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多样的地形地貌成了临夏人民外出的屏障,东乡回族自治县和临夏县更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如何才能走出大山、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困扰着临夏人民的问题。长远脱贫靠教育,教育,成为连接大山之外世界的大路。
从求学路远到家门口上学
“我是一个东乡少年,出生在家乡的大山,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门前的大山实在太高,出门的路真的太远……”一首《东乡少年之歌》唱出了临夏东乡山大沟深、求学路远的苦境。
布楞沟,东乡语里意为“悬崖边”。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在2014年以前只有一个三年制的教学点。20岁的马春花小时候在那里读了三年又三年,也算读完了小学,“后三年是借读,但教的内容和前三年是差不多的”。“现在大不同了,大家住在新农村,全新的学校就在马路对面。”马春花既羡慕又高兴。
2014年,经整改扩建后的布楞沟村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包括校长在内总共有8名老师,36名学生。教学楼里和塑胶操场上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
上午10:50左右,记者在锁南镇城南社区里碰上急匆匆往外走的包一得勒,一问才知他正要去小区旁边的鹭岛幼儿园和实验小学接两个孙子回家吃午饭。“以前住在包家村秦家湾社,那儿上学远,娃要走两三公里路,现在5分钟就到学校嘞!”包一得勒笑得朴实。
城南社区是4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群众涉及全县22个乡镇、1710户9594人。鹭岛幼儿园和东乡县实验小学是根据城南社区的规模大小配套建立,为社区的适龄儿童服务为主,目前幼儿园就读775人,小学就读1553人。“很多贫困户从大山里搬出来,要把他们的心留下来,那就要搞教育。让我很感动的一件事是,今年4月21日开学,学生刚来时拍照衣服都是脏脏的,到7月21日再拍照脸也白了,脖子也白了。我跟老师们说,我们这三个月干了什么?就把学生脖子洗干净了!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东乡县实验小学校长唐致礼说。
据了解,临夏州正加快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配齐配强师资力量,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上得起学。去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两类学校”177所,基本实现了学生就近上学的目标。
东西协作提升教育质量
在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园的食堂里正在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一群10岁左右的娃娃正在有模有样地包饺子,并把一碗碗饺子端到父母的手上。这是来自厦门市思明区的支教老师带领科技园区里的孩子和父母一起举办的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周末活动。
刘榕新是厦门市第三批赴临夏州支教队队长,现在在临夏县韩集镇双城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同时负责临夏县的体育教研工作。刘榕新和他的队友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到两次“周末学堂”活动。韩喜红刚刚吃完8岁儿子给自己包的饺子,喜笑颜开地从食堂走出来:“第一次吃孩子亲手给我包的饺子,我挺高兴,也很感动,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点,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理解父母的辛苦。”
2010年6月,国家确定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截至目前,厦门市在临夏州实施学校和幼儿园援建项目116个,使适龄儿童享受到窗明几净的教学资源。临夏州的157所学校与厦门117个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互动频繁,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帮扶活动。据厦门市挂职临夏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海军介绍,不仅有厦门的老师到临夏支教,临夏每年都会派遣老师去厦门进行跟班学习。
拱北湾村豪客来希望小学由厦门市湖里区对口支援建立,26岁的马振奋在这里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多跟孩子交流,你能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给他们看短片《走出大山的路》,给他们讲大学是什么样,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有一次在周记里就看到有孩子写:马老师给我们讲了大学是什么,以后我也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豪客来希望小学的校长汪熙承认,当地与厦门的教育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学校把基本建设搞好后,已经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目前正践行东乡县推行的教学质量承诺制,按照班级情况设定班级语数双70、双80、双90的目标,每个班的老师都需要对班级的承诺负责。
在临夏州东乡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马自东看来,提升教育质量留住老师也很重要,要创造条件为老师提供食宿,提高老师的待遇,既要让老师们留得住身,又要留得住心。(本报记者 杨飒 訾谦 王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