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报》第5期
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重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实施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为导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勤奋敬业、教书育人,形成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于高质量、创造性人才培养。回顾去年工作,大家无不感到欣慰和鼓舞,从而更坚定了我们的工作信心。
一、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
2006年,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全面展开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批十三门课教材的编写,并圆满完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新教材编写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5个二级学科,切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7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出成果的关键一年。教育部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单独设立,从总体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汇聚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科研队伍,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有利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和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如何从总体上加强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的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以及学位点建设的具体指导,特别是要在保证质量上下功夫;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将优秀教师吸引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来。
第二,正确处理好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指导的关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全面指导,加强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历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形成能够全面反映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第三,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基础、教材建设为重点、队伍建设为保证,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要通过科学研究解答理论研究中的难点、教学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在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首先在2006级540万新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是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龙头和中心环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宏观管理,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基础。要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送审、修改、出版和使用工作,确保2007年秋季开学时“课前到书”。同时,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修订工作,使之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第一版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必须下气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好。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我们将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定规划,研究制定《2007―2012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二是把入口,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标准》。三是明政策,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四是抓领军人,狠抓中青年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大重点扶持的力度,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五是抓骨干,从今年五月开始,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每年举办六期,每期培训100人,时间是一个月,连续培训五年。同时,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各门课程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再培训,对一年来开课的经验特别是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推广。六是抓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者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及所属二级学科对第一线教学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七是抓项目,继续组织实施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海内外学习考察项目、优秀文库和优秀教案出版项目等。
第三,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已经正式出版,下一步就是如何用好新教材,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一是抓“精彩一课”。2007年,为引导广大教师关心和积极投入教学方法改革,将面向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征集、评选“精彩一课”教学片、教案和课件,为任课教师提供一系列示范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参考资料。二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数据库,充分发挥这一教育资源和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加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继续组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系列,帮助任课教师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四是组织编写“概论”、“纲要”、“原理”《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辅助材料。五是加强实践教学。总结交流各地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六是探索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
第四,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一是对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新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二是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指标,科学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合格获优秀评估中的权重和显示度。三是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表彰一批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推广精品课程,并根据实施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把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切实引向深入。
三、以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根本,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这两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中央的领导下,五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目前,研修班已举办了十四期,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各地方的研修工作也得到了很好推进,总体情况不错。最近,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对地方研修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增强研修的针对性,努力在解决理论界存在模糊认识的关键问题上、在研修的深度上狠下功夫;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研修工作的指导力度,在研修质量、研修规划上具体指导,决不能走过场。把地方研修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们将根据研修工作的整体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把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系统地轮训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同志,高度赞扬他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号召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我们要把学习方永刚同志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学习方永刚同志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习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站在讲台,心系天下,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四、切实加强科研管理,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上说来,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
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把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06年年初,社科委第二次工作会议围绕立足创新,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这个主题,审议并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为了推进这一工作,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国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各高校根据两次会议精神,以立足创新为主题,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积极谋划“十一五”发展,制定了符合各校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文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要积极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需要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对打破学科和院系的壁垒,对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要巩固这一成果,新建一批社会科学实验基地、跨学科研究基地,还将加强专项数据库建设。“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要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和支撑,两者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第三,要切实改进科研管理。2006年,两次科研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很多学校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增加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制定了“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完善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强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效益不断提高。
第四,要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单纯的量化指标,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努力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得到高校普遍拥护和积极响应。文件要求,要把创新程度作为衡量科研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形成有利于学术创新的环境,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利于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我们现在正着手制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的意见》,切实改进评价工作。这些工作也有赖于社科委委员们的大力支持。
五、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教育部历来重视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了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这项工作一定要持久坚持,常抓不懈。
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认识。要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遵守学术规范,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规范。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促进学风建设的考核办法,努力用完善的制度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销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
三是要加强社会监督,营造氛围。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六、更好地发挥社科委的咨询指导作用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是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要求,为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成立的指导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其职能是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科研管理工作和体制改革提出咨询建议;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政策的制定;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规划、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成果奖励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项工作的评议。
社科委自成立以来,在上述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体现了社科委的工作宗旨,真正发挥了咨询指导作用,对推进我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作用,增强社科委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完善社科委构成结构,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此次会议对社科委委员人数进行了适当增补,壮大了队伍,增强了力量。社科委经过增补后,学科结构,学校结构,地域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均得到优化。相信增补后的社会科学委员会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更好的咨询指导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崇高使命呼唤着我们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情和智慧,向我们提出了现实的课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宏大的舞台。我们一定要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07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