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都是老师们一个学年辛勤耕耘的开始,也是弘扬尊师重教美德的最好时点。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成果收获不少点赞:提振“师道尊严”,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设立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提升“地位待遇”,完善教师荣誉制度,教师工资升至全国十九大行业第七位;开拓“发展空间”,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畅通教师发展通道。这些成果让更多人看到,深化教育改革实实在在落实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获得感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夯实了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制度基石,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如何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各地学校尤其是乡村、艰苦地区面临不小挑战。身安、心安方能厚植出教育情怀。要打造一支师德优良、学识过硬、愿意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必须花大力气、下细功夫。如此,才能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点亮一方梦想与心灵的“明灯”。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看到,2018年约127万名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享受到了每月最高2000元的生活补助;实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校长120万人次;3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获得了1万元奖励金……制度温暖和人性关怀浇灌着偏远艰苦地区的教育事业,乡村开始留得住、也正在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截至目前,28个省份已吸引约33.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其中2018年约4.5万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仍在路上,但只要将“贵师重傅”切实落到制度惠人、留人中,乡村教师队伍定能更加蓬勃壮大。
也要看到,优质教师队伍的培育,离不开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浸润和滋养。乡村教师支月英坚守在偏远山村的讲台39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点亮了大山孩子的童年,这份执着和赤子情怀深深打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被授予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她的故事还被拍进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将大爱永远传颂下去。詹英贤、辛德惠等一批批中国农业大学老师把课堂搬到河北曲周的盐碱地上,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收获了全社会点赞,曲周县还专程编演了豫剧《天绿》,感恩农大人的付出。其实,像这样的优秀教师数不胜数,他们兢兢业业地挺起了民族教育的“脊梁”。用尊敬之声、礼赞之行温暖每一位爱岗敬业的“筑梦人”,就是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对教师最好的礼物。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全社会共同守护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和从教情怀,让“尊师”氛围成为常态,让“重教”主张惠及每一位老师,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未来。(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