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09:30,由教育部新闻办组织的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友活动中心紫金港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出席嘉宾: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建东。
详情>>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举行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活动第四场,我们将发布会开到浙江大学,一起来关注高校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我们昨天已经在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进行了深入采访,发布会后还会到学校和企业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2018-06-08 09:30
续梅:
“1+1”系列活动的背景,我们已经反复介绍过多次了。简单说就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展示教育系统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克难的奋进状态,我们组织的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此前三场,我们关注了基础教育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以及高校党建工作,这里面有重点工作,有难点工作,还有热点工作。今天我们关注的这个话题是一个创新点,也就是人工智能。
2018-06-08 09:31
续梅:
说到人工智能,应该说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各国当前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的支撑。前不久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一个重要文件,就是《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就此项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今天我们重点向大家介绍、发布这一文件,并且介绍高校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
2018-06-08 09:33
续梅: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还有科技领域也是高校领域的重量级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教授。
下面有请雷朝滋司长介绍《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2018-06-08 09:34
雷朝滋:
尊敬的潘云鹤院士、吴朝晖校长、尤政副校长、李建东副校长,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这两天各位记者朋友们深入高校对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进行采访和报道,也特别感谢新闻办的精心安排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向各位做一简要介绍。
2018-06-08 09:35
雷朝滋:
第一,《行动计划》制定的简要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教育部立即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30多位专家,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等情况进行集中研讨,并听取潘云鹤、吴建平、陈杰等院士的建议;同时,部内有关司局多次就相关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
2018-06-08 09:36
雷朝滋:
第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018-06-08 09:37
雷朝滋:
第三,《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高等学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高校科学成就辉煌,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到、五个60%和两个80%”:“两个不到”指R&D人员占全国不到10%,R&D经费占全国不到8%;“五个60%”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含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在内的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全国60%以上;“两个80%”指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的80%以上,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占全国80%以上。
2018-06-08 09:38
雷朝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人工智能是核心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进入新时代、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高校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已有积累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对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重点集中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2018-06-08 09:40
雷朝滋: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立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更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018-06-08 09:41
雷朝滋:
为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任务。
为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行动计划》部署“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2018-06-08 09:42
雷朝滋:
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民需求深度融合、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径,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018-06-08 09:43
雷朝滋: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发挥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为支持高校服务地方区域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地方、企业需求密切对接,加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2018-06-08 09:44
雷朝滋:
第四,《行动计划》的政策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实施。教育部有关司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三是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有效经验进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2018-06-08 09:45
雷朝滋:
第五,近期重点工作
《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2018-06-08 09:46
雷朝滋:
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这是潘院士亲自提出来的)。
2018-06-08 09:47
雷朝滋:
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种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新闻界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工作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让我们一起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台阶。
谢谢大家。
2018-06-08 09:48
续梅:
感谢雷司长,下面请吴朝晖校长介绍浙江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8-06-08 09:49
吴朝晖:
各位领导、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作为高校的代表发言。关于人工智能,最近浙江大学可以说是捷报频繁,如我校的双脑前沿科学中心通过了专家论证,并启动了建设;学校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等等。
下面,我主要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重点三部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018-06-08 09:50
吴朝晖: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别从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
2018-06-08 09:51
吴朝晖:
从需求侧来看,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可以为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培育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成果,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2018-06-08 09:52
吴朝晖:
因此,高等教育和人工智能可以成最佳的拍档。一方面,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可以改变从而实现教育1.0向学习2.0的创新发展,另外一方面,高等教育将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的升级等等,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2018-06-08 09:53
吴朝晖:
第二,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我们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1981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一是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我校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依靠。
2018-06-08 09:54
吴朝晖:
二是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列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如2012年,浙江大学获得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AAAI最佳论文,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评的最佳论文。
2018-06-08 09:55
吴朝晖:
三是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赛博(CYBER)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创新资源,充分汇聚计算机、统计、数学、医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力量,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实力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会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
2018-06-08 09:56
吴朝晖:
四是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浙江大学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的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地,在未来的互联网计算泛在人工智能等方向,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汇聚全球顶尖的研发平台,同时形成广泛的影响,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网易、地平线等领军企业联手,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实现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贯通。
2018-06-08 09:57
吴朝晖:
五是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浙江大学积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我校的潘云鹤、陈纯、孙优贤、李兰娟、庄越挺、吴飞、杨仕贵等院士和专家,参与并主导编制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受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还协助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吴飞、张剑平、尹建伟等3名教授成为编制组专家成员。同时,我校潘云鹤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受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AI2.0)规划建议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组长,持续将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咨询意见。
2018-06-08 09:58
吴朝晖:
第三,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重点
在浙江大学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征程中,人工智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学校“双一流”的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浙江大学将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和发展的生态。
2018-06-08 09:59
吴朝晖: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浙江大学将进一步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三是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转化。浙江大学将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实体产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转移转化,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效果。
2018-06-08 10:00
吴朝晖:
以上是浙江大学有关人工智能的简要介绍。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浙江大学一起努力,共同来推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广大的媒体朋友们多多支持我校的人工智能发展。谢谢大家!
2018-06-08 10:01
续梅:
感谢吴校长,下面请尤政校长介绍清华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8-06-08 10:02
尤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上午好!
当今世界,智能科技迅猛发展,广泛渗透,引领带动了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群体性的突破,其辐射之广、影响之深难以估量,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高校是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是军民科技融合的“方面军”,处于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2018-06-08 10:03
尤政:
世界主要国家都对智能科技竞相部署,力图赢得主动。我国在智能科技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不大,是两百多年来首次与世界强国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面临换道超车、弯道超车的宝贵的历史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有可能错误整整一个时代,特别是军事智能具有环境复杂性、博弈的强对抗性、信息的不完整性、边界的不确定性以及响应的高实时性等,更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核心部分,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重大战略,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2018-06-08 10:04
尤政:
清华大学是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单位之一,1978年计算机系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并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的硕士生。清华大学目前拥有1990年成立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的“智能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2013年成立的未来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内的多个人工智能的研究基地和多个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积累。在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上责无旁贷。
2018-06-08 10:05
尤政:
清华大学努力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创新强国战略以及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育部支持下,加快了军民融合智能化的研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超越,服务于人工智能强国战略。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坚持以创新的基础研究为推动,以国防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2018-06-08 10:07
尤政:
基础研究主要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是我们与国际顶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比肩的关键。清华大学从两个角度切入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第一个角度是从脑科学为主切入,研究重点是脑科学研究以及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前瞻性探索。在这方面的布局,不是侧重于现实的人工智能的主流应用,而是着眼于未来应用的主动布局。这类研究带有强烈的交叉科学性质。为此,清华大学去年成立了实体实验室“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研究。第二个角度是从计算切入,着重于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框架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研究,人工智能的终极竞争力取决于上述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根据美国CSRangking官方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的数量已居全球第二,表明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已经走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2018-06-08 10:08
尤政:
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国防需求,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如学校与腾讯、搜狗公司开展了超过十年的战略合作,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腾讯微信和搜狗的搜索引擎的系统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清华大学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还十分注重“啃硬骨头”,聚焦感知技术,支撑真正的智能系统,清华大学还成立了校级的交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研发。
2018-06-08 10:09
尤政:
清华大学还从体制机制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智能研究的文件。如跨院系的教师兼职制度,计算机系的教授可以到生命学院兼职,还出台了跨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制度,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8-06-08 10:10
尤政: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看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国内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高校更应该静下心来,做人工智能这个热门领域的冷板凳,保证我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强国。
谢谢大家。
2018-06-08 10:11
续梅:
感谢尤政校长,下面有请李建东校长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情况。
2018-06-08 10:12
李建东: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个朋友,早上好!
下面我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单介绍我校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新模式方面的一点做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也是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及计算机与智能科学技术两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档,并列全国第一,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类,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2018-06-08 10:13
李建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于今年4月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已成为国家战略之重点,而高校则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2018-06-08 10:14
李建东: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我校于2018年5月27日-28日主办了“2018国际人工智能院长论坛”,30余位IEEE Fellow及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20余家中外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参与了论坛,为学术界、企业界带来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三十年的积淀。1990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网络研究中心,2017年11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突出三条主线,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
2018-06-08 10:15
李建东:
第一,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开启了我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之路,确立起了“国际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本硕博一体化贯通的培养模式给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全方位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2008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迄今为止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与此同时,我校一直注重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近五年,有百余名智能学科的本硕博生出国交流学习,智能学科教学团队90%以上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2018-06-08 10:16
李建东:
第二,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要求,我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同样始终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产学合作离不开载体、更离不开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先后建立起3个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6个省级创新团队。还与惠普、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了9个创新实验室,依托平台,从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性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研究三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开发中去——实现“练中学”,让学生通过学术竞赛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实现“赛中学”,让学生主持创新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研中学”。
2018-06-08 10:17
李建东:
第三,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由IEEE Fellow、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焦李成教授带领,队伍中有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获得者与入选者。这支队伍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类脑SAR系统、首套基于面阵CCD的光谱视频成像系统、首个人脸画像识别系统等重大应用平台。
2018-06-08 10:18
李建东:
总之,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战略布局,我校将“全面实现教学2.0,并向教学3.0迈进”,并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建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标杆。我校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谢谢大家。
2018-06-08 10:19
续梅:
感谢李校长,下面我们就请潘云鹤先生对高校人工智能工作进行点评。
2018-06-08 10:20
潘云鹤: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刚刚听了教育部雷司长的报告,听了吴校长、尤校长、李校长情况介绍,我有两点很深的印象:第一点教育部在这次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行动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决心之大,令我印象深刻,我相信这个计划贯彻以后,中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将从过去的跟跑状态走向并跑和领跑;第二,中国的高校尤其是今天在这里介绍情况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作出了非常重要贡献。相信在今后几年中间,将会作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想对今天的会议和高校的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谈三点意见。
2018-06-08 10:21
潘云鹤:
第一,我认为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发布意义十分重大。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去年的7月份,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发布实际上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在很多内部的资料和参考消息都看到了,这个规划引起很大反响。其原因有两点:第一点,这个规划指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未来研究中的雄心壮志,即提出了中国人工智能“三步走”计划;第二点,在人工智能传统研究基础上,这个规划铺设了五条新的跑道,也就是规划中的五大智能技术方向。这样,中国的人工智能计划不仅仅是在量上面跟着国外研究前进,另外还设置了一些新的方向,而这些方向现在看起来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2018-06-08 10:22
潘云鹤:
这个规划的编写组,开始是由中国工程院专家组成,编制组的组长、副组长一共7个人,其中6个来自高校,包括浙大、清华、北大、北航、西交大的,还有一位来自于航天科技领域的。所以高校实际上在这个规划的起草过程中,尤其在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起草过程中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8-06-08 10:23
潘云鹤:
这个规划发布以后,最早起来进行响应的是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7月份规划发布以后,2017年10月就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产业发展联盟秘书处挂靠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成立以后,发展的势头现在是非常迅猛,全国已经有300多家的企业参加了,而且很多合资企业,现在企业里面包括IBM及国外的很多企业,中国的大企业都进来了,还有国外的很多企业纷纷要求参加,所以该联盟第二轮扩展的时候把他们已经扩展进来了,还有很多企业还在那边积极要求,所以在第三批还要继续扩展进来,估计中国在人工智能企业中间非常领先的企业有400家到800家,这个联盟也要把它们联起来。
2018-06-08 10:24
潘云鹤:
而这个联盟最近成立了两个特殊重要的工作组,一个是搞芯片,一个是搞开源开放系统,联盟建议这两个工作组的召集人,希望不要是企业。为什么?如果这两个召集人是企业的话,怕有偏心,所以建议由高校来担当,所以一个召集人是郑南宁院士,一个是浙江大学的庄越挺教授。所以高校在企业联盟当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企业联盟里面,中国的著名的高校都参加进去了。
2018-06-08 10:25
潘云鹤:
下面接着就是科技部,科技部本身在负责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当然这个规划是科技部为主进行起草的,科技部在11月宣布全面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这个项目大家都已经听到了,要成立第一批四个平台,这个就是以企业为主的四个平台,后面我相信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这样的平台出现,使得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在企业中间进行发展。
2018-06-08 10:26
潘云鹤:
第四个,积极行动起来还有各地政府。最早行动的是上海,然后浙江,后来天津,实际上北京也行动非常早。今年4月份,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今天又开了新闻发布会。国家规划发布以后,产业先行动,然后科技第二行动,然后地方政府第三行动,然后教育系统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这就是一个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就是产学政生态链。
2018-06-08 10:27
潘云鹤:
一定要切实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基础,所以全世界发达国家都争先恐后把发展人工智能为重大的战略,并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美国在2016年7月发布了美国第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第一个报告。
所以全世界大家都纷纷认为人工智能是个重要的新机遇,在这样的状态下面,对我们国家而言,更是个重要性机遇。我们国家比起美国、欧洲和日本而言,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讲,为什么是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国家实际上现在除了人工智能洪流以外,另外还有一股洪流,这个洪流就是国家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工业化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这一过程所出现的问题需要人工智能来解决,会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大概是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的,我想不仅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创新意识强,正是这两股洪流交汇的结果,我们原来的发展并不十分完备,这种不完备性与现在要发展的高潮和人工智能一交汇,我们就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就是意义所在。
2018-06-08 10:28
潘云鹤:
所以我们在人工智能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全跟着发达国家走,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的形势不一样。
对我们教育而言,人工智能也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既有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的个性化学习、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将会推动教育的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从而加速推动学生培养课本内容、教育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刚刚雷司长已经讲到教育部和工程部已经牵头准备联合开展智能教育领域的咨询项目,对这个领域进行战略性研究,对未来的教育范式的变革提出咨询建议。
2018-06-08 10:29
潘云鹤:
我想讲的第三点就是扎扎实实培养人工智能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推出以后,我们很多高校做得很快,都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刚刚雷司长已经宣布要在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人工智能的高层次人才,并且和科研相结合。我认为高校在做交叉的应用研究中间优势非常大,把许多专业能够组织起来进行研究,高校这个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发挥出来就非常厉害。
2018-06-08 10:30
潘云鹤:
而且高校这种生态链还可以做得很长,比如说现在工信部要求机械工程学会办一个人工智能在机械上面的人才培训,结果发现要求最强烈的是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企业就是想把自己产品变成人工智能产品。我估计今后成百上千种智能产品出来,我希望中国的高校能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和企业结合起来走到前面去。
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过去也被低估了,我在政协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优势,为什么呢,政协有一个叫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机构,我是理事会副理事长。该机构参与全国双创空间的考察,要我带个团去调研了一下,我看了中关村,看了大连、深圳,还看了其他的一些城市的双创空间。这些双创都不足以和教育部每年一次的学生双创进行比较,我因为是教育部学生双创的专家委员会主任,每年参加评比一次,那个真叫丰富多彩,而且十分精彩。所以我认为把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
2018-06-08 10:31
潘云鹤:
教育部有什么优势?就是它培养的创新型学生每年都要毕业的,毕业以后就到社会上去了,如果把它的产品设计好,或者系统设计好,学生到社会上就是一个创业人才,在学校是创新人才,毕业出去就是创业人才。所以我认为高校在人工智能中间的这个优势还可以继续发挥出来,当然还有跟人才相结合的优势,高校人工智能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2018-06-08 10:32
潘云鹤:
刚刚非常高兴的听到雷司长已经宣布了在人工智能研究生的培养中间需要加大支持。现在整个社会都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人才,而真正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现在太少,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实际上主要的人才是在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控制学院,而他们培养的不全是人工智能人才。所以我想每年要大幅度提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2018-06-08 10:33
潘云鹤:
所以高校具有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人才的第一资源、创新的第一动力互相结合的特点,我在这几年实际上体会十分深刻。我国高校要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放在基础地位,把人工智能综合创新摆在核心地位,从而把中国的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2018-06-08 10:34
续梅:
感谢潘先生的点评以及对我们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很好的建议。下面看看记者朋友有没有问题。
2018-06-08 10:35
科技日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想问雷司长,因为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强化原始创新方面,教育部有哪些考虑?谢谢。
2018-06-08 10:36
雷朝滋:
在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教育部有深刻的考虑。我想特别跟大家讲,十九大报告对基础研究提出了非常高、非常明确的要求,而且还讲了两段话,对强化基础研究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分别提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现在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主要是基础研究不足。在这个问题上,十九大报告有明确的要求,总书记有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为高等学校的优势就是基础研究,而且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所以,教育部在学习研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候,应该说比较早地在科技方面提出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并列入教育“奋进之笔”。珠峰计划大家应该很清楚: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基础研究就是要争第一,目的就是要在一些领域,特别是一些前沿交叉的领域、一些重要的领域能够培育建设基础研究的高峰,抢占原始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2018-06-08 10:37
雷朝滋:
“珠峰计划”的核心是要建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我想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前沿科学中心主要面向前沿科学问题,特别是以重大目标作为牵引,推动多学科交叉,这是高校的优势,但是过去发挥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潜力。同时,要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基础研究抓起,从原始性创新抓起,我们分析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创新发现,之所以掌握的核心技术少,实际上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前沿科学中心就是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强化基础研究,在“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当中,选择一批最有可能进入到并跑和领跑的学科来建设。
2018-06-08 10:38
雷朝滋:
前沿科学中心还要建设成政策特区,特别是人才的特区。我们要真正走到引领或领跑的位置,就要从世界范围内去凝聚人才,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吸引人才。这样才可能把我们的前沿科学中心真正做到国际的前沿。
另外,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也是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我们知道“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没有一流学科不可能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能达到并跑或领跑的位置,很难讲是一流。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就难以产出一流的成果,也很难培养一流的人才。
因此,教育部把“珠峰计划”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基础研究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奋进之笔”的一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支持高校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2018-06-08 10:39
雷朝滋:
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必须高度的关注。在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面,人工智能领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目前,复旦大学的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已经批准建设,浙江大学的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刚才吴朝晖校长也讲到了),已经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很快就会批复。还有其他一些学校,包括刚才清华的尤政校长,还有西电的李建东校长都讲了,都在积极布局。
记者的问题非常重要,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若干强国建设中,我认为有两个强国建设非常重要,一个是教育强国,一个是科技强国。如果没有教育强国,也不大可能有科技强国,如果没有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其他的强国就缺乏支撑。如果中国的基础研究乏善可陈,这两个强国就缺乏重要的支撑。要像刚才尤校长讲的,还有潘院士特别强调的,要敢于啃硬骨头,要耐得住寂寞,能够坐冷板凳,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支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我就回答这些,不知道是否符合记者的期望。
2018-06-08 10:40
新华社记者:
请问潘云鹤院士,您作为研究人工智能40年的专家,想请您介绍一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主要特点。谢谢。
2018-06-08 10:41
潘云鹤:
新一代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研究人工智能过去60年的轨迹和现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家知道60年以前提出的“人工智能”,那时候它的信息化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个计算机。现在,我们看到信息环境已经变化了,走到哪里都可以计算机有互联网,而且有传感器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等等,环境已经非常不一样。而且我们在研究人工智能过程当中,发现原有人工智能的定义,“让计算机变得和人一样聪明”这样的定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最后,人工智能专家实际上已经基本认识到计算机和人类大脑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工智能有个另外名字叫“机器智能”,这两个词是同样的,人是一个自然智能,即使是深度神经网络,也和人脑不一样。所以我们的一个基本的看法,尤其是走的比较前沿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应该把人的智能和计算机的智能结合起来,就是把人工的智能和自然的智能结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更强的智能系统。
2018-06-08 10:42
潘云鹤:
这就是为什么在最近20年中间,人机交互发展非常快的重要原因。过去是人机交互的界面,后来是人机各种各样的交互方法,现在已经到了人和机器融合一体化的工作方式,包括系统,比如说脑机系统,实际上在向这个方向前进。所以,如果把这两种智慧融合在一起,会创造出更好的智慧,所以我们提出五个领域人工智能要研究的新的基本的方法:
2018-06-08 10:43
潘云鹤:
第一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大数据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深度神经网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另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其他内容,比如说语义网络、知识图谱自动化,还有自我博弈系统,把人工智能1.0和2.0技术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大数据智能化的各种各样的技术。
第二个我们认为要研究的理论叫跨媒体智能。跨媒体智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外现在纷纷跟上来,这个名词是中国人提的,我们过去有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中间有图象处理技术、有声音处理技术,他们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艰难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合在一起进行的。如果看到 “张三正在吃苹果”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知识,咬下去的声音怎么样,味道怎么样,手里拿着苹果怎么样,吃的苹果的时候很可能哪些颜色已经变了。我们是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这些东西一下子在脑子里调出来了。所以我们认为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现在全世界搞这个领域的专家越来越多了,我们大概是十年以前,开始搞这个领域,这是第二个重要的领域。
2018-06-08 10:44
潘云鹤:
第三个重要的领域叫群体智能。就是用人工智能方法组织很多人和计算机联合去完成一件事情。实际上人工智能1.0有这个技术的苗头,叫多智能体系统,但是它这个系统所连接的智能体太少。所以这已经变成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领域。但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很好去完成它,这是第三个重要的新的领域。
第四,非常重要的新的领域,就是刚刚我讲到的人和机器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增强智能。这种智能不但比机器更聪明,而且比人也能够更聪明,能够解决很多好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很多医院买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就是人和机器合在一起的。
2018-06-08 10:45
潘云鹤:
第五个领域智能自主系统。人工智能1.0热衷于制造机器人,当时有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机器人,最成功的机器人是机械手,在生产线上大规模使用。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2.0应该从原有的机器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行动,所以形成人工智能五个新的领域。
2018-06-08 10:46
潘云鹤:
所以,人工智能2.0要解决的问题和以前解决的问题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包含很多外国人没有提过的想法。我们中国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结合全体人工智能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思维,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理论,同时也跟踪全世界的先进理论。谢谢。
2018-06-08 10:47
新京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不少高校现在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学院。但学校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时间差,像阿尔法狗现在已经更新换代这么快,我们学校的研究怎么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人工智能是跨学科的,就像刚才尤校长提到了清华把法学跟计算机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怎么样做到在这样一个多学科跨学科方面,让他们学的广泛的前提下又要学精?
2018-06-08 10:48
尤政:
刚才已经讲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学院和研究院,清华大学也成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院。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学科实际上是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还保持了原来的计算机,软件、网络、电子、自动化这个学科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研究院,为这些专业院系学生提供交叉结合研究的平台。而且也是刚才讲的我们有把法学跟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就是把人工智能的工作应用到法律的研究,现在的智能法庭,双方辩护完了以后,判决多少年,根据大数据在网上找具体的案例,给法官提供历史审判案例,判决书都是很规范的,所以庭审结束了数据结果马上全部出来了,效率非常高,提高了执法的效率,这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
2018-06-08 10:50
尤政:
我想在学校里面,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未来人工智能所需的人才基础要打好。所以在我们学校里面做了两件事:一个老师之间的专业交叉,以前国内学校的交叉是很难的。在美国还是比较自由的,但是学校里面院系是主体,到其他院系很难,我们专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交叉学科、交叉学位的政策。科学研究、老师的兼职这一系列的文件形成以后,大大调动了老师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方面。
2018-06-08 10:51
尤政:
第二个方面,我们也加强的医工和人文的结合,我们也成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也是希望从刚才讲的对脑的研究里面找出一些机理上的原创性的一些突破。大家也知道,现在我们人工智能基本上是基于数据的,比如说我们的自动车,在相同环境下开了很多遍,学习了很多东西,产生了一定的判断力,最后来实施它的自动化的行驶。但是实际上很多情况是不能学习的,比如说我们讲的军事智能化,打仗可能是一次性的,没有先兆的,不可能先演练几遍再来打,而这些的话,可能就要把数据提炼成知识,通过知识和逻辑,能够形成我们人工智能的根本的一些东西。所以学校里面可能要立足于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用到的知识,而不是把现在一些相对成熟的信息领域的,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简单应用到我们的一些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里面去。我想高校的人工智能可能更多的是担负起就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引领的一个责任,我想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018-06-08 10:52
吴朝晖:
我从浙江大学角度回答一下刚才媒体朋友的提问。我刚才讲到了浙江大学从人工智能发展角度来看,首先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汇集性学科,虽然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科学。同时它也依赖于其他学科。所以从高校未来的布局来讲,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交叉汇聚的学科来普及,来带动相关的学科生态。所以它是一个大学科,换句话说是个领域。刚才潘校长也谈到这个问题,至少浙江大学是这样看问题的。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下一轮的学科布局当中,结合“双一流”会有相对推进的力度。
2018-06-08 10:56
吴朝晖:
第二,在高校里面讲人工智能,我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研究问题,第二个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对研究来讲,特别是人工智能学科研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前沿问题。人工智能最大的活力在于应用,所以要加强跟产业界的联动,特别要推动科技创新体系跟产业创新体系的联动。这个高校应该为这些技术提供科技创新资源的溢出。为此,浙江大学成立了若干研究平台,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加强联系,是前瞻的。对高校来讲很关键的问题要解决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基于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汇集性学科,人才培养也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部希望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当中有些研究生,因为这涉及到多个学科交叉的问题,研究生培养我认为是人工智能学科是重要的切入点,当然也涉及到人工智能未来的专业,主要加强来支撑未来新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涉及到专业机构的优化问题。所以作为研究型大学我认为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当然站在搞好的国际化、国际交流的角度来讲,都可以关联到刚才讲的两个模块,一个是科学研究,一个是人才培养,浙江大学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2018-06-08 10:58
李建东:
我简单的补充两句。
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科发展已经就是交叉的了,大家可以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现在手上拿的手机,最开始是属于通信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应用通信技术,而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手机远远已经不是通信了,都是智能终端,很多人工智能的功能已经集成到现在的手机上了。所以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环境下怎样培养人才,刚才各位院士都讲了很多,我们过去培养学生仅仅是掌握知识,肯定是不行的,知识现在都在网络上,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就是怎么样在技术的驱动下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各种新知识的适应能力,这么多的新技术,发展这么快,我们的学生怎样很快的适应。第二,就是培养学生怎么改变这种状况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以能力为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因为这个世界很可能在学生大学四年、六年或者八年以后已经完全变了,所以学习知识并不重要,培养构建知识的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教育部人工智能这个行动计划非常重要,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使得我们未来培养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改变目前世界的能力。谢谢。
2018-06-08 11:02
续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还会在浙江大学做进一步深入采访。我们也再次感谢出席今天上午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这两天又是采访又是参加发布会,非常辛苦!也感谢参与了我们在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所有采访发布工作的领导和师生。谢谢各位!
2018-06-08 11:04
(发布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