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探索建立良好教育评价生态

2020-12-03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收藏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具有新战略定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成效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破除西方排名评价“崇拜”。

  1. 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新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是教育评价改革总体的闭环逻辑和大政方针,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体现中央对教育评价的高度重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破“五唯”为导向,多主体为抓手,系统设计,辩证施政,分类分层,破立结合;《总体方案》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高校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等具有重大意义。

  《总体方案》系统地回答了破“唯”的具体策略,提出“五破五立”,在新评价理念上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四个评价”。“四个评价”是评价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战略引领。从评价类型、评价聚焦、评价分类等不同评价维度,改革不科学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指挥棒。《总体方案》对各类各办学学段教育评价改革提出要求,对学科评估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

  《总体方案》的出台形成了更加整体性、系统性的闭环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我国教育制度自信,教育评价自信。《总体方案》的颁布突出体现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战略作用和战略布局。教育管理者、评价组织者、教育实施者都需要深入研究,迎接新挑战,思考新策略,研究新招数。

  2. 构建良好的教育评价生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如此被高度重视,除了其特殊战略地位外,还因教育评价面临的新挑战,需要进行总体改革。教育评价价值观、体系构建、评价组织、评价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特征,不仅仅局限于体系建设、评价组织本身,还涉及评价结果应用的合理性,产生影响的可控性,等等。因此,以评价为主线,聚焦相关因素,来研究教育评价生态,探索教育评价改革创新,落实《总体方案》精神,促进评价改革落地生根,具有独特意义。

  (1)教育评价生态的内涵。教育评价生态是指,从评价相关因素出发,以多维结构性视角,观察教育及其相关元素的作用和运行状态。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通过分析态势,发现问题,正向调整,营造最佳生态,有利于推进教育高质量高效能发展。具体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分析:一是评价价值观和方法论,包括政策和需求;二是评价相关主体及其关系,包括评价研究者、组织者、被评者、政府和社会等,在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中,确定的目标,担当的责任和任务,持有的观点和认识等;三是评价各相关因素对教育科学发展和市场的影响情况。评价生态的界定和研究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聚焦不同的作用领域进行不同的分析。

  (2)研究教育评价生态的意义。教育评价行为和作用并不是孤立的,从评价价值观、体系导向、方法创新、信息公布、评价影响、利益相关等,都会影响评价生态。“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形成不良的评价生态。如评价的价值观出问题,评价体系、结果都会产生不良导向,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不负责任的评价也会造成不良生态,当评价组织者对把握的价值体系、评价体系体现的评价初衷,没能负责任地在公布结果时说明,采用不符合体系的公布名称,形成价值信息不对称,也会形成不良评价生态;当评价组织者以外的主体对评价的认知和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排行榜等形成“固化认知”,可能建立新的默认的价值观(如SCI、ESI至上),而形成不利的评价、不利的影响,再助推不利的评价的恶性循环,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评价生态,等等。根据评价生态的三个方面,可以梳理更多影响评价生态的案例。当前正面临这样的挑战,《总体方案》的出台具有战略意义,方案提出了正确的评价价值导向,扭转不科学的评价体系,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进行全面部署,对建立良好的评价生态有了根本遵循。

  3. 探索“融合评价”新方法,助推营造良好教育评价生态。

  (1)新方法形成背景。评价方法是破解评价困境的手段,是营造良好评价生态的基础。任何教育评价最终都要归结到定量或定性评价,因此研究二者如何结合、如何科学实现,是保证评价最终结果的可靠性的重要任务。自2002年开始,历时近20年的学科评估实践,已经形成了我国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估体系,树立了中国学科评估标准,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较大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和同行一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定量与定性指标研究和选择中,都碰到传统的定量、定性评价办法的缺陷,破“五唯”与二者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是绕不过去的坎,改进完善定量定性评价成为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同行评议的改进创新,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第四轮学科评估提出了“基于客观事实的同行评议”,对同行评议改进进行初步探索。在破“五唯”背景下,不以ESI和SCI等定量数据直接评价学术水平,等等,采用多维和多元评价破“唯”,需要研究如何“立”。“立”关键在理念先行,定性评价方法改进是“立”的典型案例,其中多元评价方案之一可采用“融合评价”。

  (2)“融合评价”破解评价瓶颈。融合评价理念:将计量和同行评议相互融合的评价方法。吸收计量分析的客观性和同行评议的学术性、综合性的优点,在评价过程进行交互融合。充分应用数据或证据的客观事实支撑、协助、约束同行评议,提高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可控性;利用人的学术和专业性智慧改善计量评价,提高计量评价的可靠性和广泛性。

  融合评价“三规则”。①把握结合度。制定标准确定哪些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把握二者的“结合度”。制定标准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考虑政策因素,保证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定量评价:对确定的定量评价指标,需满足数据质量高、共识度高、导向性好、公平性强等四个原则,可直接计量评价;对于其他定量评价指标可进行“融合的计量评价”。定性评价:对声誉调查、较少定量信息的定性评价指标,直接采用传统同行评议方法;对于具有较多定量信息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融合同行评议”,从而改进和优化评价质量。②融合的计量评价。借助专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对数据进行审核,如数据的学科、机构归属进行“审核”,给出纠正系数,为定量评价提供“矫正”;通过专家制定的信息量表,作为计量分析评价的依据;通过专家确定合理的“代表性”数量,进行代表性计量评价。③融合的同行评议。即基于数据和证据的同行评议。通过制定评价指南,明确评价规则,实现定量数据和证据为同行评议提供指导或限制,克服不确定和非学术因素影响。具体为“三步法”:一是明确评价目标。指明数据集的分类和重点,判断数据质量确定“数据强度”。二是采用对应方法。对比较重要的可信数据可进行综合分档分析,根据档次对同行评议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一般程度的数据进行数据分项分析,辅助同行判断。三是建立评议工具。提供专门浏览分析工具,高效呈现以上数据分析,提高同行评价效率、分辨精度和可靠性。(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林梦泉)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