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孩子,蹲下和孩子说话是习惯,兜里揣着纸巾随时为孩子擦鼻涕也是习惯,追着帮孩子整理衣服还是习惯。她爱“充电”,近乎拼命地不断深造,又从不间断地做科研,最终成为幼教专业的领军人物。她爱教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得传授给千万教师,并手把手地培养名师。
她就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二十八年如一日地冲在教育一线,用对孩子最朴素的爱,对工作最本真的爱,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令人感动。她说:“没有笨小孩,只有懒老师。”她说:“我还在探索,在路上。”她是智慧的,也是幸福的。
■记者 张春铭
吴邵萍声音温和,柔中带笑,亲切如邻家大姐。聊起园里的孩子,她快乐、幸福,全然忘了自己因感冒咳嗽的不适。
这是那个28年来,追着孩子们擦鼻涕、整理衣服的老师?是那个做了园长,却主动要求不减少在一线时间的园长?
这是那个学习到凌晨三四点,读完大专、研究生课程,拿到本科学历,独立承担省部级课题,成为幼儿教育领军人物的老师?
这是那个以培养教师为己任,5年来讲课近百场,并培养出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老师?
早春的阳光下,我因她而温暖。
智慧,在爱的教育中闪光
如果说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那么吴邵萍就是这希望与曙光的“护花使者”。
吴邵萍刚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上班时,班上有个叫李忠平的孩子,吃饭特别快,经常满桌满地都是饭,就像撒饭粒一样。吴邵萍教小忠平,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慢慢吃。但孩子还是啪啦啪啦,吃完到处都是饭粒。时间长了,负责打扫的保育员不乐意了:“小吴,你一定要注意一下。”保育员说多了,吴邵萍和小忠平谈话了:“忠平,你看,你吃得满地都是,老师挨批评了。”“吴老师,我一颗颗捡起来好不好。”没等吴邵萍回过神来,小忠平已经扑下去抓地上的饭粒。那小手,肥肥的,抓不起饭粒啊。“不要不要,地上脏。”急得吴邵萍连忙把小忠平抱了起来。
“这样的孩子,你舍得批评他吗?”吴邵萍笑着说,“这么可爱的孩子,你一定会原谅他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所有的工作中,幼儿园的老师是最幸福的。”吴邵萍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吴邵萍从1992年就开始做副园长了,在幼儿园,从老师升为管理人员,似乎是不少老师的追求,这意味着可以从一群闹心的孩子中摆脱出来。但吴邵萍偏偏向幼儿园提出,不要减少她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不要离开教育一线。
如今28年过去,吴邵萍依旧在一线。每周她都要进班上课,游戏课、体育课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是教育的魅力,我沉浸其中,快乐无限。”吴邵萍说。
园里还有一位年轻的老师也姓吴,吴邵萍就自称“大吴老师”。“我是大吴老师。”吴邵萍一边说,一边用双手夸张地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比划自己“魁梧”的身材。孩子们在下面哈哈大笑。“大吴老师,大吴老师!”孩子们叫开了。也许孩子们不知道谁是吴邵萍,谁是吴园长,谁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但你一提“大吴老师”,孩子们的眼睛就亮了。
孩子们非常熟悉吴邵萍的教学风格,她的每个动作,孩子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课堂上,她不说话,手一挥,所有孩子都迅速把桌椅从标准形状变成了半圆形。“最开始是边说边做动作,孩子们熟悉之后,就直接做动作,这能让老师有更多精力观察孩子在教学中的反应。”吴邵萍解释说。这让新老师敬佩不已:“这就是园长的智慧,孩子们都听她的。”
吴邵萍不仅课讲得棒,在护理方面也相当专业。她常和老师们说:“幼儿园不只是带孩子们玩,对孩子的护理也相当重要。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像妈妈一样爱护孩子们。”
孩子们吃不下饭,吴邵萍着急,孩子们睡不着觉,吴邵萍也着急。幼儿园午休,只要听见孩子哭,吴邵萍就会第一个冲进去,把孩子抱出来,轻言细语地哄睡着。在幼儿园,吴邵萍抱孩子的次数最多,再调皮的孩子,在她怀里也能变乖。
在幼儿园,吴邵萍扫一眼小朋友,就能看出谁的衣服没整理好,谁在流鼻涕。有时候带班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吴邵萍已经冲过去了,等带班老师反应过来,吴邵萍已经帮小朋友擦净鼻涕,整理好衣服。
“吴老师走路快,做事快,说话也快。但是对孩子,她的语速是慢的,甚至,对托班的孩子和对大班的孩子说话,她的抑扬顿挫都有区别。这是一种智慧,普通人学都学不来。”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王树芳说。
“我爱孩子,我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刻,享受和孩子一起探寻成长的快乐。”吴邵萍说。
智慧,在科研实践中延伸
“发展孩子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吴邵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吴邵萍在科研的路上稳打稳扎,不断地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从“九五”时期担任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的科研基地负责人,到“十五”期间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再到“十一五”期间,独立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
吴邵萍的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一步一个脚印。一切成果,都奠定了吴邵萍在幼儿专业的领军人物地位,也在全国幼儿教育中独树一帜。
吴邵萍中专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多数老师对自我提升不太关注,吴邵萍第一个向幼儿园申请参加成人高考。读完大专,正好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硕士生课程进修班招生。吴邵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经常学习到凌晨三四点,然后五六点起床去上班。1999年,吴邵萍又拿到了本科学历。
除了深造,自我学习也一直伴随着吴邵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书籍非常少,远不能解决教学实际的需要。有一天,吴邵萍听人谈起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谁是皮亚杰?什么是认知发展理论?什么是互动?我怎么什么都不懂啊?吴邵萍慌了。她专门跑了趟南京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并选择了最“笨”的方法:抄书。当时正是酷暑,身怀六甲的吴邵萍不能吹电风扇,趴在桌上抄书大汗淋漓。她边抄边思考,不懂的地方就画圈。薄薄的一本书,吴邵萍抄了厚厚一大本。这本笔记被老园长发现了,吴邵萍冒着酷暑学习国内外幼教理论的故事在园里传开了。
后来,复印技术普及了,发现好的资料,吴邵萍都复印下来。电子技术普及了,她又搜集了不少电子资料。
如今尽管做了园长,但每年吴邵萍都会向园里的老师汇报自己读了哪些书,与全园老师分享学习体会。遇上好书,更是给园里的老师每人发一本。去年暑假,园里的老师都收到了吴邵萍推荐的《如何做好家长工作》这本书。
有文凭,平时也保持着读书的状态,对一位公务繁忙,又经常在一线的幼儿园园长来说,已很不容易。更可贵的是吴邵萍20多年来一直走在科研前列。
幼儿园怎么做科研?又能做出什么科研?不少人心存疑虑。
最初的研究,是在和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萌芽的。吴邵萍一直在想:我怎样做得更好?给孩子们上课,按照现有的教材,日复一日,是上课;找本教参,因循别人的路子,也是上课,但我怎么上得更好?怎么让学生更有兴趣?她模模糊糊觉得需要研究。
吴邵萍的第一篇论文是1986年发表在《早期教育》上的《三看春草》。这篇近千字的研究,是她对教师工作的反思和总结。
幼儿园每周会带孩子们到户外去玩。走同一条路,有什么可看,有什么可研究的?当时正值初春,吴邵萍想出了办法。第一周,吴邵萍问孩子们:“大家找找现在有没有春草?”
“老师,我找到一棵。一点点绿,我发现了!”
“小草绿了,春天就来了,大家用手指比一比,春草有多长?”
“就这么一点点。”
孩子们争先恐后向吴邵萍报告着自己找到的小草,用小指头比划着小草的长度。
第二周,还是老地方。吴邵萍这次问:“一星期没见了,小草有变化吗?有没有像小朋友一样长大呢?”孩子们发现,小草变多了,一周前还是星星点点,这次已经是一簇一簇了,好像许多好朋友簇拥在一起。小草也长高了,“有手掌这么高了!”“除了原来的地方,还有没有别的地方有小草?”
第三周,小朋友们发现,哇,小草长得更高了,“到我的小肚皮了!”孩子们发现,小草越来越多,天气也越来越暖和了。
整个过程,没有数学,但是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学会了比较,也通过自己的观察,通过草的变化,感知了气候的变化。
吴邵萍把这个写进了教案,被老园长看到了。老园长拿着吴邵萍的教案对大家说:“大家每天都在晃同样的地方,有什么晃头?有没有像吴邵萍一样想过新方法、新东西?”
老园长的鼓励,对吴邵萍是正面刺激,她进一步琢磨,梳理自己的思路,写成了《三看春草》。《早期教育》发表后,吴邵萍很有成就感。
后来,吴邵萍的不少论文发表后被湖南《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这种广泛传播让吴邵萍很兴奋,更激发了她做研究的积极性。
现在,做研究、写论文,已经成为吴邵萍的自觉行为,融入到她的每个工作细节。吴邵萍的智慧在于研究紧贴教学实际。白天工作,获得最新鲜的体验,晚上或者周末、寒暑假,吴邵萍就很有乐趣地去梳理,然后在工作中验证、发现、修正,乐此不疲。
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是吴邵萍最快乐的事,而这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上课时,孩子们始终被吴邵萍吸引,眼睛发光。下课后,孩子们还会追着说:“老师,这个还可以这样。”“老师,我还可以再玩一次吗?”
“不是为发表而做,而是自己从中获得愉悦,研究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家长、老师、孩子的认可。做研究,就是为了最大化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吴邵萍说。
智慧,在一线指导中传承
如果说让孩子们眼睛一亮是智慧,把科研运用到教学也是智慧,那么把园里的教师个个培养成名师,就是更难能可贵的智慧。
吴邵萍的头衔很多:“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
但吴邵萍更看重的是园里教师的成长。
为了让年轻教师更快提高,吴邵萍一直在一线指导。她会听每一位老师的课,特别是新老师的课,课后逐一反馈。除了听课指导,吴邵萍躬亲示范,每学期都会上多节的示范课,举办讲座。她指导年轻教师细致而严格,包括教具的收放顺序都会一一指导到位。有人问,都是园长了,还有必要给年轻教师演示教具吗?吴邵萍的回答是肯定的。
“老师是站在左边还是右边?站的方向不一样,就会遮挡视线,教鞭从哪个方向指?黑板怎么摆?孩子们坐成半圆形,就要让最边上的孩子也能看到黑版、看到教鞭。”吴邵萍说,这些细节,只口头说,年轻老师很难感觉,但真的做了,老师们印象就深刻了。
吴邵萍乐于上示范课,在她看来,为年轻老师上示范课,是把她想说的,想做的,变成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东西。
吴邵萍出名了,请她上课的人就多了。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去指导,并毫无保留。深圳、温州、澳门、大连等地也慕名而来,每场讲座听众都在千人以上。近5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场。“这些讲课我都安排在双休或者寒暑假,我很喜欢和人分享我的观点,但是我必须首先保证园里的工作不受影响。”吴邵萍说。请的人多了,吴邵萍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园里的年轻教师:“请我的老师们去吧,舞台应该更多地留给园里的年轻教师。”现在园里的每位教师都被争相请去讲课。
日常进班更是吴邵萍最常用的指导方式,她每天一上班就要到园里9个班转一遍,每天要转三四圈。每一圈重点看某个班或者某位老师怎么组织活动,并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减少孩子的等待时间,怎么让孩子主动去玩。”刚看了一节体育活动课,吴邵萍亲切地对老师说,“你看那个孩子头上都冒汗了,考虑到运动适量,我们可以考虑将激烈活动转入平稳活动……”吴邵萍轻轻地建议着。年轻老师笑了。
为了让老师教学更专业,吴邵萍还把教授专家请进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已经和南京师范大学的3位教授合作了十多年。专家每两周来一次,互相错开,每周都有两位专家进园。这也是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独特的教育资源。
除了3位教育学专家,吴邵萍也请了一些非教育领域的专家到幼儿园讲课。吴邵萍还把小学、中学的音乐老师,大学音乐系的教授,请到幼儿园,让园里的老师们看看,中小学老师怎么教,大学老师怎么教,让老师们上下贯通。
同时,幼儿园还建立了师徒结对的教学氛围。吴邵萍会给每位新老师配上园里最好的老师,引导新老师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现在,吴邵萍已经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园长,帮我看看,我上不下去了。”“不要急,我来看看。”这成了幼儿园最常见的对白。
吴邵萍常说,什么时间找她都行,被别人找是一种被承认,是最幸福的。
2010年9月7日中午,吴邵萍和往常一样,在幼儿园和同事们吃午饭。吃完饭,吴邵萍平静地说:“我下午要去趟北京。大家把工作岗位坚守好。”“您评上楷模啦?”老师们炸开了锅,大家一直惦记着前段时间园长申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儿。“还是候选人,所有候选人都有机会。”吴邵萍边说边继续安排交接工作。手疾眼快的老师忍不住了,上网一查。“评上啦!我们吴老师评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了!”老师们由衷地为吴邵萍欢呼和祝福……
【同事眼中的吴邵萍】
“她用示范课帮我们解难题”
“吴老师是我的师傅。”1987年进入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工作的王树芳说。吴邵萍给王树芳的第一印象是干练。第一天上班,吴邵萍把孩子们的作息制度给王树芳介绍了一遍,语速很快。王树芳问:“我记不下来怎么办?”“那就看吧,我要带班了。”王树芳懵了:怎么这样?也不给个文字东西?看什么?看吴邵萍怎么带班,怎么安排日程,怎么组织活动。后来,王树芳才明白,吴邵萍这样做,是希望王树芳能尽快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前人。
在王树芳眼中,吴邵萍是聪明的,而且把聪明传授给了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她张弛有度,知道什么时候该亲自出马,什么时候该让教师发挥特长。她只在最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二,就能引领教师成长。她的点评会肯定教师的特色,同时,也会指出几个不容忽略的“一二三”。
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是艺术特色园,这让觉得自己音色不太好的王树芳很沮丧。吴邵萍启发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很有感染力?你的表演很夸张,很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吴邵萍的肯定让王树芳决心在歌表演上下功夫。现在王树芳已经是南京市玄武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
吴邵萍也一直鼓励年轻教师多做研究,她给王树芳的建议是学习国外的方案教学,她希望王树芳能找一个合适的方案教学专门研究。王树芳选择了“兔子教学”,但她遇到了困难,孩子们画不好兔子。“吴老师,我上不下去了。”“别急,我来看一节课。”在课堂上,孩子们画兔子,有的有尾巴,有的没尾巴。吴邵萍便把兔子抱给孩子们看:“兔子有没有尾巴?”哦,原来兔子的尾巴很短,正面看不到,侧面才看得到。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难题迎刃而解。
“一有困难,吴老师就让我们别急,并亲自上给我们看。”王树芳说。而最让王树芳佩服的是,吴邵萍一看老师们上课,就知道问题在哪里。她并不只是指出问题,或者只提空洞的理论建议,而是直接上课,设身处地为老师们着想。“真了不起!”王树芳赞叹着。■本报记者 张春铭
【采访手记】她为儿子欣慰
采访吴邵萍,是从她的儿子聊起的。因为我很好奇,一个如此擅长和孩子打交道的妈妈,是怎么培养自己儿子的。但是我没想到,儿子两个月时,吴邵萍就投入了工作。两个月大的儿子,今天请招待所的姑娘们带带,明天请别家老人帮忙。吴邵萍没有给那段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时光加任何光环,只是说,“那个年代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觉得单位的事比家里的事重要。”
给住院的儿子讲故事的情景,是吴邵萍不假思索就想起的。她说,儿子很珍惜。我想,作为一名工作繁忙的职业母亲,吴邵萍又何尝不是倍加珍惜。提起儿子小时候说的话:“妈妈,你就不能和领导说:‘我不想开会了,我儿子还在幼儿园’吗?”,吴邵萍说:“当时心里有点……”吴邵萍没有再说下去。大冬天的夜晚,母亲看见儿子孤零零在幼儿园等妈妈,我理解那份心疼。
身教重于言教。吴邵萍对工作的认真,对学习的努力,都被儿子看在眼里。儿子一天天长大,对妈妈也更认同。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后来每次开学、各种考试,都是儿子一个人去。“他很独立。”谈起已经上大二的儿子,吴邵萍很欣慰。
我们看到的太多都是吴邵萍干练的一面:她是幼儿园的“大家长”,惦记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关心老师的教学和生活。吴邵萍也有柔情的一面。在家里,她是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她曾凌晨四点起床照顾病中的父亲,再赶到单位。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她牺牲休息时间,像铁人一样连轴转。但这一切,在她的回忆中,没有辛苦,只有幸福。她一直记得母亲深夜陪她看书,感激先生默默的支持,欣慰儿子的自立。我想,每个人都会祝福他们这幸福的一家。
“今天大吴老师教我们唱歌:‘秋风秋风轻轻吹……’”
“今天大吴老师为什么不带我们上课,带大一班上课呀?我希望大吴老师天天给我们上课!”
“大吴老师喂过我饭的!还跟我讲要多吃蔬菜!”
“大吴老师帮我穿过衣服!”……(小朋友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