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同济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2018-10-15 来源:规划司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州考察时指出,“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同济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同济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扬“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济精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为己任,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探索了一条以城乡规划为核心引擎,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助力当地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特色道路,为云龙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蓝图。

  一、基本情况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部,属横断山脉南端“三江并流”纵谷区腹地,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是云南省大理州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其中98.4%以上为山地,总人口约20万,是集“民族、山区、贫困、偏远”为一体的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

  云龙县有着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和极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但工业化基础薄弱、城镇化动力不足、城镇空间发展面临刚性约束等因素,正逐渐使其失去自身特色。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二元城乡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区域环境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国家政策的落实,又给云龙县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由此,云龙县在积极应对城镇化影响的同时,需更深入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和城乡统筹的地方策略。

  承担定点扶贫任务伊始,同济大学首先选派规划、环境、材料和新农村建设领域专家赴云龙县实地考察,厘清了云龙县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进一步大批量、高密度、专业化的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并与云龙县委和县政府协商一致,明确了以城乡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为切入和龙头的扶贫工作整体思路,确定了云龙必须走保护环境、发扬特色的城乡发展道路,建设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山地小城镇。

  随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同济规划院”)第一时间深入定点扶贫第一线,高质量地做好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漕涧镇总体规划、“多规合一”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建筑立面整治规划、县城色彩专项规划、县城生态廊道专项规划、县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县城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县城人防专项规划、县城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全域旅游规划、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设计等13项规划编制、建筑设计等帮扶工作。6年间,学校选派包括4位规划副院长、5位总工、50余位工程师在内的200余人次的规划团队赴云龙实地调研,开展规划设计、不定期建设项目协助审查、项目评审等技术援助,累计优惠、减免设计费达720万元。

  同济大学编制完成的规划为云龙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工作在大理州名列前茅,为滇西山区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践案例,2014年同济规划院也由此获得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扶贫优秀集体称号。与此同时,在各项规划的引领下,同济大学还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和持续开展了人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全力配合相关规划的落地实施。

  二、实施进展

  同济大学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定期召开定点扶贫专题工作会议商讨部署任务,并保持与云龙县的密切沟通。学校研究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规划,分析了云龙县诸多致贫原因中的主要问题,明晰了“规划引领,重点突出,整合推进,精准帮扶”的扶贫方针,以城乡规划统筹各项扶贫工作,抓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齐心聚力,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一)编制城乡总规,引领精准扶贫,统筹全县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城乡规划学科是同济大学传统强势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城乡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制定区域发展方向与战略,以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统筹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道路上,城乡规划起到引领性作用,把握方向,找出重点,才能加快脱贫。

  2013年7月,同济大学组织精英团队首期开展了具有统筹引领作用的《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和《云龙县漕涧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汇集众多国内一流规划专家会诊云龙贫困根源,经多方协商论证,达成云龙脱贫发展共识:云龙必须转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牺牲生态的发展路径,转向保护生态、复兴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充分考虑地广人稀、山高水深,无法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现实条件,不走传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人口向城镇规模化集中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建立依托县城、漕涧、功果桥三个重点城镇核心辐射,形成服务设施均等化、相对扁平化的城镇村布局。规划重新调整了县城的功能,将其定位为县域的服务中心,不发展大规模工业,集中打造美丽宜居白族特色小城,以旅游、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县城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这种城镇化路径避免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核心带动地区和民生项目。这种模式,对西南偏远山区脱贫致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总规的引领下,云龙县政府集中发展县城和漕涧镇,加大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有重点的加强了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县共建成11个为民服务中心,投资2.84亿元新建校舍230栋、加固改造校舍53栋;提升改造乡镇卫生院11个、村卫生室47个,另有39个村卫生室正在改造之中。

  (二)修订交通规划,实现“高速”梦想,为云龙插上脱贫的翅膀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高等级公路一直是云龙县各项事业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从促进城镇布局出发,修正了云南全省高速路网云龙段方案,精心设计了县域高等级公路网。2015年起,在云龙县同济大学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多方协调下,开展了大理—漾濞—兰坪高速公路线路调整申请工作。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设计所充分认可《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的高速公路设计线形,并据此编制了《云龙县十三五交通综合规划》、《云龙县2030年综合交通规划》,加快了该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后续设计工作。2016年11月,大理—漾濞—兰坪段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将云龙县段包含在内,实现了云龙多年的“高速梦”。

  (三)实施多规合一,整合空间资源,提高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效能

  扶贫靠合力,一张蓝图干到底。为更好地消除各部门规划的不一致,2015年同济规划院为云龙县编制了多规合一规划。该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再一次提升,建立统一工作空间平台,针对精准扶贫中的项目空间落地,梳理各部门支持资金与项目,形成扶贫建设项目库和部门协同联审机制,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时间,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四)打造旅游规划,寻找脱贫支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长期以来,云龙县的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产品策划。2016年云南省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全域旅游。为找准旅游发力点,同济规划院又编制了《云龙县全域旅游规划》,深挖人文资源价值,重新整合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同时加快盐马古道国家步道的基础建设和宣传推广,设计了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建立特色村庄旅游引导体系,掀起了云龙乡村旅游新热潮。目前云龙县旅游委与大理州旅游投资集团共同成立旅游投资管理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云龙旅游开发。诺邓古村、天然太极、虎头山等景区基础设施正逐步建设完善,累计投资达2.29亿元。2017全年旅游收入为3.62亿元,占GDP6.87%。旅游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年均游客增长30%左右,旅游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五)聚焦专项规划,创建特色小镇,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

  为更好地发挥县城服务核心功能,建设特色魅力小城,2016年以来,同济规划院又先后开展了云龙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县城建筑立面整治规划、县城色彩专项规划、县城生态廊道专项规划、县城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县城人防专项规划和县城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等9个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县一中、县医院、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综合环境整治等一大批项目陆续启动,有效的增强了县城服务能级,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

  (六)优化产业规划,推介农特产品,校县双方联手探索致富新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手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同为云龙优化完善了产业规划方案,厘清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发展高原生态农业,用“互联网+”和品牌推广等方式促进基础产业增值。通过协调努力,学校推介200余种云南特色产品入驻上海云品中心展示并举办“大理西三县农特产展”,诺邓火腿成功进入“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和“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荣获优质农产品金奖。推动云龙县与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签订5000支诺邓火腿和5000份盐泥肉订单。2016年-2017年,学校采购云龙泡核桃90万元,推动校友企业和附属医院采购云龙农特产品13余万元。2017年,学校将校门前临街铺面租借给云龙县,免收2017-2020年全部租金53万元,供其开设云龙高原农特产品销售中心(上海),为滇西特色农特产品入沪提供全方位支持。

  (七)依托高校资源,采取有效举措,全力助推脱贫规划落地落实

  在各项规划的统筹引领下,同济大学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6年间持续开展了教育扶贫、人才扶贫、医疗扶贫等工作,点面结合,帮助云龙县提高社会保障和综合治理能力。

  同济大学支教团为云龙县教育局开展义务教育均衡数据化、信息化建设提供框架设计和技术支持。目前,云龙县对照义务教育发展10项办学条件和20条底线要求,全面启动实施471个、总投资3.12亿元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规划项目,为2018年接受国家、省州评估认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挂职干部推动,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项目资金140万元用于强化基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基础。推动云龙一中与同济一附中、二附中、云南省腾冲一中等多个学校结对,通过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合作,促进云龙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各种方式捐资助学130余万元,直接捐赠或引进捐赠各类物资折合300余万元。

  选派18名研究生赴云龙县团结、长新两所中学开展为期一年支教,200余人次师生志愿者通过实践团方式赴云龙县短期支教;通过“同济云龙大讲坛”等方式持续深化推动云龙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累计参训5600余人次。

  选派13批次130余名专家赴云龙县举办“同济医疗活动周”,开展手术演示232例,专科就诊及义诊1815人次,教学查房647人次,疑难病例讨论92例,专业讲座79场,参训医护人员达2164人次。接受云龙人民医院业务骨干进修100余人次,附属东方医院免费接受云龙县10余名先心病儿童来沪救治。

  此外,学校扩大定点帮扶领域,与大理州签署25项协议,在城乡统筹、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三个重点领域给予其智力和技术支持。

  三、经验体会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高校参与扶贫,就是要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知识溢出效应,践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同济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直接对接国家扶贫战略,为云龙县描绘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蓝图,走出了一条高校扶贫的新路子。

  (一)顺应区域特征,探索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云龙地势北高南低,怒江、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形成“川”字形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城镇结构。学校顺应云龙开放、渗透的区域特征,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三区三轴”的城镇体系结构,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与旅游格局。城区规划以“白云之上、悠然之村”为发展目标,形成“一轴两翼七组团”的中心城区多组团发展空间结构,契合云龙未来休闲旅游发展方向。设置县城—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4级服务设施体系,提倡农村流动服务的思路与灵活的管理方式,形成城乡生活融合,多层次多类型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二)以保护为前提,统筹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人文特色、生态资源是云龙发展的最大优势。学校开展的云龙总规通过保护和挖掘具有地域性和独特价值的资源,用更好的生态环境、更集约的资源利用和更低的生态压力充分保护生态、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现有农业、自然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工商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为云龙县的未来创造财富,实现长远发展。

  (三)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分步实施。自承担扶贫任务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将规划编制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特色。2013年起拟订云龙县总规及各类规划13项,目前项目稳步实施,已经完成近9项。学校将所有规划工作分类、分级和分时统筹,使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做到心中有数。扶贫6年来,规划扶贫已成为学校与云龙每年工作计划的中心任务。

  (四)握牢规划抓手,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学校围绕云龙县实际情况,以云龙县城总体规划为龙头,主动对接、全面统筹、分步实施,全面融入云龙县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从人才与资源帮扶、教育与医疗援助、智力与科技支撑、产业与事业推动等方面,不断完善与丰富同济特色的扶贫帮扶工作机制,用心描绘云龙县乡村振兴的美丽新蓝图。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