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乡村文化在释放与互动中增添价值

——宿州学院援建文化扶贫广场成效掠影

2019-10-24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收藏

  精准扶贫,要求帮扶单位所提供的帮扶之策和出具的帮扶之力,必然是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期盼、最稀缺的东西。宿州学院对所帮扶的萧县赵堂村在对口做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的同时,及时回应村情民意,主动拾遗补位,连续2年共捐资30万元专款为6个自然村分别建设一个多功能村民文化综合广场,引导村民自觉践行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乡村文化、集体归属和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日暮舞翩跹,健身又娱乐

  夜幕降临,赵堂的村民早早地从田里干活收工回家,在匆匆地扒了几口晚饭后,带上跳舞的道具,穿着运动的服饰,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聚拢到村中心的文化广场上来。今晚,一如往常地还是广场舞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在明亮的光伏路灯下,伴随有节奏的音乐旋律,这群以中青年为主的村民们飞舞着手中的扇子、丝巾,迈着自信的步伐,时而轻步曼舞,时而旋转如风,笑容溢于脸庞,幸福不离身姿,浑然徜徉于音乐的天堂,感受着从未有过的美妙生活,自由释放不老的活力。

  对于这样的生活,赵堂自然村贫困户王雪芝说:“我们过去想都没想过,在家门口也能过着城里人的生活。我虽然年龄有点大,腿脚不太灵活,但是心还是年轻的,禁不住也经常来跳舞扭腰,凑凑热闹。”

腰庄自然村村民在广场跳腰鼓舞蹈

  “过去村里只有一个广场,离我们比较远。现在宿州学院出钱帮我们修建了文化广场,就在家门口,上面还安装路灯,还有健身器材,大家心里很开心。没想到贫困村,也能变得这么美。人一动起来,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赵楼自然村的村民总是这样夸赞他们村的文化广场。

  的确,自从有了这个文化广场,大家晚饭后的生活再也不是待在家里天黑就睡了,也不是独自在家单纯看电视了,他们有了更精彩的天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多彩夜生活。同时,爱运动的村民,也可以打打球、练练太极,以球会友,以球助兴。在文化广场使用上,宿州学院派驻的工作队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帮助和引导村民使用好广场的文化功能,鼓励群众跳出自己的舞步,展示自己的风采。腰庄自然村的村民腰鼓队,赵堂自然村的广场舞,还受到了镇里和周边村庄不少的赞扬。现在,文化广场,成了赵堂各自然村最热闹的娱乐广场、健身广场。

  相聚敞亮处,解闷又开心

  农村虽是广阔的天地,农民虽是一向的热情,但是伴随农村中青年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迁移转移,很多农村几乎就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学生的代名词。这些留守人口中,除去上学的学生外,其他人员大都由于各方面原因,常常整日待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只是与习惯的几个邻里交往交流。留守群众的世界是狭窄的,留守村民的心是被封闭的。他们有着一生的坎坷,也有着一腔的话语,但是与谁诉说、谁来倾听,居然成为了很多群众的愁心事。

  好在,这桩愁心事,随着宿州学院筹建的自然村文化广场的落成,村民们又有了一个集中相聚的地方。只要没有雨雪,只要天气适宜,在无事空闲的时候,他们常常是三五成群,自带板凳、靠椅,唠叨着家长里短,讲述着陈年故事,关心着特殊人家。这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在这个广场上常常是率性而谈,尽情颜笑,他们不再孤单,也不再闭锁,他们有着永远说不完的家里事、邻里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的新风尚、新思想、新要求在这里传播入心。此时的文化广场,俨然成了村民们实现自我解放、证明自我存在的精神家园。

  边庄自然村“两委”人员李祥收说:“过去,村里年轻人由于大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家中老年人身体不太好,走路腿脚不方便,走村串户不积极,大家只能在家憋着,心理很孤独,感觉自己老了,被社会抛弃了。现在,有了这个干净平坦的广场,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拉呱谈心。有了这么多人凑在一起,他们开心了,他们在外打工的家人也都放心了。”

  是的,广场虽然只有400平米大小,但是它的平整干净,它的坐落村中,为村民们提供了走出家门集中相聚的落脚点和重拾自我解放心灵的出发点。宿州学院派驻的工作队,主动走进广场,主动与群众在广场上开展面对面交流谈心,积极提供政策咨询服务,鼓励群众走出小家门,来到大广场。文化广场,让赵堂村的群众真切感受到了邻的热闹、村的味道。从这个家度看,文化广场,也是打开群众心扉、解除闭锁心理的情感广场、解放广场。

  有事大家帮,聚智又聚力

  农村,有时人很多,有时人很少。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很多,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人很少。农村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心事、麻烦事,诸如邻里有误解怎么办、今年养殖风险怎么样、大棚蔬菜如何调整、大病报销怎么搞等等。

  过去,遇到这些事,很多时候都是家里人自己商量着办。可是,现在的家已经变得很小了,议事决策的力量也是很小了。大家都希望能得到村邻的帮助,可是人如何聚集、又能到哪里去商量呢?

  很显然,村里人平时聚集最多的地方,最能够代表自然村的地方就是文化广场。在这里,既有村里的贤人,也有村里的能人,既有村里的德高者,也有村里的好事者。他们以农村人特有的道理和情理,以优势的家族辈分和过去的感情积累,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纠纷,疏通了一个个心理疙瘩,分享了一个个脱贫信息,也是在这个广场上,老人们还发现,虽然时代在变,村庄在变,但是好人的标准没变,基本的道理没变。

  从一开始,宿州学院的领导对文化广场的功能定位就给予了指导,要求派驻工作队要引导好、发挥好广场聚集人多的这个特点和优势,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有事,到广场上说去”、“有事,到广场上找人帮忙”,已成为赵堂村很多村民解决问题的口头语。赵楼自然村贫困户,也是养猪大户的赵于鹏深有感触地说:“我一到村里这个广场,就成了大家的红人。他们总是喜欢问我如何预防猪的疫病,如何掐准市场行情,如何购买绿色饲料。我都会认真地解答。现在,村文化广场,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因为,他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我的技术价值,也让我感觉到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同样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化解问题,共享信息,汇聚力量,本不是文化广场的初始功能,但是,农村的空间和群众的期盼,在驻村工作队的引领和培植下,竟意外地让它有了这个更接地气、更惠民生的功能。这个值得尊敬的文化广场,在为群众默默提供解决矛盾、聚智聚力的平台基础上,竟赢得了议事广场、功臣广场的美誉。

  民主议村事,方便又和谐

  随着村民文化广场的作用不断被提升、影响不断被放大,它所具有的民生工程属性也在被不断被超越。

  广场议事的内容,现在已不限于私人领域。凡是涉及自然村的大事要事,也已被村民拿到广场上传播议论。广场的开放性,增加了在其平台上解决问题的公正性。

  谁家扶贫政策享受不公、谁家的房子符合危房改造对象、谁家的人员该吃低保、谁家的田头阻挡了耕地排水……这些话题,已经越来越多的进成为了“广场议题”。

  尹庄自然村“两委”人员尹超很有感慨地说:“现在的村民民主意识、参与和监督意识是越来越强了。过去公示张贴村内信息的地方不太显眼,没多少人关注。现在,这个文化广场,就是个‘人窝’,群众集中度高了,议论也多了。对村里干部落实政策的监督也更严了。不过,大家面对面和气商议,总比背后使绊要好得多,这样也给干部提了醒,不能独断专权。”

  现在已有不少自然村已经主动把村里的党员会议、群众会议越来越多的放在村文化广场上来开,并得到了群众的热力响应。把村务会议移到家门口开,让每位村民都能有条件参与。这是农村基层自治的进步,也是农村落实德治、开展法治的进步。

  当然农村的民主进程,不会因为建设了一个广场而大有跃进。但是,有了这个平台,村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会被大大提升。从文化广场到民主广场,这不是广场的功能在变,而是群众的诉求在变。

  在这一功能转变过程中,宿州学院积极为赵堂村提供各类政治理论读物,开展村民自治理论讲座,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引导村“两委”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学会保护好、利用好群众的主人翁的地位与作用。

  由宿州学院援建的村民文化广场,在学院的帮助指导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成为赵堂村的一张自信名片。在这张名片里,不仅印有休闲的文化、变迁的岁月、丰富的面孔,还有脱贫的故事、帮扶的温暖和幸福的梦想。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