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双百工程”

自觉担当新任务 奋力展现新作为

——陕西高校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工作

2019-10-16 来源:陕西省教育厅收藏

  2017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在前期高校参加“两联一包”等扶贫工作的基础上,作出了103所高校结对帮扶96个有扶贫任务区县的“双百工程”部署安排。2018年扶贫日以来,参加结对帮扶的高校共开展各类帮扶1242项,其中智力帮扶36项、教育帮扶323项、科技帮扶61项、人才帮扶43项、信息帮扶28项、文化帮扶135项、民生帮扶342项、志愿帮扶254项,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92个,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双百工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扶贫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建设初见成效,已经成为全省扶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先后对“双百工程”的成效进行了21次深入报道。

  一、压实“一个责任”

  省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中心组多次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省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淳化润镇寨子村驻村联户工作,先后投入110万元,争取各类资金700余万元,帮助寨子村建成拥有62个拱形棚和日光温室棚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惠及全镇贫困群众,受到了咸阳市和淳化县的高度评价。

  在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教育工委不断压紧压实各高校帮扶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工委领导干部包片联系高校“双百工程”工作等制度,8名委厅领导先后多次带队调研指导高校“双百工程”工作。针对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召开4次工作座谈会会,约谈32所高校“双百工程”负责同志。

  二、突出“两个重点”

  省委教育工委聚焦提升帮扶能力,突出作风建设,推动“双百工程”从注重整体推进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帮扶质量提升转变。

  一是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按照校地优势契合、职能匹配等原则,调整11所综合实力强的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水平大学,尽锐出战,对11个深度贫困县进行联帮联扶。对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陕西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拨付22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引导高校将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资源投入到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中。

  二是进一步提升帮扶质量。印发《2019年“双百工程”工作要点》,对2019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从制度和落实两个层面,督导高校扑下身子,扎扎实实搞好调查研究,找准校地对接的“契合点”,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推动“双百工程”落实落细落小,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进行认证和动态管理,坚决取缔“僵尸”项目、“挂名”基地,全面提升扶贫造血能力。

  三、抓实“八大举措”

  省委教育工委以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信息帮扶、文化帮扶、民生帮扶、志愿帮扶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工作。

  一是智力帮扶方面。各高校在帮扶县区城乡规划、产业规划、道路规划、民居设计、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领域,积极提供决策咨询、专题研究、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科技支持等智力帮扶,指导编制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90个。

  二是教育帮扶方面。各帮扶高校大力开展各类产业技能、职业教育、乡村教师、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教育培训,助力帮扶县区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各高校共开展各类涉农帮扶专题辅导、专家讲座、医技交流、田间教学等教育培训活动500余场,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医生护士、农技人员、乡村干部、新型农民和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0000余人。

  三是科技帮扶方面。各高校不断加强与帮扶县区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在帮扶县区提升、新建科研试验站或工作室,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全省高校积极开展科技帮扶,推动了各帮扶县区优势传统产业的改良升级,为当地内涵提升和脱贫攻坚产业环境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人才帮扶方面。各高校积极选派优秀干部、技术人员、专家等到帮扶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贫困村支援帮扶,鼓励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到贫困县领办、创办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各类人才和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就业创业。

  五是信息帮扶方面。各高校主动帮助帮扶县区完善扶贫开发信息平台,提升和拓展信息平台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举办2018中国蒲城西瓜节暨休闲采摘体验季(西电)专场推介会,为蒲城西甜瓜、酥梨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制定了专门电商方案,帮助蒲城县果蔬产业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是文化帮扶方面。各高校在帮扶中重视文化引领、精神扶贫,部分艺术类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深度挖掘贫困县区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文艺演出80余场,创作扶贫歌曲、绘画、影视作品等500余项。

  七是民生帮扶方面。各高校挖掘自身资源,为贫困县区办实事,促发展,帮助贫困县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完善交通、饮水等设施,加快中小学校、幼儿园、乡村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

  八是志愿帮扶方面。各高校积极深入帮扶县开展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和基层社会管理等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先后组织了250余项志愿帮扶活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打造“三项”特色

  省委教育工委根据帮扶高校专业领域不同、优势资源各异的特点,坚持突出特色化、个性化,指导全省高校立足实际深挖潜力,量身定制教育扶贫具体措施,着力推动教育扶贫长效化、深入化,助力脱贫攻坚精准化、实质化、特色化。

  一是教育扶贫开展扎实有力。积极引导全省高校发挥自身科教优势,推行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的“双扶”思路,把重点放在扶智、扶志上,注重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思想扶贫、情感扶贫相结合,培育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能力。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陕西高校涌现出不少全国首创。西北大学在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挂牌成立平利社区学院,开创了全国高校“走出围墙办社会大学”的先例,弥补了县域经济人才短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我国首个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班,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量身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现已招收了3届学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200名。

  二是消费扶贫开展有声有色。受制于交通、观念、经验等主客观原因,不少贫困县绿色、生态、有特色的农产品长期“锁在深闺人未识”。省委教育工委利用“双百工程”联通校地优势条件,创新民生帮扶举措,首次开通“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活动,为贫困县区的优质农副产品畅通出路,使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扶贫日前后,全省高校与帮扶县(区)签订的优质农产品采购意向金额达5643万元。

  三是同心活动品牌打响唱亮。省委教育工委积极引导高校统一战线助力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和精准扶贫,把党外人士智力支持服务贫困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点,组织18所高校与旬邑县开展“同心·追赶超越 助力脱贫攻坚”高校党外人士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动。高校和地方携手并行,紧密结合高校优势和县情实际,不断创新思路,丰富载体,强化措施,通力合作,架起了高校助推县域经济社会追赶超越和脱贫攻坚的“连心桥”。18所高校赴旬邑活动120余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304场次,结对帮扶活动37次,各类义诊24次,宣传科普活动13次,设立并挂牌站点47个,签订协议29份,开展各类捐赠活动14次。中央统战部《统战工作》、《陕西工作交流》等内部刊物刊登了活动做法。“同心”活动被中央统战部授予“优秀实践创新奖”。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