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到10亿元办学资本引入、1.5亿元财政支持资金项目落地、3000多万元社会资金援助到账,创立农校对接消费扶贫新模式,以推动智慧教育实验为契机启动强师计划……
到河北威县挂职副县长不到一年时间,教育部扶贫干部王炳明就以扎实高效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务实、专业,有活力、有干劲儿,我们给这个教育部来的年轻人打满分!”提起王炳明,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竖起了大拇指。
深入基层,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从2019年2月24日到威县任职那天起,我的心就落在这片土地上了。”王炳明身体壮实,话里透着一股朴实劲儿。
下基层调研,了解威县脱贫攻坚、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成为王炳明到威县之初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走遍全县16个乡镇,深入到35个行政村入户走访;调研学校超过35所,占全县中小学校总数40%以上,召开座谈会20余场,面对面交流过的乡镇干部、教师、校长超过240人;调研近20家县重点企业;到教育局、扶贫办、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等10家县直部门了解情况……这仅仅是王炳明任职两个月时工作行程清单的部分内容。
王炳明在教育部任职于教师工作司,之前就注重跟一线教师联系,来到威县,他的交流对象范围更广了。
“王县长很务实、很专业,能跟我们谈国家大事,也能交流教学设计、拉家常,他不仅了解政策,还了解教育教学,也了解我们的难处和渴望。”很多威县城乡一线的教师这样说。
第35个教师节,王炳明与一线教师们一起度过了不一样的一天。
白天前往多所学校看望教师,当晚,他自掏腰包在电影院包下一个放映厅,邀请100名教师共同观看教育主题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为他们送上一份节日的精神贺礼。
“这是匆忙的一天,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王炳明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建农校对接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作为一个刚摘下国贫县帽子没多久的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是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威县由传统种棉大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县。如何建立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王炳明到任后,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决定将“农校对接”作为突破口,建立与高校对接的机制,抓消费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从产生想法,到得到认可,再到争取教育部相关部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有关高校、大型餐饮企业支持,这项工作前后历经了3个月。
6月底,河北省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威县召开,该县“农校对接”正式启动。
会上,相关高校和企业与威县签订协议,两年内采购农产品8000多万元,相关企业将支持建立高校后勤蔬菜生产基地1万多亩,重点开展面向高校的订单农业。
“创建高校与贫困县合作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一方面推动了贫困县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同质同价下的定向集约优先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保障师生用餐安全,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副会长黎玖高说。
多方引资,为教育跨越发展打基础
除了“农校对接”,王炳明还给自己确定了“抓高职建设,抓产学研合作,抓办学条件改善,抓教师队伍建设,抓教育信息化”5项工作思路,如今,这几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并逐渐显露成果。
为了改善威县办学条件,王炳明努力争取了大量上级财政支持和社会资助:2019年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安排威县补助经费1.5亿元;中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999万元;争取学生膳食补助资金3263万元,覆盖试点学校200所,受益学生5.3万人……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企业社会兴办职业教育。在教育部和河北省支持下,威县抓住良机,全力筹建一所高职院校。经过艰辛努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河北省政府审核和教育部备案,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调整方案。根据规划,学院将立足威县,辐射河北及周边,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产业需求,重点开设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管理、新型康养等专业。
目前,这所社会资本投入10个亿,占地500亩,在校生规模将接近1万人的高校,在威县高开区已经启动一期建设工程。
一系列变化接连在威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发生,为该县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会持续发力,用更新的理念、更实的做法、更大的力度、更多的资源,为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尽最大努力。”深秋时节,风起天寒,但王炳明心里又生起了一团熊熊火焰。(本报记者 周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