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托举民族的未来

——致敬2020年“最美教师”(上)

2020-09-11 来源:新华网收藏

  他们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托举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日前,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2020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扎实学识和人格魅力。

  张文宏:医者仁心,师者立人

  “党员冲在最前线,什么是前线?现在就是!”1月底,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的这句话刷爆全网,人们称他为“白衣男神”“硬核医生”。

  从非典到禽流感、埃博拉,再到新冠肺炎,张文宏总是战斗在与疾病斗争的一线。

  生命至上,心中有爱。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张文宏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为医者、为师者的初心和使命,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想成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的专业医学人才,必须在广阔大地上调研实践并经受检验。”他带领着学生,聚焦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感染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将国家需求融入青年人才的科研梦想。

  戚发轫:拥抱星辰,耄耋之年坚守航天教育一线

  中国人胸怀航天强国梦。航天科研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正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

  87年前,在辽宁瓦房店市的一个农民家庭,戚发轫出生了。当时的中国,挣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我是中国人!”这一信念如钢浇铁铸般注入他的理想和灵魂。他立志,“以后一定要造飞机,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

  1968年,作为中国“航天十八勇士”中的一员,戚发轫担当重任,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那年他才35岁。此后,他先后担任“东方红”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中前五个的总设计师。

  青年是航天事业的希望。2004年,戚发轫回到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教,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他们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各个领域。耄耋之年的他,荣誉等身,却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立德树人,家国天下,为中国航天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王易:点亮理想,思政课也可以热气腾腾

  连续19年为学生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在历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

  以“中国传统美德与人生修养”为主线,通过“刚健有为”“仁爱和谐”等专题的讲授,为大学生呈现关乎生活与成长的人生哲理,王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她认为,讲好思政课必须投入精力和情感,用先哲的思想打开学生心扉,让其感受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王易希望,传授道德、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能够成为一束连接世界、点亮理想的光。

  高文铭:深耕职业教育,甘当国家建设大厦坚固基石

  她年近50岁,教的却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代表最酷最流行文化符号的动漫制作。来自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文铭老师谈及其中“秘诀”时说:“要尊重学生、多向学生学习,始终保持钻研精神。”

  动漫专业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开设的新兴专业,面对师资缺乏、专业底子单薄的局面,高文铭带领一支新组建的团队,一次次向企业、同类院校学习、取经,日复一日披星戴月做方案,常年无休研究攻关。

  为了更好完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她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关注教育理论最新成果。她编写的教材成为动漫专业不可或缺的教材,并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广泛使用。

  勇于跨界,超越自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高文铭一路领跑,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矢志不渝、耕耘不辍。

  华雨辰:生而平凡,却愿迎险而战

  马尾辫高高束起,说话快人快语,做事干净利落,不经意就露出活泼的一面。她微笑着说:“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点作用,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因为爱比病毒近。”

  她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疫情袭来,学校停课,当所有人闭门不出,“90后”的她选择逆行,加入志愿者队伍。她用私家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在社区搬运爱心物资,在防控一线为来往人群测量体温,在方舱医院义务播音,用甜美声音为大家送去温暖。

  “作为武汉人、作为老师,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站出来。”华雨辰说。

  生而平凡,却愿迎险而战,华雨辰把疫情的考验作为课堂,将榜样的力量铸成旗标,柔肩担责任,大爱谱青春。(新华社记者任沁沁、胡浩、刘硕)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