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产教扶贫:“稻渔共生”促攻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精准帮扶项目材料

2019-10-14 来源: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收藏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2015年7月起,就根据重庆市万州区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勇挑重担,承担了白土镇大林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白土镇大林村距万州城区85公里,距白土镇政府8.5公里,属于海拔超1000米的连片贫困地区。全村建卡贫困户124户,贫困人口365人,脱贫任务繁重。学校根据大林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脱贫攻坚帮扶实施方案》,选派2名骨干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盯紧高山水稻种植升级优化难题,精准实施“稻渔共生”产业帮扶措施,实现了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目标。2019年“稻渔共生”核心示范区超500亩,现正在向周边及区外推广“产教扶贫”经验。

  一、“进展”之路:“契约组团”探索“种养同作”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派员在大林村帮挖“穷根”。针对大林村高山上仅有的几大块“白土坝”稻田“产量低、米质差”的现状,寻求稻田产业扶贫之策,探索“校村合作+种养同作”之路,实施稻渔产业帮扶,助推脱贫攻坚。

  (一)校村联盟,共筑稻渔产业发展之梦

  2015年7月,在白土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大林村签订“脱贫攻坚帮扶协议”,共同组建项目组,因地制宜制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万州烤鱼”的主要原料,开展以稻田养鲤鱼为主的模式研创。包括建设稻渔核心示范区、技术技能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种养品种、稻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集成高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共筑产业脱贫之梦。

  (二)职教抱团,奉献稻渔产业发展之策

  2015年12月,学校牵头成立“现代农业职教集团”,2019年市教委批准为“示范性职教集团”。通过合同会同农业本科院校、周边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服务平台。集团各成员单位分别结合大林的村情、民情,参与稻渔生态产业帮扶,奉献发展之策,促使大林村早日脱贫致富。特别是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对“稻渔共生”项目提供了精准帮扶和指导。

  (三)村民联营,打牢稻渔产业合作之基

  2016年初,学校帮扶团队鼓励大林村张文明同志,邀约村民组建“稻渔专业合作社”,试推“稻田养鱼”。以稻田资源入股,变“村民”为“股民”,改“单户种田”为“抱团种养”。通过4年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从最初的10亩推广到500余亩,形成了核心示范区,参与农户超12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达83户。目前已建成“零化肥+零农药”的“稻渔共生”模式,每亩稻田增收2000元以上。2018年的稻渔米以每千克30元的价格远销浙江30吨。

  (四)汇集智慧,供给稻渔发展研创之力

  自2017年开始,学校就把大林村的“稻渔共生”精准扶贫列为“优质高职”的子项目建设;争取获得了重庆市科技局支持的“三峡库区乡村振兴视野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集成与推广”项目。目前已投入150余万元。10余名专家教授、30余名教师参与组建“‘智慧稻渔’产业脱贫研创队”,专项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稻鱼营养、品种、稻田水质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应用研究。通过研究优化模式,依靠产业效益和创收促进增收脱贫。

  二、“特色”之笔:“田间创客”书写“稻渔共生”

  学校派出“谷保姆”“鱼保姆”,送100余人次教师进村,送种养综合技术入户,聘农科院、水产所的专家下田,在大林村“田间”创作“稻渔共生论文”。

  (一)创建“田间学院”,培育“土秀才”

  学校组成“智慧稻渔”产业扶贫创新团队,20多名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的专任教师,在大林村挂牌创立“精准扶贫‘田间学院’”(现更名为“乡村振兴学院”)。针对稻渔综合种养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育带领贫困户创收的“土秀才”和“乡创客”。开辟“田间微课”42门,村民们可利用手机在田间、林园、院坝在线远程学习。近4年来,开展“稻渔共生”专项种养技术、产业“接二连三”对接、电商等高素质农民的各类培训1500余人次。定向培养的8位“稻渔领头羊”,现已成为大林村的“洋专家”和“香婆婆”。

  (二)创立“田间品牌”,打造“土特产”

  学校帮扶的“稻渔共生”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热衷于优化种植、养殖的生态环境,以“培育有机鱼米、提高鱼米品质”为精准帮扶方向,创建了“三峡稻鱼米”和“三峡职院稻田鱼”2个“土特产”。用“智慧点亮”农产品,创设“土特产”电商服务平台2个,远销区外各地。虽然稻谷的亩产量有所下降,但却实现了米单价的翻番,加上鱼的创收,真正达到了“入股一户,脱贫全家”的效果。

  (三)创设“田间专利”,升级“土办法”

  为降低稻渔产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稻渔产业效益,项目帮扶组对稻渔综合种养的“土办法”进行深度挖掘和升级,对稻田开挖、田鱼防逃、稻田苗种培育等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先后申报“田间专利”9项,其中有用于稻田养殖鱼种培育的“饵料台专利”(专利号:ZL 2016 2 1352842.4);有用于稻田养鱼,可调节排水孔大小,防止雨季溢水翻田,田鱼外逃的“拦渔网专利”(专利号:ZL2017 2 1507433.1)等。通过围绕稻渔产业进行创新研究,集成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为产业发展及稻渔种养技术培训积淀了一系列新成果。

  (四)创新“田园风光”,传承“土文化”

  学校帮扶成员大力践行大林村的“文化强村”战略,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2017年、2018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在稻田开展“插秧节”、“摸鱼节”、“丰收节”等稻渔系列文化活动。创建“和美白土”彩色稻字样、村庄“核心价值观”字画等田园风光。用“字绘大林”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用“智慧稻渔”营造“强农富农”的浓厚氛围,用“智汇扶贫”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活动的开展,使大林村的稻渔“火起来”了,“土文化”“洋”起来了,“万州烤鱼”也来争购“稻田鱼”了,村民们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强起来了,农耕文化在发展稻渔产业和建设“美丽大林”中得以进步和升华。

  三、“经验”之作:“校村协同”攻坚“生态扶贫”

  学校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开展“校村协同”联动,强力推动“稻渔共生”项目建设,取得了“生态扶贫”成效。

  (一)“校村协同”打造“绿色产业”

  学校与大林村协同联动打造的稻渔综合种养,是“鱼+稻”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的典型模式。鲤鱼有掘食习性,可有效疏松稻田土壤,防止板结;田鱼可除草、捕食田里的害虫;鱼的粪便又作为水稻的肥料。模式具备调节旱涝的功能,稻田开挖沟渠,田埂加高加固,稻田渗水情况减少,稻田的蓄水量加大。三峡库区降雨集中,旱涝现象发生率较高,“稻渔共生”模式开挖的沟渠可有效缓解稻田旱涝。还可改善洼地水稻种植环境,提高洼地水稻产量。在传统稻田生产的基础上,稻田零施化肥、零施农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和“稻渔双收”,对丘陵山区耕作环境改善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综合种养”助推“生态扶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是生态环保产业,而且在产业脱贫方面还“大显身手”。通过近4年的发展,“稻渔共生”项目,每亩产优质水稻400-500千克,稻田鱼50-75千克,直接经济效益每亩增加2000元以上。2017年大林村稻渔合作社以350亩稻渔核心示范区为支柱产业,年底就带动62户建卡贫困户的增收脱贫,突显了“生态扶贫”成效。

  (三)“产教融合”推动“田间扶智”

  学校在大林村创建稻渔产业的“产教融合”基地,长期派30余名师生进村帮扶,注入“田间智慧”,以农类种植、养殖专业带动“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项目规划以生产鲤鱼为主,可有效填补三峡库区水产养殖产量短板,增加本地鲤鱼供应量,增加中高端“万州烤鱼”原料,拉动稻渔产业发展壮大。学校实施“田间扶智”策略,坚持稻渔文化与农旅结合,带动插秧体验、摸鱼体验、丰收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的发展,推动大林村一、三产业融合,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推广”之策:“高校智汇”拓展“产教脱贫”

  学校以大林村为例开展“稻渔共生”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益。自2019年起,以大林村为核心示范区逐渐向周边和区外拓展,追求“产教脱贫”效益的最大化。

  (一)践行“村民+”,壮大职教脱贫“朋友圈”

  学校依托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发挥大林村核心示范区作用,扩大“稻渔共生”产业在三峡库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践行“村民+”,做大职教脱贫“朋友圈”。2019年,已将稻渔综合种养辐射到万州周边及梁平、忠县、云阳等地,已推广到5300亩。下一步将“稻渔共生”模式在库区推广到10000亩以上,不断优化稻渔种养,提升单产效益,充分发挥职教脱贫、生态致富作用,让更多的村民享受“稻渔共生”红利。

  (二)践行“专业+”,拓展教育扶贫“产业链”

  学校将立足乡村振兴办学,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专业壁垒,践行“专业+”,建设“新农科”。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稻渔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种养过程”对接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农林类的“金专”“金课”,主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重庆”建设。进一步挖掘“稻渔共生”专业潜能,探索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教育扶贫“产业链”,为三峡库区集中连片贫困区积累“产教融合”“生态脱贫”推广经验。

  (三)践行“模式+”,打造产教脱贫“新版本”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扩招百万”工程,对学校来讲,必须跳出传统的办学模式,对教学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与稻渔产业“深度融合”,深化“种养合作”“校企双元育人”研究,打造“智慧稻渔平台”和高校“智汇帮扶”模式。在“稻渔共生”基础上,探索“稻渔+免耕直播”、“稻+鲤+南美白对虾”、“稻+鲫+南美白对虾”、“稻+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产教模式,打造“新版本”,丰富稻渔产品,提高稻渔产业脱贫效益,助力三峡库区的乡村振兴。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中)调研我校“稻渔共生”

学校申请稻渔产业产品商标

2017年摸鱼节

2018年对口帮扶白土镇大林村稻渔基地

2018年水稻专家实地跟踪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