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

——上海海洋大学组团攻坚,助推西藏亚东县脱贫摘帽形成特色支柱产业

2019-10-14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收藏

  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城关区、亚东县、乃东区、巴宜区、卡若区五个贫困县(区)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亚东是五个区县唯一的一个脱贫摘帽县。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表示,人口仅有1.3万人的亚东县能成功脱贫,以鲑鱼为代表的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条鱼带动了南部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

  2015年以来,贯彻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亚东县成为上海重点对口支援地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统筹协调下,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针对亚东县在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缺乏和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学校以“扶贫先扶智,兴业先兴技”为指导思想和总要求,以学科平台为依托,技术成果为支撑,组建了“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开展了亚东鲑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的科技服务与相关理论、技术培训,最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探索形成了“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基本情况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与印度和不丹接壤,是我国的重要边境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亚东县域面积42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为0℃,属高寒干旱的贫困地区,是上海近几年的重点对口支援地区。在亚东县,其分布有国内其水域独有的鱼类—亚东鲑鱼(Salmo trutta fario),由于自然资源已较为稀少,已属于自治区二级野生水产保护生物。该鱼受“高海拔”、“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原因影响,其人工繁育与养殖一直受到限制未形成有效产业。然而,鉴于其资源稀缺性和独特性,亚东鲑鱼有望成为西藏地区第一个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并走向全国的鱼类,具有很重要的物种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意义。发展亚东鲑鱼产业不仅可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也可改善当地驻军的营养膳食结构,更可作为成熟技术,通过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等形式,使友好邻邦人民受益。

  由于亚东县缺乏一批真正的能够独立进行亚东鲑鱼繁育和养殖的技术骨干和相关人才,在冷水鱼繁育和养殖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上更是空白。因此如何帮助亚东县完成亚东鲑鱼繁育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如何将亚东鲑鱼繁育和养殖的关键技术传授给相关人员,进而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对西藏亚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稳藏守边富民兴业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进展

  1. 聚焦地方所需、学校优势,协同谋划、形成共识。

  上海海洋大学与亚东县在签订帮扶协议时,双方就达成共识:坚持边疆地区扶贫工作与边防建设统筹考虑;坚持边疆扶贫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统筹考虑;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聚焦资源特色,突出亚东鲑鱼的资源稀缺性、独特性,着力将其打造成西藏地区第一个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鱼类。在上海对口支援办公室的积极协调和上海海洋大学党委的重视推动下,学校把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是依托学校一流学科,选派组建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团。立足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学科水产学,学校组建了王成辉教授领衔的科技服务团队,先后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讲师、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深入生产一线。二是聚焦解决关键问题,持续在当地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影响亚东鲑鱼人工养殖的关键瓶颈是“高海拔”“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为此,科研团队成员长期蹲点亚东开展工作。三是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引导当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主参与到鲑鱼产业发展中,掌握养殖关键技术。

  2. 聚焦激发内生动力,多途径增收,确保脱贫不返贫。如何在精准扶贫的同时实现精准脱贫?学校联合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延伸产业链,成立合作社、增加用工等方式,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多途径让群众增收,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一是采取“以工代训”等模式,大力吸纳群众就业,增加就业收入。在建设鲑鱼繁育基地期间,合作社成员参加建设就可获得工资收入。在鲑鱼繁育期间,也可通过以工代训方式,既学到技术又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同时通过鲑鱼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也大力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游离牧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二是吸纳群众加入合作社,获取分红提高收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指导当地技术骨干成立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当地群众加入合作社。在参加合作社生产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按照一定比例享受合作社的利润分成。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不断享受稳定的分红收益,为确保脱贫不返贫创造了组织基础。

  3. 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技术体系优势,做好生态保护。亚东鲑鱼俗称亚东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其肉质本身也极其鲜美,全西藏只有在亚东县上、下亚东间近20公里的河域才有分布,资源非常稀有,生存环境极易受到破坏。针对亚东县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生产实际,专家组多方联动、科学论证,制定出鲑鱼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绿色发展战略。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繁育场地。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集合水产种资资源保护、水环境生态修复、渔业资源评估等领域专家意见,通过整治利用河沟边坡,“不占耕地、绿地、林地”,实现了包括18个育苗池、45个商品鱼养殖池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建设。二是发展设施渔业,加大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力度。多年来,学校在三峡等地开展设施渔业推广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和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适应亚东需要,学校通过技术嫁接,将成熟的设施渔业输入到亚东,解决了产业发展规模化的难题。三是增殖放流,加强资源保护。通过向亚东鲑鱼自然栖息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每年投放5.5万尾以上鱼苗,实现了鲑鱼资源不降反增,有效解决了特色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珍惜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主要成效

  1. 技术成效。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初步掌握了亚东鲑鱼的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等关键技术,在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亚东鲑鱼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2017年12月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共获受精卵4100万粒,目前第一批鱼卵已孵化出鱼苗400万尾,其它鱼卵正在孵化中,预计全部鱼卵可孵出鱼苗约1500万尾左右,三至四年后有望形成900万尾的商品鱼规模,为亚东鲑鱼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2. 人才成效。截至目前,已为亚东县培养了7名技术骨干和50名鲑鱼养殖合作社成员,他们初步掌握了亚东鲑鱼繁育的全流程操作技术要点。比如,旦增拉杰,从一名贫穷的牧羊少年成为亚东乡嘎林岗村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带动贫困户搞生产。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有12名毕业学生被上海市选派到西藏日喀则从事援疆工作,其中3名硕士生已到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工作。

  3. 产业成效。2017年上海援建投资4600万元建设亚东鲑鱼商品鱼生态养殖产业园,产业园占地12万平方米,这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地区发展的第一个大型水产建设项目。2018年,上海将再援建投资3500万元完善生态产业园功能。同时建成1个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以及3个苗种培育基地。繁育基地建有6套循环水加温立体盒式孵化系统,可一次性满足近2000万受精卵的孵化要求,是国内第一套冷水鱼现代化、集约化孵化系统。该繁育基地也是西藏地区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备、现代程度最高的鲑鱼养殖场。亚东鲑鱼已初步形成从“繁育-养殖-冷链储运-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4. 脱贫成效。合作社的建立共计带动3个乡镇4个村(居)849户、2343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442人。措姆是下亚东乡切玛村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员,她说:“政府帮我们把合作社建起来,贫困户优先就业,而鱼饲料是政府供应,销路由政府解决,等第一批鱼苗长成,卖出的收入也归我们合作社,没有后顾之忧,受益的都是我们百姓。”如今在亚东鲑鱼品牌号召下,社会资本也积极参与进来,直接带动亚东县资本投资近3亿元进行鲑鱼产业化开发。这些都将为亚东群众增收致富、同步奔小康创造扎实条件。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协同上海绿色技术银行,将冷水性鱼类的繁殖养殖技术存储到绿色技术银行,借助绿色技术银行对技术收储、升值、转化、转移以及与金融相融合的独特支撑优势,共同推动亚东鲑鱼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并通过绿色技术银行对技术的转移转化功能及金融支撑的特点,把这项养殖技术推送到其它贫困地区,为精准脱贫共奔小康持续发力。

  四、经验与建议

  1. 坚持党委领导、多元参与,将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有效衔接。亚东实践证明,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关键还是靠党的领导这一坚强后盾。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体系,将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有效衔接。亚东县在上海有关各方联合推动下,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借鉴引用上海先进经验制度,探索了“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有效生产经营模式和绿色技术银行等,解决了脱贫奔小康的可持续内生动力问题。

  2. 坚持应用导向、由短期支贫向长期扶贫转变,加大人力科技投入力度。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应用研究型大学,始终坚持“把论文写作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多年持续自发坚持服务中西部特别是西藏等边疆地区,在最艰苦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开展技术攻关。因此,在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和上海市委部署的具体行动中,学校举全校之力,将学科、人才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强化人力投入体系,通过组织保证、任务主导、业绩激励等方式,力保人、财、物、智到位。学校首席专家王成辉先后17次到亚东县开展技术攻关,每年鲑鱼繁育的关键期(春节前后)都在亚东度过。

  3. 坚持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探索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机制。亚东鲑鱼产业扶贫的成功实践说明,既要发挥支援地区在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也要紧密结合扶贫当地的资源特色与自然禀赋,以科技为杠杆,撬动当地的特色资源形成产业资源,将当地的自然禀赋转化为脱贫致富“金元宝”,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亚东鲑鱼现已经形成产业链,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负责人拉巴罗布表示,“我们不仅要加工鲑鱼罐头,还要将新鲜鲑鱼利用先进技术运到内地。”学校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全年为当地人员答疑解惑,使当地群众初步掌握了鲑鱼繁育的整套技术。

  4. 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脱贫,要改变单纯注重经济指标的趋势,把社会、生态等指标体系放在同等位置。作为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对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他说,“亚东鲑鱼是当地特有鱼种,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必须是无污染的山间活水,水中不能多含沙土。只有亚东县的青山绿水可以孕育它。” 精准扶贫工作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由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由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要由注重产业发展向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协调发展转变。

  五、下一步推广

  在总结亚东精准扶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扩大示范效应,在已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推进西藏、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优势,启动新一轮科技合作。“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1. 创新政策,整合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度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制度创新,整合校院两级资源,通过“任务+绩效”方式,积极引导各学院突出应用导向,加大资源投入。通过组织保证、任务主导、业绩激励等方式,建立完善面向扶贫教师的保障体系,把精准扶贫作为锻炼党员干部教师的重要阵地,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以及评优争先工作内容,鼓励更多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一线历练中增强才干,增进与贫困地区民众的情感联系。加大对精准扶贫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 强化合作,推进精准扶贫再上水平。以前期科技合作项目为基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渔业资源,持续推动渔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品牌战略,建设集约化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引导水产品保鲜、存储、运输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增加经济效益转换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指导当地开展设施渔业、鱼类人工繁育、健康养殖技术等技术推广,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特色渔业资源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本地人才层次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大高素质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科技服务,每年组织专家赴当地进行科技服务培训,持续举办渔业人才特色培训班,安排当地渔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驻校学习深造。加强渔业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提高当地高级专业科技人才数量。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