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南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基于地域特色(花瑶)农旅融合创客孵化项目

2017-10-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项目背景

  1.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部署,湖南大学定点扶贫隆回县,重点联系虎形山瑶族乡。

  2012年以来,湖南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发挥学校科教优势、突出当地资源特色,坚持“扶智”与“扶技”并举,“输血”与“造血”结合,以“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为目标,与隆回县委、县政府紧密配合,扎实精准推进定点扶贫工作。

  2.虎形山瑶族乡“一方好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需要重点帮扶。

  虎形山瑶族乡位于隆回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1℃,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瑶族人口65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0%,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瑶族分支——花瑶的聚居地,有“花瑶之乡”的美称。虎形山瑶族乡风景优美,土地富硒,花瑶文化独特而神秘,具有典型的地域人文和自然景观特色。但“花瑶之乡”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人口空心化;二是教育资源不强,增收措施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资源配置能力弱;三是传统种植模式,有优质农产品,但规模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四是本身贫困,抗风险能力弱。致使一方好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近半年的调研,项目组团队认为项目的选取应该尊重当地的农业种植传统与文化特色,并设计将农业与文化特色相结合的项目,从而减少项目实施的培训工作与风险;根据市场规律配置相关资源对既有项目实行优化升级,提升其科技含量与品牌价值,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提升其幸福感。围绕上述思路,项目团队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在虎形山瑶族乡开展驻村扶贫,培养当地致富能手成为致富带头人,致力于形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培养永不离开的扶贫队伍。

  二、项目介绍

  本项目基于隆回地域特质、花瑶文化特色,通过科技、智力、市场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孵化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和创客团队,实现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按照以上宗旨,本项目团队参考“互联网+”模式指导实施“定制农业”示范项目,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村民自我“造血”功能,并通过定制特色农产品这一纽带,为当地带来了最初的游客团队,激发了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自发进行旅游配套建设与旅游商品供给,吸引多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农家乐和旅游服务公司,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产带三产促二产”的区域生产模式,效果显著。

  具体而言:

  1.深入调研,精准定位

  项目团队深入实地,调研了虎形山瑶族乡的水稻、金银花、猕猴桃、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产业的生产情况,对周朋村、白水洞村和岩儿塘3个村开展了水土调查,了解到白水洞村日照时间长,灌溉用水充足,其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在从海拔600米到1300米的梯田中还遗存着两个清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房;经检验,白水洞村土壤中硒含量适宜且无重金属污染。2015年1月,项目团队决定利用隆回县虎形山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将白水洞村作为项目的实施地,开展高山富硒优质稻种植试验与示范。          

  2.创新帮扶模式,众筹+订单式生产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风险,项目团队联络了十余名热心人士,按“三出”原则参与众筹以获得富硒大米,即:出资,缴纳一定的经费用于购买必需的生产资料及谷子的回购与加工;出人,邀请参与众筹家庭到项目实施地周末游;出力,发挥各自优势,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采取众筹模式与订单式生产,保障了“种植户+资金+技术+渠道”生产方式的落实。项目团队组织村民合作社进行管理,当年试种70亩,种植户33户(其中贫困户16户),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肥、药,使村民实现每亩增收1100元,农户共增收7.7万元,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了新型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邀请参与众筹家庭前来旅游,为当地带来成规模的旅客团队。

  2016年,湖南大学将 “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给村集体,曹镠为村集体出资20000元,村集体以技术、资金参与合作社持股25%,并明确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辅导致富带头人李修祥带领村民注册了隆回九凤白水洞富晒水稻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高山富硒水稻的种植加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3.整合资源,全程、全方位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围绕富硒水稻种植与花瑶旅游发展需求,依托湖南大学资源优势,联合外部力量,开展了从选种、物资供应、产中管理、产后销售到品牌设计的全程、全方位技术服务,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主要技术服务力量有:

  选种:湖南金健种业和隆平种业公司提供种子资源,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龙负责遴选与支持;

  有机基肥:湖南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虹源系列复合有机微生物肥;

  病虫害防治:湖南大学生物学院谭钟杨,针对高寒山区的“三虫两病”开发了一种对虫病具有靶向防治的新技术;

  富硒叶面肥技术: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刘觉民,致力于膳食补硒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出使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规律,能准确控制富硒产品的含量,保障普通膳食安全补硒;

  水土监测:湖南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翟云波,对水土环境动态监测;

  品牌设计: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何人可、季铁等国际化的包装与品牌设计团队,专门为“众筹高山富硒水稻”设计了包装;

  实体销售:湖南渔稻生农业有限公司、隆回县山古佬农土特产店;

  网络平台的设计与维护:湖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欧阳柳波,为项目提供网上预订平台建设;

  其他支持: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及隆回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

  4.精准帮扶,催生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设计艺术学院师生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组织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50余人赴白水洞村开展“新通道.花瑶花”设计工作营,围绕花瑶的文化、人文、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开发花瑶特色文化产品80余款。通过深入精准帮扶,催生了白水洞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村民开始自发修建农家旅社,恢复传统民俗活动,修复传统农业设施。目前已建成“农家乐”8个,形成了梯田、民居等10多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人数从2014年的不足50人次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人次,激发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带动返乡创业青年12人。

  三、市场机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国的大概还有4000多万,为确保到2020年完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意味着每一年需要实现减贫1000万贫困人口,可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之重。

  而在国家整体经济形势日益增强的大环境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求发展意愿愈发强烈。全面发展地区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策略,对症下药,积极寻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切实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这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和政府广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民间组织与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公益扶贫中来,而不少有资金、有公益心的志愿者人群需要科学扶贫的知识与模式。

  本项目将总结在隆回县虎形山乡的精准扶贫经验,优化“一产带三产促二产”的区域生产模式,探索完善农旅融合创客孵化服务模式,打造基于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平台,形成可移植的模式化成果,向其他贫困地区推广,为实现全部人口脱贫致富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大有可为。

  四、发展战略

  利用湖南大学的优质资源,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公益类乡村建设帮扶平台,探索“定制农业”+“定制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脱贫致富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推动项目辐射区域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一)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扶贫开发平台,探索可复制的农旅融合创客孵化服务模式

  总结经验,优化“一产带三产促二产”的区域生产模式,探索完善农旅融合创客孵化服务模式,打造基于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平台,以技术支持、品牌包装、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市场营销为首务,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拓宽扶贫资源渠道,协助政府多元融资进行基础实施扶贫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双促进,助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未来成立专门的公益服务组织,致力将此服务模式向其他贫困区域移植,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依托湖南大学学科优势,建立专家联合、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扶贫机制

  充分发挥湖南大学人才和学科优势,在校内外继续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积极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到扶贫地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配合全县整体开发建设战略布局,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并通过高校与县域经济体的良性互动,产学研成果转移转化带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实现精准扶贫。

  (三)坚持走“定制农业”+“定制旅游”之路,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充分抓住特有的花瑶人文环境与自然资源,打好花瑶品牌与高山生态、富硒、绿色有机的有利标签;构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发展富硒大米、茶叶等特色产业,通过城市人群青睐的特色农产品考察、定制来增加客源,扩大社会影响力,助力旅游发展,进而带动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生产、销售和旅游服务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融合。

  (四)深化现有孵化功能,加强富硒大米、有机茶种植配套服务,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脱贫致富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进一步推动农民增产增收

  继续加强对富硒大米、有机茶的技术的营销服务支持,提升现有的九凤白水洞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虎久富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瑶白水洞旅游服务公司的创业实体的自我发展能力,示范、带动有机杂粮(如小米、薏米、玉米等)、高山生态果蔬(如猕猴桃、辣椒、萝卜、南瓜)、传统食品(如腊肉、猪血丸子、红糖等)、手工艺品等其他特色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创客队伍,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五、市场营销

  围绕创客孵化的需要,为创业团队提供市场营销辅导服务,并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相关公益组织或基金会建立联系,做好平台自身营销与展示。定制农业与定制旅游方面的项目,要立足本土,坚持精品路线,重点开拓中高端市场人群,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与旅游产品。与中高档地产或小区物业、高品质餐饮机构等主体合作,在销售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发掘旅游人群。

  富硒大米由九凤白水洞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主导种植经营。目前已经签订采购协议的有河南创和置业有限公司、书院九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立乐康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北京普斯朗通科技传媒有限公司、隆回县山古佬农土特产店等单位。其中,河南创和置业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第一批支持单位,曾多次到实地考察,在购买农产品的同时推荐了业主到隆回旅游;书院九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富硒大米与有机茶进驻岳麓书院、海信广场进行展示销售,为品牌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虎久富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山富硒有机茶,注册了“虎久雾语”品牌,在我省长沙、湘潭、株洲等地茶业市场建立了销售窗口,效益连年增长;同时,该合作社积极引进外援,共同开发原生态、有机茶园,实行私人定制茶园模式,由茶叶兴趣爱好者投资,合作社负责建设和管理茶园,共同投资、共同受益。

  在旅游服务方面,发瑶白水洞旅游服务公司联合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民俗节目表演、导游讲解及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在隆回县“花瑶”品牌旅游推广大旗下,积极与各地旅行社、户外俱乐部对接,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六、财务分析

  本项目团队在湖南大学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隆回县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为公益性,对创客群体提供无偿孵化服务,自身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各项支出由团队所在单位支出、政府支持与自筹等方式解决。

  本项目团队孵化服务的创客群体及机构,自行承担人力、土地、资金等各项资源的投入,组织生产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隆回九凤白水洞富晒水稻专业合作社,2015年由湖南大学驻村扶贫干部采取众筹的融资办法,走“订制农业+旅游观光+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高山富硒优质稻种植试验与示范,试种70亩,种植户33户(其中贫困户16户),当年带动农户增收7.7万元;2016年5月正式注册;2017年种植119亩,种植户56户(其中贫困户27户85人)。预计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200亩,受益农户达100余户,产值将达到60-70万元。

  隆回县发瑶白水洞旅游服务有限公司,2016年5月注册,带动建设农家乐8家,组建了30余人的花瑶特色文艺表演队伍,成为虎形山瑶族乡第一支商业化演出团队。到2018年,再带动新建1-2家农家乐,旅游接待服务收益超过200万元。

  虎久富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在2016年至2020年募集投入资金4500万元,改造、新建原生态、有机茶园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自建4000亩原生态、有机茶园,给周边地区提供1000-2000个就业机会,预计高产期时茶园农户每亩可增收5000元以上,合作社202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七、管理体系

  本项目团队由湖南大学扶贫办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及当地创业团队组成;李飞龙为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运营管理、对外联络与专家服务协调,曹镠负责经营管理服务,刘昱负责市场营销服务,闵晓蕾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带头人负责品牌设计服务,李修祥、谭德友、邓碧前分别负责富硒水稻、茶叶、旅游服务的项目建设与经营。

  八、风险评估

  本项目团队所从事的花瑶农旅融合创客孵化行为,是响应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号召,在湖南大学定点扶贫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开展的公益活动,不存在政策风险。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在于创客经营投资可能失败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本项目在重点帮扶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所开展的活动成效显著。通过深入精准帮扶,有效解决了村民脱贫致富路上遇到的难题,催生了白水洞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村民开始自发恢复传统民俗活动,修复传统农业设施,真正激发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现在各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基本实现自我发展,并在合理引导下,避免了低质竞争。

  本项目成为“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集中调研活动”重点考察项目,多家国家及省级媒体对项目进行报道,并被各类其他媒体转载200余次。

  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本项目的服务与孵化,当地农业、旅游业经济稳步发展,村民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