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科学种植中药材 持续发展助脱贫

——湖北医药学院聚焦中药材产业助力十堰脱贫攻坚

2019-10-14 来源:湖北医药学院收藏

  中药材产业是十堰市确定的“四个一百万”工程产业发展项目。近几年,围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建设中国武当药谷”的发展目标,十堰市现代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已扬帆起航,成为精准扶贫重点产业,其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明显。

  湖北医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将脱贫攻坚当作是学校重大的政治任务。为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湖北医药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医药专业优势,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探索实践出以中药材产业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十堰脱贫攻坚。

  发展中草药种植 甩掉“空壳村”帽子

  2019年7月,在龙山镇土台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大片绿油油的七叶树映入眼帘,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世瑞正在查看自己苦心种植的七叶树生长情况。“以前这个山坡上是一大片荒地,现在改成种七叶树了,等成熟的时候还有专门的公司上门收购,不担心销路,还有人来教我们怎么种,这都要感谢湖北医药学院的帮扶啊!”像张世瑞这样的种植户在土台村还有不少,许多种植户开始从“种中药”里尝到了甜头。

  自2014年起,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成为湖北医药学院的精准扶贫村。该村是南水北调移民后的重建村,共508户202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285户108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3%。该村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发展基础薄弱;村民中残疾人口多,劳动力短缺,因大病返贫现象突出;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前几年,村里仅有几个养猪场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出于环保考虑,被迫裁撤。土台村既是龙山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最大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尚未开展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产业精准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和依托。如何找到适合土台村发展的扶贫产业?湖北医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涂汉军、校长李和多次带领专家团队赴土台村深入一线调研。凭借医药工作者特有的专业敏感性让土台村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经了解,土台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其地势高低悬殊,有大面积的山坡地,坡上土壤中大小石头较多,是典型的丘陵河谷区。这里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种植七叶树、天丁、金银花、菊花、丹皮等中药材。经反复论证,湖北医药学院确定建立以种植中草药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的“科技+产业”帮扶模式,坚持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帮扶土台村精准脱贫的优势产业。遴选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当地特色的天丁 、七叶树、芍药等中草药品种,以道地种植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中草药产业发展,以期育成特色产业,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一方面能够利用医药院校优势,解决村内种植产业落后的现状,为村民找到一条长期稳定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种植中药材能够涵养水源、净化水土、促进绿化,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6年10月16日,龙山镇第一个药材种植合作社——丹江口康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揭牌。湖北医药学院协调济世药业公司与土台村综合开发利用荒山坡地500亩用于种植中药材,捐款25万元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种植基金,负责遴选药材品种并免费提供种苗,并抽调药学专家指导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中药材和质量检测,药材收获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自此,土台村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合作社成立以后,以流转土地、务工等方式,促进村民增收。村种植合作社在村流转1000亩左右的坡地进行规范化种植,合作社每天安排当地贫困人口25人在基地种植打工,每人每天按120元工钱结算工资。仅2015年一年,就带动土台村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17年,该村脱贫188户,人均收入过万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经过近三年对选苗、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合作社在土台村夹子沟、大路亚等山地种植了天丁500余亩12000余株,七叶树200亩6000余株,芍药3000余株120余亩,目前均长势良好,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

  苗木生长四年后,合作社每年可通过卖中药材实现净收入50万元,有效促进土台村及相邻村中药材加工产业链的形成,为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后期,湖北医药学院将建立优质中药材资源库,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药用价值进行有益探索。

  推广规范化种植 培育“高品质”药材

  根据2016年农业部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指出,目前我国中草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道地药材品种退化严重,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中药材种植中“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大多数农户在种植药材时照搬农业高产模式,种植中药材犹如农作物,大肥大水外加农药,不仅导致药材农残超标,还带来药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危机,中药材质量难以保障,或许影响到中医中药的基础。

  为提升十堰中药材品质,铸造道地中药材品牌,湖北医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搭建“产学研”平台,与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合作,以推广北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为支点,探索“高校技术-企业发展-品牌产品-农户脱贫”的科技扶贫形式。

  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在房县种植中药材多年,深感种植技术匮乏对产业的制约。通过与企业联合调研,发现北柴胡在房县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分布广泛,但因农户欠缺种植技术而导致产品质量不佳,资源浪费巨大。经过反复论证,湖北医药学院与企业达成共识:学院对口支援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推广北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打造北柴胡品牌产品,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实现脱贫。

  组建高层次技术团队。湖北医药学院以“医”和“药”为技术核心,组建了以湖北医药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知名中药学专家、湖北医药学院中药种植技术扶贫组长杜士明教授为核心,多名技术力量骨干成员的扶贫技术团队。杜士明教授是湖北医药学院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心技术的引导者,团队人员15名,其中拥有博士2名,硕士3名,其它科技人员10名,高级技术职称以上8人,涵盖中药鉴定、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等专业方面技术支持。

  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3年,在湖北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企业设置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杜士明教授签订合作协议,以最高效的方式将学院团队科学技术输出于企业,并进行成果转化,指导北柴胡的规范化种植,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

  驻地开展“手把手”培训指导。为将北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在房县落地生根,湖北医药学院派出技术小组驻地进行规范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每月派遣一名专家到企业进行讲课,培训企业人员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要点。由于柴胡生长具有周期性,培训技术仅停留在理论往往不能有效转化。为将科技扶贫落到实处,湖北医药学院技术扶贫团队派遣技术小组常年蹲点北柴胡规范化种植基地,“手把手”指导企业人员和农户掌握种植、打顶、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技术。六年以来,湖北医药学院共组织培训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专业技术人员200多名,培训药农2万多人次,组织技术人员20人深入600多个种植药材大户开展技术现场指导,印发种植药材技术资料10000册,宣传单30000多份。

  湖北医药学院科技扶贫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县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自2013年以来,神农本草公司在湖北医药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在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建成道地中药材GAP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亩,在中村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亩,并成为国家林业局“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北柴胡关键种植技术的推广,辐射带动房县全县农户3500户发展柴胡药材种植面积近5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种植基地近9万亩,每年带动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带领当地5000户药农实现脱贫。经过近六年的常态化科技扶贫,湖北医药学院成功完成了“高校技术-企业发展-品牌产品-农户脱贫”的科技扶贫任务。

  湖北医药学院通过以现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成果转化,有效助推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技术产业升级,成功协助企业获得全国第一个“北柴胡规范化种植基地”(北柴胡GAP),北柴胡成为湖北省第八个GAP认证中药品种,打造房县北柴胡为“湖北品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湖北医药学院在进行科技扶贫的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北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北柴胡产品质量研究。2014年,湖北医药学院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湖北医药学院在北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及饮片加工生产技术领域累计申报20余项专利,其中申报“北柴胡高效种植技术”等发明专利4项。协助企业先后承担了科技部“道地中药材北柴胡规范化种植”、工信部“湖北白及基地生产建设”等十余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累计获得国家项目资金支持1500余万元。

  五年来,湖北医药学院以真心实意的帮扶,真金白金的投入,真抓实干的作风,打造以中药材产业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宽帮扶领域,提升帮扶层次,深化帮扶成效。对口帮扶的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摘掉了产业“空壳村”的帽子,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并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6年十堰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8个重点项目中,湖北医药学院精准扶贫项目独得两项。湖北医药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许,为十堰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