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批批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西部贫困地区支教,服务逾万学生——

18年青春接力聚萤成光

2020-11-1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徐玥莹来到云南省施甸县支教已经三四个月了,作为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02年以来,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18年共派出162名优秀毕业生前往云南施甸、西藏拉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平利等教育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直接服务学生逾万人。

  把理想和信念带进来

  由于年龄差距不大,这些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学校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哥哥老师”“姐姐老师”,他们一边经受高原反应、草原风沙等生活环境的考验,一边传道授业解惑。

  刚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时,第20届支教团成员强伟高原反应较严重,经常讲完一节课要出去吐一通再回来,晚上头疼得睡不着。看到许多藏族学生普通话不太流利,他就自学藏语和他们交流,手把手教学生改简历、操作电脑等,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

  学校缺哪门科目的教师,支教团成员就结合自己专业主动“顶上”。17年来,支教团成员先后在服务学校承担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所带班级在当地学科检测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同时,支教团成员还发挥专业所长,开设了工程制图、希腊神话英语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源与人类文明等选修课。

  “把理想和信念带进来,把梦想和力量送出去,就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支教团成员倪蒙说。云南施甸三中有两个“西安交大班”,支教团成员担任班主任并负责主要课程,最大限度利用优势资源、发挥团队协作能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

  为帮助学生记住元素周期表,担任化学教师的陈子璐用歌曲《青花瓷》的旋律为《元素周期表之歌》填词。发现施甸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6名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学校建起英语提高班。在西藏支教的忠宪增一年上了600余节课,熬夜备课是家常便饭,只因“备课好不好直接决定上课的质量”。

  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小星星

  创立航模队、组建辩论队、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教书之余,支教团成员将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移植”到服务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支教团成员李经纬和王涛在施甸二中自发开展科技周课外知识讲座,讲解航模与飞机原理,进行高科技机器人展示。支教团与西安交大航模协会合作,向东胜六中捐赠了多种航模器材,为该校组建航模队打下基础。此外,支教团先后邀请服务地30多名学生走进学校,开展科技实践、体验大学生活……努力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小星星”。

  支教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较多,公益扶贫也是支教团成员的重要工作。魏晓东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期间,为该院筹措到16万元的校园活动赞助费。武泽成发起的公益项目“一杯热水的温度”,在全国募集善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20万元,解决了西藏7所乡镇小学3000余名孩子的饮水问题……同时,西安交大还设立“腾飞奖学金”和“思源助学金”扶助支教地贫困生完成学业。

  一连串的成绩证明着支教团多年的努力付出。18年来,支教团曾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活力团支部”等称号,支教团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数十人次。

  接续的力量滴水穿石

  从低矮的砖瓦房、土操场,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标准塑胶跑道、现代化教学设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支教地学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届届的支教团成员见证着这些变迁,并在其间留下自己的青春印记。

  “压力很大,必须办得更出彩。”在东胜六中筹办一年一度的“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时,支教团成员周哲伟和同伴不停地联系学长“取经”,绞尽脑汁策划方案、设计舞台、培训小选手……几乎每天凌晨三四点才休息。

  让他们如此费心张罗的“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由西安交大支教团2004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16届。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强伟把西安交大“四个100”育人活动化为“五个30”引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倡议学生在大学期间看30本书、认识30个老师、参加30场活动、听30场报告、上台演讲30次。他还发起组织“追梦大讲堂”,邀请藏族青年名歌手,北大、清华支教团成员等分享成长故事,深受学生欢迎,活动延续至今。

  “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一批人持续努力地做下去,总能让支教地发生一些变化。”支教经历让强伟对基层工作的想法从理想主义变成了看清现实后的坚定。(本报记者 冯丽 通讯员 黄宛晴)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