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文化铸魂 艺术扶贫

——中国美术学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

2019-10-14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收藏

  2009年,根据浙江省委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我校党委领受任务、迅速行动、精心谋划,扎实开展对仙居皤滩的结对帮扶工作。十年来,我校秉承“社会美育、美美与共”的使命担当和优势传统,立足仙居、辐射全省乃至全国,以对乡土的深切关怀,积极倡导和践行“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主张和教育方法,并通过建立校地战略合作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在助力地方发展、着力铸魂富民、致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开拓、深入推进,帮助结对乡村找准脱贫之法与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艺术文化扶贫新路,成效显著。

  一、艺术助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仙居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东南山区县,山水神秀,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01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县。十年间,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以及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整合学校资源,释放艺术能量,有力契合与推动仙居的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形成了仙居“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模式。

  组织深入调研,系统推进帮扶。十年来,我校党委书记钱晓芳、院长许江以及多位校领导数次带队赴仙居皤滩实地考察和调研,入乡村、访农户、听真言、看实情,为精准扶贫把脉,形成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和施策举措。同时,与当地政府一同研析当地文化资源和发展状貌,提出“体现全境山水思想,布局人间仙居规划”的发展新理念,持续组织师生下乡采风、社会实践、专题调研以及实施项目合作,深度参与仙居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城镇品牌提升、民俗民艺活化、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等,集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帮助解决当地发展瓶颈和群众困难。2015年,我校与仙居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对口精准扶贫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

  艺术助推产业,提振创新增收。我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着眼仙居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聚焦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整理和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以文创设计促进产业升级,以文化艺术推动城乡发展。近年来,我校帮助仙居打造了一批集农业休闲观光、乡村生态旅游、民俗民宿、农事体验、慢生活休闲、文化主题公园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同时对农生活、农产品、工艺品、旅游产品进行整体文创设计,将生态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民产业,进一步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目前,仙居已创建皤滩、高迁、东鲍等文创基地6个;打造了“老底子记忆长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匠心文化墙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形成了“旅游+文化”线路4条,建立乡村文化微馆7个。今年以来,已举办“安岭斗茶”等各类农村民俗文化主题活动9场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超过400万人次。上张乡农副特产展售中心建成后,助推农产品销售额增加30%以上,带动农民就业5 0余人。白塔镇上横街新开农家乐15家,每户农家乐平均月收入过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10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

  落实经费保障,推动精准脱贫。我校积极落实全省“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每年从预算中列出定点帮扶专项工作经费,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和资金支持。向结对乡村老年活动中心捐赠文体用品和电脑设备等;资助结对村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修建枫树桥村自来水工程、连心桥;通过成立农村合作社,打通东魁杨梅和红香芋进入上海与武汉等地的销售渠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骨花灯”文化提升工程;以慈孝文化为主题,为皤滩和万竹口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设计方案、经费支持和实物捐赠,设计制作宣传册,成为全省12个基层农村文化礼堂示范点之一;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桐江书院整体设计,山下古村落、万竹王村乡贤特色党建基地和文化场所设计。十年来,我校为仙居皤滩累计提供扶持资金400万元,以及价值约50万元的物资。此外,在挖掘校内潜力的基础上,继续借好外力,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机构的支持,为结对帮扶工作提供更多资源。截至目前已帮扶9个结对村155户低收入农户成功脱贫。

  二、文化铸魂,焕发乡风民风“新气象”

  文化是一个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化智铸魂,扶贫脱贫离不开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更离不开文化振兴。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激活乡村新环境。四月和十月,是我校的实践教学和下乡采风季。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到仙居进行采风写生和实践服务,并以创作展、创作比赛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宣传仙居文化、仙居旅游、仙居形象。至目前,共有10多批美院师生赴仙居开展下乡写生活动,共设立学生写生基地5个。2017年3月,我校专业基础教学部和国际教育学院200多名师生,到仙居开展“治水最前线”下乡教学创作活动,为仙居的河长河工画像、为绿水青山写魂。去年4月,160余名专业基础教学部师生赴白塔镇进行为期1个月的写生创作,并在当地展出200多幅师生写生作品;建筑艺术学院联合巴黎—马拉盖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在白塔镇上横街、高迁等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乡村建筑课程调研学习,为仙居的秀美山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研创新实践课题,展现乡村新风貌。我校师生团队连续多年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本土建筑的应用与探索等课题,深入仙居村落开展专题调研和创新实践。据统计,目前已有20批学生分别赴17个村落开展调查研究。秉承“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围绕“单体景点村”的要求,重视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相统一的原则,选取白塔镇上横街、白塔镇圳口村、白塔镇东鲍村、淡竹乡下叶村、田市镇云田古街等村庄进行精心设计,统筹规划,改造了一批有品味、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如在白塔镇上横街植入文化创意元素,保留夯土建筑、混凝土建筑等,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将老旧“碾米厂”改造成“三棵树”咖啡茶吧,将村里破旧的泥木结构老房子改成售卖农特产的“乡里乡亲”,最大限度上体现原有村居特点。改造后的上横街有效盘活了村里的业态,被评为3A级景区村庄。改造后的新农村建筑充分体现了自然质朴的本土建筑特性,兼顾美观与实用,居民居住舒适感提升80%,赢得村民及游客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由我校团队改造提升的美丽乡村共有6个,其中4个被评为3A景区;提升改造小城镇4个,其中上张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乡级考核中名列第一,成为浙江省样板镇;创建乡村创客基地2个。

  共推文化惠民行动,满足人民新需要。坚持以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为出发点,以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为落脚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需的文化服务,突出文化服务的生活化、本土化。我校积极推动仙居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激活,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重塑“新乡贤”文化,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引领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深入做好皤滩乡文化礼堂的硬设施和软文化建设,助推皤滩古镇申报“旅游风情小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汤坎头村、皤滩村开展“艺术乡村”、“翰墨飘香”等主题的艺术实践活动;制作历代清官画像,举办主题海报展、廉政文化画展,服务当地廉政文化和教育基地建设。此外,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农耕文化以及具有仙居特色的板凳龙、鲤鱼跳龙门等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创意设计,在广场、沿路、村落每一细节处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形成独具地域色彩的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的“乡愁记忆”。2017年,白塔镇东鲍村对留存的传统制陶手艺及古窑文化进行体验式挖掘,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村庄发展的重要支撑,修复古窑遗址,将一间破院改建为陶艺展览馆,成立古窑东鲍陶艺文化体验基地。

  三、学科筑才,增强乡村振兴“动力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这一战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在乡村先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对帮扶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方向,立足乡土、造就人才,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劳作重建乡土社会、以艺术创造参与城乡营造,“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新乡土。

  坚持输血造血并举,造就乡村振兴急需人才。自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我校已连续十年选派6名优秀管理干部赴仙居担任驻村农村指导员,以及一名中层领导干部挂职仙居县委常委、副县长,深入基层、扎根乡村,充分发挥他们的校地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对口帮扶的常态长效。与此同时,我校积极发挥学科和教育优势,立足仙居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培训模式,着力培养仙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干部、乡村能人和乡土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由“输血”模式逐渐转变为“造血”模式,激发内生发展的动力。2018年5月,我校为仙居举办美丽乡村建设专题研讨班,40多名乡镇干部和专门人才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多方位立体式帮扶。

  坚持内力外力并重,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仙居保留了大批高质量的传统村落及建筑,可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破解之路”。在与仙居深度“联姻”、深化合作中,我校秉持“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的学术目标,始终聚焦立足乡土、保护乡土、重振乡土。2018年4月,我校联合仙居县打造的“仙居乡村振兴学院”在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正式揭牌成立,我校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受聘担任该院院长。校地双方将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提出切合仙居实际的发展策略、具体措施,设计仙居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吸引各方人才资金到乡村创业。围绕全县311个村庄,坚持“一村一品”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以长期驻扎的形式分类指导,让古村落的文脉最大程度得以传承与延续。目前,已成立每年100万元的乡村振兴学院基金,计划每年改造10个乡村振兴精品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等,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美院智慧”、“仙居经验”。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