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7年的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我们已经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使我国教育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教育率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从恢复高考到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教育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强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事业走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教育发展,关键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我们教育工作来说,要从这样四个方面来加以落实:一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三是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起,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两个奋斗目标和两大战略支柱。
经过新中国建立58年、改革开放29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们国家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实现我们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伟大使命。
这个战略任务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既是这个更高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这个更高要求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要在全国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抓好学习贯彻工作,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全体干部和师生,把教育系统全体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
首要是抓好学习工作。中央已经作出部署,2008年上半年要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轮训,集中一段学习时间,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2008年下半年,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教育部党组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要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大党员干部、党员专家学者要带头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同时,要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保证。要紧紧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到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里要强调三个重点:一是总结过去,二是研究现在,三是谋划未来。
一是要深刻总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明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首先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的实际,对30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我们的初步体会有这么六条:
第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党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条战略方针。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关系亿万学子,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利益,衡量教育工作是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体现在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上。衡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标准,一是要看教育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的贡献,二是要看能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通过科学发展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二是坚持教育公平,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学有所教,享有良好的教育。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的重大转变;从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的大改革、大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教育体系的生机活力,提高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适应力、贡献力,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第五,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旗帜问题、政治方向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置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来的必然结论。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经得起在复杂环境下领导和推进教育事业的考验,成为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强阵地,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六,坚持和发扬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期盼,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今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中,体现在基础教育实现“两基”目标的攻坚之中,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之中,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历史性进步之中,体现在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之中。我们要永远弘扬这样的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努力。
二是要认真研究当前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必然面临新的课题,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但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99%的人口地区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尽管教育的规模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都在转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全面显现,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又受到教育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教育部党组决定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已确定了13个重大课题,包括人力资源强国研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与政策措施研究、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高等学校发展特点与布局结构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等等。这项工作还要制度化,还要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地也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是要加强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进一步谋划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举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经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当前,要切实做好《2008-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制工作,这是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这些年的事实表明,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行动方案,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建设计划,科学地规划、设计若干教育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更要集中力量,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谋划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伟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好本部门、本学校的发展规划。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总要求,进一步思考“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样两个核心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举措,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教育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去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和今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对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四次召开座谈会,亲自听取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先后召开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次全国工作会议,颁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少年体育等三个中央文件;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各项工作进行部署。特别是本届政府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和政策,赢得了掌声,赢得了民心,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先后提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等战略举措。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落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义务教育进入历史新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在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奋斗。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为重要标志,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历史变革。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向着既定的目标,根据形势的需要,改革逐步深入,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有步骤地实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五年来,国家财政投入数百亿元的资金,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支持数以万计的学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孩子们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了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的规定,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为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振兴的基石。到2007年底,我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果;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3.58%。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
――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今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局面豁然开朗,路子越走越宽。在办学方向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办好骨干公办院校,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机制上,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在布局结构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
――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支撑能力。启动了旨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这方面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时代要求,是民心所向。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过去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继续保持了高等教育的稳定,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切实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之后,我们采取更加严格的调控政策,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招生增幅逐年趋缓,平稳下降。2006年、2007年招生人数增幅已下降到6%、5%。
――切实推进质量建设工程。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基础上,2006年启动了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工程,着力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科学定位,狠抓质量,特色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了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试点推进了高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得到加强。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引领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截至2006年底,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十五”期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好更快地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基本完成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建设,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科学评估。“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培养和会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建设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同时带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成功之路,是我国参与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正确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四)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将实施素质教育推向了新阶段。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1999年素质教育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2004年,中央先后颁发了两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8号、16号文件。2005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素质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行系统调研,提出对策建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举措。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素质教育正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素质教育进入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阶段。
――加强和改进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成为德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推进德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全面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本教材的编写,已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第一轮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出台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和管理之中,高校辅导员和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得到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新课程的学生累计总数达1.5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扩大到16个,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展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广阔的范围进行这样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以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均衡分配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为关键举措的中考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内容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16省市高考自命题改革等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2007年4个高中课改省的高考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和上好体育课的要求不断落实,学校的体育、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我们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近年来涌现了如孟二冬、方永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集中表彰了一大批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在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53位同志中,有18名教师和学生荣获这一殊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系统同志们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我们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积极推动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首次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加强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中宣部等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18期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成效显著,开创了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五)把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发展教育的责任,反对教育产业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发展布局。一方面,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教育公平,又好又快地增加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都取得长足进展,提高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们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用于教育的投入坚持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东部对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
――完善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健全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俭学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每年用于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总额将达到500亿元,惠及2000万学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此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部署启动。同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更好地保障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
――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开、公正,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评价明显好转。加强规范办学工作,开展了中小学转制和出国留学中介等问题的清理整顿。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一举解决了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了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唱响了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减少行政审批,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
(六)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更加充满活力
――教育体制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教向深层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逐渐成熟,高校共建工作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教师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新的《义务教育法》,制订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一系列重要规章。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显著,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全国教育普法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18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28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按照“选拔一流学生,派往一流院校,师从一流导师”这“三个一流”的要求,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更加合理、层次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服务和创业的政策更加完善。来华留学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强强合作”不断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球建立了205所孔子学院,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加,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
――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系统安全、和谐、稳定。正确处理规范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是近年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全面推进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狠抓了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学校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健康、和谐环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断创新和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妥善处理校内突发公共事件,高等学校保持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局面。
――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取得了新进展。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加强,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五年来,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民族教育、语言文字、直属机关建设、老干部工作,等等,都卓有成效。
同志们,经过新中国建立五十八年、改革开放二十九年、特别是世纪之交十年来的奋斗,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开始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些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是在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下取得的,是在全国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是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艰苦工作下取得的。其中也包含着在座诸位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巨大需求,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非常突出;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德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费不足等问题。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不断迎接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今后前进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总之,只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
三、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这一决策的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6%的增长速度,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教育紧密相关的,都得益于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优秀人才。反过来说,也正是现代化建设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在中国,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又面对着世界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3亿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么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总之,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人的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最直接的手段,是淳风化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最有效办法。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使亿万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需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这是我们发展教育最可宝贵的资源,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国情。回顾几十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义务教育的“两基”攻坚,还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巨大热情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丰富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高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昭示着未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人,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推进的历程同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大国崛起的进程,更是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相伴随。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追赶型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紧紧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战略性任务: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我们要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们在这样三个方面实现了目标,就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转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实际行动。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都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实现这个目标,要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从体制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要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配合财政部门研究制订实现4%目标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财力迅速增长,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能。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刻理解: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2008年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修订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骨干研修和全员培养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课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倡导教师职工全员育人,特别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2008年要全面推进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范围,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工作。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坚持“健康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人心,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深入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让亿万青少年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要抓住北京2008奥运会的机遇,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到奥运会中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加强美育。将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激发校园活力,凝聚师生合力,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稳定。
加强教育督导,完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的监测和督导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三)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明确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正在由全面普及进入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的新阶段。要继续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落实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推动各地在三年内化解“普九”债务。依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要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要精心部署,扎扎实实推进。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和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下决心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各地已经创造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关键是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要做到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水平均衡、升学机会均衡,特别要实施校长和教师的定期交流、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等重大举措。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两为主”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普通高中发展问题,要认真研究,总体考虑,在严格控制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今后,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继续推进“四大工程”的实施,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东西部地区合作,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引导和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关键是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要把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基本教学制度固定下来,健全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2008年,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争取有重大的突破和全面的进展。要推进订单培养和弹性学习制度。要举办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把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
继续下大气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等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总结推广,引导全国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认真落实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加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不同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渗透与交叉,加强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引导、鼓励高等学校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立质量保障制度。教学评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指导和政府监控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做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要通过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学校的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向,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加强国防科技合作,推动省部之间、部门之间、校企、行业和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努力实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要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继续办好大学科技园。继续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
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承担起重大责任,积极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全面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水平,产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使一批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是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和努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
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力开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师资培训、教学和学校管理、农科教结合、发展农村和社区继续教育等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技术和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
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对各种在职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认可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开放学校和其他公共教育资源,建立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系统的平台作用,建立更加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育体制框架。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以鼓励在职学习提高为重点,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习、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就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讲话充分肯定了广大人民教师的高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献。
重点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扎实推进并全力推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计划,健全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师范生实习支教制度,使农村学校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师资补充渠道。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职务聘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都要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师培训主要向农村教师倾斜。2008年要着重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津补贴制度,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在高等学校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把切实解决好教师的收入待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受全社会尊重的职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师教育体系。继续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试点。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内在创造性和积极性。2008年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说,要通过加快教育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更加基础的重要地位,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特别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特别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要总结推广和全面实施生源地贷款工作。2008年要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切实加强资助资金的管理。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化环境,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空间,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完善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要全面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使高校招生考试录取的各个环节,包括试题、制卷、考纪、评卷、录取等都切实落实公平性的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六)坚持教育改革开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这些年来业已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新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支持地方教育综合改革和统筹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规范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高等学校的决策、议事、监督制度,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主导作用,保障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进一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改革,要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民教师队伍。
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落实教育部新一轮教育立法规划,配合做好制定《教育督导条例》和《考试法》工作,加快起草修订《学校法》、《终身学习法》、《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和《学位法》工作进程,不断提高教育立法质量。要加强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把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继续加强和完善与各国政府的教育合作磋商机制。要继续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派留学制度,按照“三个一流”的要求,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派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努力为来华留学人员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深造环境,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比例。继续促进高水平大学与国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开展“强强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水平。进一步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教育涉外法规政策。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使汉语教学进入更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汉语逐步成为国际广泛运用的语言。
加强和改善教育领导和管理方式。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进一步统筹好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好当前工作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加注重运用法律、规划、拨款、标准、信息公开等手段,加强教育宏观管理。
全面实施“金教工程”,建立和完善全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办学质量监控、大学生就业、公派留学和教育涉外监管等应用平台建设,面向社会提供良好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公共管理。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包括健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同志们,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刚刚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同时又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举办之年,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做好明年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会前我们已将《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讨论稿)》印发给大家,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将正式印发,贵仁同志在总结讲话中还要专门强调,这里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
摘自:2008年《教育部公报》第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