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创办了校办企业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方正集团,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 1985年开始进入市场。迄今为止,这一技术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而且占领了海外华文80%的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华大学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我国海关口岸投入使用,为打击走私活动、增加关税收入、提高通关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东港使用该设备两年来,查获走私违规案值超过7000万元,通关检放环节由原来的2-3天提高到当天完成。同时,他们还与澳大利亚、伊朗、土耳其、韩国签定了供货合同,积极拓展了海外市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基础课教学仍然比较薄弱,人才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比较缺乏,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还比较缓慢,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增强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认真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21世纪的高校应该怎么办?今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作出回答。目前,全国高校大规模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下一阶段,高校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巩固”,就是要做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各项后续工作,使这些高校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正常、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转,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深化”,就是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高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整体布局调整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就是搞好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 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我们调整、合并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今后高校要把改革重心转向学科结构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运用高校前一段改革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学科 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要避免“千校一面”,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高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社会上反映,有的大学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些课程还没有重点中学的优秀老师教得好,这种现象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名师上基础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 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有的学校废除了教授的终身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好的尝试。不少学校实行选课制,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必要的制度,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讲台讲授本科生课程,形成名师上基础课的良好风气,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基础课教学中,特别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程的教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要改进英语教学,为开展对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打下坚实基础。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但听不懂、说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英语教学不重视听、说训练。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用英语等外语进行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选用一些优秀的进口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第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小平同志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今后要把科研工作的重点 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一部分重点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承担起基础研究的任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多数院校主要承担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任务。在这里我要明确地提出,我们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得奖状,而是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办好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科研人 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入市场,搞好产学研结合。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退出机制,高校对企业只能承担有限责任。 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彼此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 2002年 4月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广大师生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树立良好学风,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师生也要注重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方法,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第三,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世界各国当前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先机、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高校领导要牢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加快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力争在“十五”期间逐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 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选拔和培养人才不能有门户之见,搞“近亲繁殖”,而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眼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实施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高校青年教师奖”等优秀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到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要重点扶持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第四,进一步开展校地共建,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等院校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只有脚踏实地为当地服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群 众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全国服务,高校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基础、有动力。如果好高骛远,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服务,为全国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不管是以中央为主管理的高校还是以地方为主管理的高校,都要牢固树立“共建的基础是贡献”的观念,都要首先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为地方输送各类优秀人才;二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成果改造仍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四是要为地方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第五,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校要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革命性影响,大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信息化校园,加速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培养大批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人才,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络,加强对公共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积极试行新的教学模式,在网上构建新的开放式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现代远 程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大学图书馆要努力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充分共享国际、国内和各高校的图书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室,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以及学生网上活动的引导和管理,防止和消除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 第六,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只是解决了扩招所需增加的后勤设施,高校后勤设施的整体条件还没有完全改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还 很艰巨,改革必须继续推进。要在实现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操作,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要力争在不远的将来使所有高校学生的住宿条件达到“4∶2∶1”的标准。但标准不要过高,装修不能豪华,面积要合理适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利于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第七,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三年多来,国家助学贷款已逐步推开。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不平衡,规模还不大,实际贷款情况和申请贷款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这项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生的好事办好。各商业银行要与学校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学生个人信用作担保的办法,把金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决不能因噎废食,拒绝贷款。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学生学历查询网,将学生信用情况登载上去,供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查询。要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意识的教育,努力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做诚信的模范,按时归还贷款。学生申请贷款额度小、手续多,可能会给银行增加一些工作量,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积极配合银行做好有关工作,保证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当前,特别要注意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学生子女的助学贷款工作,帮助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不使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努力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奖、勤、补、免、赠”等助学体系。 第八,认真搞好高校之间的教育对口支援,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要主动承担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认真做好高校之间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中西部地区高校调整学科结构,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除国家规定的对口支援的高校外,还要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其他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为中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央政府要继续重点支持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好一所大学。 第九,扩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合作办学。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扩大。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竞争优势,大力培养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竞争所需要的人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和人才支持。要继续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进一步做好留学生工作,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要坚持以我为主,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按法规和批准程序办事,决不能一哄而起。我们支持高校对外合作,但高校一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放任自流。合作一定要与名校合作,不能良莠不分,来者不拒。对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要有所选择,要有利于加强我们的薄弱学科,增加我们急需的新学科。同时,要警惕有人打着合作办学的幌子招摇撞骗,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借机搞渗透。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高校稳定 高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是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始终放在高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第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高校师生中有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能不能顺利推进,能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是否得到认真贯彻,取决于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取决于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否不断加强。高校党委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把学习、研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头等大事来抓,总结和吸取邓小平理“三进”工作的成功经验,依托“两课”主渠道,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要高度重视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努力把更多的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学生吸收到党内来,最大限度地把青年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使高校党员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解决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以及学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高校党的作风有明显转变。要十分注意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防止并认真查处少数教师剽窃他人学术、科研成果以及在各种招生考试以及奖励、职称、学位评定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要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优良学风,维护高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第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党委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客观形势的新变化和师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新形势,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过去,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情况有了变化,不仅班级的党团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社团活动要继续搞好,而且更要落实到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辅导员要进驻学生宿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对建在校外、多校共用的学生公寓,要按照各负其责的原则,由高校派专人进驻,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组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学生增强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和免疫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在思想、心理上的反映,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第三,要确保高校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维护高校稳定,会稳定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十多年来,高校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但各级领导切不可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务必要把稳定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旗帜鲜明地讲稳定,坚决果断地抓稳定,认真扎实地保稳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注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如果高校与其他方面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要通过组织、领导乃至法律途径及时予以解决,切不可在师生中散布不满情绪,更不准发动学生参与,避免激化矛盾、扩大事态。要特别注意做好高校“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彻底消除“法轮功”邪教在少数师生中的不良影响。 同志们,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工作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高校的广大师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深化高校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