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蘑菇院士”李玉:小木耳,大产业

2021-02-2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李玉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基地观察木耳生长情况。(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这样为柞水木耳点赞。

  柞水木耳是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领衔这支扶贫专家团队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他叫李玉,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他把真菌学、黏菌学的研究延伸到与国民经济结合紧密的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他利用食用菌生产带动数万农户脱贫致富;他立志把祖国建设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解决了生计,还能照顾家人。”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李玉助推吉林省蛟河市成为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新品种玉木耳让吉林省洮南市好田村稳固脱贫,帮助吉林省汪清县申请黑木耳专项基金、申办黑木耳节……

  2010年,李玉与浙江省庆元县签约,建立了“院士企业工作站”,他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用于奖励为庆元食用菌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李玉满腔热忱地投身扶贫事业。他主张以食用菌产业开展精准扶贫,大力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累计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

  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的贫困户王极东,现有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一年至少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2017年以来,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

  李玉带领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他每次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民朋友围上来咨询种植问题,亲切地称他为“蘑菇院士”。因为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蘑菇,农民笑着说:“李院士是让我们大伙儿在蘑菇地里‘捡钢镚’啊!”

  与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还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说。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2009年,当中国工程院要求每位新当选的院士题写留言时,李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他看来,菌类是天然的粮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可以实现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有重要作用。

  李玉带领团队把论文真正写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目前,团队先后与全国40多个市(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10000多人,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包),带动数万农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

  “1978年,中国年产食用菌仅有5.7万吨,而今这个数字增长了700倍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八成。”李玉表示,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必须加倍努力,让祖国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总书记的点赞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脱贫攻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李玉说。(本报记者 赵准胜)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