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扶贫先扶智 健康暖人心

——赣南医学院2019全国扶贫日典型宣传材料

2019-10-24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收藏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借助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优势,以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为抓手,为村民撑起坚实的“健康保护伞”,激发扶贫攻坚内生动力,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学校开始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进行帮扶。罗田村是个典型的“十三五”贫困村:地少人多,山地多,耕地少,全村10个村民小组、404户、1788人,山地11670亩,人均耕地0.68亩;农村产业单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容村貌、人居环境较差;贫困人口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户454人,另有五保户3户、低保户54户、优抚对象5人。目前,95户贫困户中已脱贫90户434人,2019年预脱贫有4户16人,未脱贫1户4人。疾病是罗田村村民主要致贫原因,全村因病致贫人口比率达38%,所有贫困人口享受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报销比例达到90%。

  为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和分管扶贫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下属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同时选派3名优秀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2016年以来,学校健康扶贫累计投入500余万元,惠及25000人次;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累计263户1066人。学校结合扶贫点的公共卫生环境、村民生活行为习惯、村民健康状况,通过推进建设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开展“康复行动”、健康筛查、专家义诊等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学校被评为“2015-2017年度省派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先进单位”,2015—2017年度定点帮扶工作考核评定为最高等次“好”。

  二、特色活动

  作为医学院校,学校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和附属医院的优势,以罗田村为基本发力点,适当辐射小密乡,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支持力度,关口前移,全面对接精准扶贫,举全校之力助力赣南苏区乡村振兴。罗田村乡村医疗设施和村民健康状况大有改观。

  1.持续开展支教活动。2018至2019连续两年,学校人文社科学院派出共计29名大学生到罗田村开展支教活动,课程内容涉及健康卫生、科技医疗等,累计服务学生160人次。

  2.大力实施“康复行动”。2018年,学校常规开展“康复行动”,接送全村82名慢性病贫困人口至学校第三附属医院进行免费康复治疗,做好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政策落实工作,扩大报销范围;并将“康复行动”延伸覆盖至全乡,累计免费接送全乡患慢性病的370户贫困户到学校第三附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免费发放各类药品价值1万余元。

  3.积极做好健康筛查。2018年,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两批次到小密乡开展耳聋基因和地中海贫血等健康筛查并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覆盖全乡1016名学生,共筛出41名耳聋基因携带者,其中先天性耳聋基因GJB2突变21名、迟发性耳聋基因SLC26A4突变10名、后天高频致聋基因GJB3突变2名、药物性耳聋基因12SrRNA突变8名。按照药物性耳聋“查一防十”的遗传规律,此次筛查可避免80人发生药物性聋病,仅此一项节省社会资源高达5600万元(每名聋儿一生耗费社会卫生资源70万元)。

  4.扎实开展健康调研。2018年,学校康复学院“三下乡”志愿者前往会昌县小密乡“乡村振兴实验区”助力精准扶贫。志愿者们对该乡乡村振兴试验区家庭人居环境、贫困户家中的残疾人、慢性病和严重疾病等情况进行摸底评估和细致调研。此次社会实践调研遍及该乡的5个行政村,入户调查农户195户,共计1271人。调研数据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得到会昌县统计局的充分肯定。

  5.科学指导卫生防疫。2018至2019年,学校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教师带领调查小组在罗田村开展了乡村环境污染与健康防疫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对全村200多户常住人口进行全覆盖走访,以积极消除健康危害因素,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利于降低社会和个人的疾病负担,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压力。此外,学校附属医疗单位以及医学志愿者经常性到村开展送医送药活动,两年时间到村开展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十余次,为全村村民提供健康科学的卫生指导。

  6.扎实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学校注重村庄健康环境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学校投入10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提升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以优美环境助推村民形成卫生自觉,帮助群众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卫生保洁员管理,举行农户清洁卫生家庭评比,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饮水安全;加快农村改厕步伐,为全村50多户贫困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引导全村非贫困户进行卫生厕所改造。截至目前,罗田村村民无害化卫生厕所比例达98.51%。

  三、主要特点

  学校始终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着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推进基层设施建设,让群众“就近就医”。一是学校第一、第三附属医院积极开展与小密乡卫生院及罗田村卫生所的对口帮扶活动。二是学校附属医院为贫困户免费体检,签约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对全村患病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确保健康扶贫不遗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户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学校每年派出第一、第三附属医院的医疗专家进村入户开展义诊活动,2016年以来共组织各科专家义诊下乡20多次,为贫困人口送医送药送讲座。

  2.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一是学校驻村工作队广泛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向贫困户发放健康扶贫宣传手册,让贫困户熟知政策内容,尤其是涉及医保补偿、大病保险(含二次补偿)、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等“四道保障线”补助报账程序。二是深入调研村民健康条件、公共卫生防疫、人居环境等情况,全面开展耳聋基因、地中海贫血等健康筛查。三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疾病源头管控,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

  3.注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让群众“有医看病”。一是学校加强基层卫生人才教育培训。2016年以来,组织第一、第三附属医院为300余名会昌县各级医院医生开展医疗卫生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送教上门等方式,分批次培训全县医务工作者,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保障百姓的生命与健康。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学校附属医院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基层医院工作。2018年,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有39人陆续完成对口支援工作;2019年上半年下派对口支援人员13人;2018年5月,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支援医院分别在会昌、于都、兴国等地接受国家卫健委专家检查,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和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的通报表扬。三是学校坚持每年培养一定数量的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成效经验

  1.医教协同形成示范效应。扶贫先扶智,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入学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并逐步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承担赣州市、江西省、国家三个层面的本、专科基层医院“订单生”培养任务。十余年来,学校共培养2406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人才,毕业生覆盖赣南19个县(市)区的320个乡镇卫生院和江西省其它地区79个县(市)区的723个乡镇卫生院,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66.4%。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培养计划层次最多,对国内同类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央电视台、健康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几十家主流媒体就改革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2.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健全。学校建立职能部门—直属附属医院—扶贫工作队—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立足当地实际,实施健康扶贫精准对接,提高了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标准和业务水平,为精准扶贫提供人、财、物保障。学校还制定了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方案,比如,第一附属医院印发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关于城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三免四减半”管理规定(修订)》等,促进健康扶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3.医院兜底保障到位。学校第一、第三附属医院积极探索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实现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通过基本医疗保险等措施,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截至2018年12月,第一附属医院对11139人实施了“三免四减半”政策,减免金额为23.8万元。对于确实无法支付医药费用的贫困患者及“三无人员”,积极向赣州市卫计委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4.人员培训无缝对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对会昌等赣南多个贫困县的县级医院进行了对口帮扶,建立起对口帮扶长效工作机制,以“四定”(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项目)的方式开展对口帮扶。采取帮、扶、带的方法,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能力,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5.预防保健持续强化。学校不断提升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一方面,协助精准扶贫点完善农村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体系,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加大妇幼健康筛查、婚前医学检查、托幼机构卫生管理力度。实施妇幼疾病筛查民生工程,免费为贫困妇女儿童进行35种疾病筛查。另一方面,协助精准扶贫点做好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农村贫困人口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100%。

  6.健康扶贫宣传到位。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利用悬挂宣传条幅、喷绘宣传标语等多种方式,拓展健康素养宣教渠道和形式,不断提升群众对常见疾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还统一印制了健康扶贫明白卡、健康扶贫工作指南。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学生志愿者入户宣讲健康扶贫政策,做到健康扶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下一步工作思考

  1.深化医教协同发展。学校将发挥师生医学志愿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人才优势、医学教育的文化教育优势、附属医院医疗的资源优势等特色,扎实做好对口支援的健康扶贫工作,积极推广和认真总结“入学即就业”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加强与贫困地区的协作,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对贫困县、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县级医疗人才的对口帮扶、技术支援、人才支持,逐步实施贫困村乡村医生定向培训、继续教育等。

  2.探索康复扶贫新模式。学校积极探索康复扶贫新模式,实施分类建档、分类管理,按照“筛查—调查—治疗—康复”工作思路,为贫困地区的老、弱、病、残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完善对口帮扶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好以“四定”(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项目)为方式的对口帮扶。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环境的调查和研究,经常性地开展卫生环境预防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宣讲,着力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加强地方病、传染病的综合筛查与防治。

中共赣南医学院委员会组织部

2019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