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没有农校,就没有我的今天”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望城模式”

2015-04-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4月1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新康乡湘江村,龙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近2000万元的大米加工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地前,公司老板袁虎告诉记者:“没有农校,就没有我的今天。”

  1985年出生的袁虎,是典型的“农二代”,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9年返乡,在新康乡农校的指导下,他流转了2600亩土地,开始了种粮创业之梦,逐渐形成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他也相继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像袁虎这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今在望城不断涌现,目前,该区有农业合作社520多个,种粮大户500余个,被誉为“望城现象”。而这些,离不开该区近年来致力于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

  统筹安排形成培训合力

  望城区2011年由县改区,辖9个街道,10个乡镇。2006年以前,望城区农民培训存在与很多地区相同的问题。

  “以前,培训部门包括教育局、劳动局、农业局、科技局、农机局等部门,这个部门培训一两天,那个部门培训一两天,没有多大效果。”望城区副区长苏敏芳说,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一方面使得培训资源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也让农民眼花缭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

  2006年,望城区成立了由职业中专为牵头学校,区内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乡镇农校和相关规模企业组成的区职教中心。区职教中心对全区成人教育实行统筹培训计划、统筹培训项目、统筹师资队伍、统筹培训经费、统筹考核评估等“五个统筹”。

  职教中心改变过去“九龙治水”的状况,农民培训计划、课程等都要由职教中心统筹。望城区职业中专校长、区职教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奇才说,政府每年240万元的培训经费由中心统筹,农民培训资金得到了保障。同时,技能培训效果得到了提升,农民参培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在家门口就可参加培训

  “过去培训都是农民往城里跑,现在是到了家门口。培训形式也多样,既有集中上课,也有上门培训,还能带着农民走进高校、走到外地‘取经’,农民非常欢迎。”格塘镇农校常务副校长刘建宏告诉记者,过去农民培训集中在城里,路程远,耗费时间,成本较高,农民都不愿意去,而现在农校就设在乡镇,甚至还在村里开设了教学点,出家门就可参加培训。

  望城区教育局局长万畅红告诉记者,2008年,望城区在湖南省率先实现了农校和社区学校“四独立”,即独立校园、独立法人、独立编制、独立经费。目前全区14所乡镇农校,其中4所是省示范性农校,10所是市示范性农校,共有52名教师。农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乡镇的一个二级单位,校长由乡镇长兼任。

  在新康乡农校常务副校长何伟看来,农校“独立”一是能够及时根据产业调整需求进行培训,二是能够及时了解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新康乡农校2015年的办班计划上,“乡村旅游员”、“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员”等新名词,就是在深入调查农民需求的基础上而开设的课程。

  推动农民就地创新创业

  袁虎还记得2009年返乡时的彷徨,打工赚了20万元,想创业但没有技术,家人也认为风险大,纷纷表示担心。“如果没有农校培训,没有农校提供技术保障,没有技术上的风险和压力,我是不敢搞的。”

  望城区区长孔玉成说,城镇化不等于农村“空心化”,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在“人”,我们的理念就是让农民“就地培训、就地提升、就地致富、就地发展”,让农民不再外出务工,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推动他们由传统农民向新型的职业农民转型,推动农民创新创业。

  针对这种理念,望城区培训新型农民的一个思路就是紧密对接各乡镇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训,自主开发和引进花卉、苗木繁育、特种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等技术200余项,近三年开办新型产业技术培训39期,培训5976人次,还广泛开展了农民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

  目前,望城职成教育初步实现了从对接产业向引领产业、提升产业转型,全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职业化发展道路。(本报记者 阳锡叶)

(责任编辑: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