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奋进新时代,师范生的理想追求——

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

2022-09-0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源泉,师范院校肩负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使命。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新时代的师范生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者

  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优师计划)专业学生李若雨

  “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欠发达地区,至少任教6年?她没有犹豫,毅然报考。于是,李若雨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优师计划”学生。

  2021年,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印发,提出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毕业后,将到生源所在省份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

  “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走出家门,学成后又必须回去,值得吗?”

  面对记者的问题,19岁的李若雨回答得十分干脆:“既然立志从教,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岂不更有意义?”

  “全面但紧抓重点,规范又不失活泼”,这是李若雨对北师大“优师”培养的评价。她就读的乐育书院既有通识课程、兴趣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注重专业学习和师范教育的模块培养。其中,“师范生成长档案”为同学们提供了细致的育人方案和科学的成长管理,校内外“双导师制度”让教师教育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有生动的一线实践。

  “老师们的每一堂课都在告诉我,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怎样站在讲台上。”入学一年,时间虽短,李若雨的教师梦这粒种子,在“优师计划”的浇灌下,正拔节生长。

  今年暑假,李若雨没有闲着,先后来到河北保定阜平县马兰小学和贵州遵义苟坝红军小学两所学校支教。一个小姑娘,引起了李若雨的注意。她总是一个人,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但在活动课上却主动承担一些别人不愿干的任务。“得想办法让她融入大家!我和她聊天,鼓励她在联欢会上当了一回主持人。”联欢会结束后,小姑娘悄悄凑到李若雨耳边说,“老师,谢谢您!我现在特别想和大家做朋友。”

  “那一刻,很感动。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就会成为照亮他们的一束光。”李若雨说,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更加觉得“优师计划”选对了!“当一群又一群‘优师计划’学子回到家乡,回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扎根下去,这里必是另一番光景。”(本报记者 金正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孙艺菲

  “为家乡孩子、为中西部教育尽一份力”

  “这个暑假我练习了钢琴和书法,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今后成为学前教育教师打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22级公费师范生孙艺菲,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计划,语气里满是憧憬与期待。

  孙艺菲性格温和、开朗乐观,喜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因此从第一次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起,她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们天真、善良的天性时常打动着我,让我内心富足,充满幸福感。学习学前教育是我的理想。”孙艺菲笑道。

  但她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质疑。“学前教育不就是在幼儿园带孩子吗,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好不容易考上师范大学,出来当个幼儿园老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面对家人的不解,孙艺菲一次次地向他们介绍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孙艺菲眼中,学前教育是以爱与成长为目的的教育阶段。回溯自己的童年时光,孙艺菲用“非常幸福”四个字来总结,“是老师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让我学会用善良去感知世界、对待他人,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做好老师的梦想种子。”

  孙艺菲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是《窗边的小豆豆》。故事中那个友善、珍视每个孩子闪光点的校长是她理想中老师的模样。“我想要成为那样温暖而有力量的老师,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给予他们贴心的帮助、恰当的关怀。”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姑娘,孙艺菲热爱家乡广袤的土地,也深知当地教育资源还相对薄弱。填报志愿时,她坚定地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志愿成为“西部红烛”, 将来毕业后回到家乡、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就是向祖国许下了承诺。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孩子、为中西部教育尽一份力。”孙艺菲说。

  当收到学校老教授们用毛笔一笔一画写成的录取通知书时,孙艺菲心中十分感动,“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会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用爱和责任浇灌祖国的花朵。”(本报记者  闫伊乔)

  福建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林梦婷

  “支教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走在福建师范大学校园,研二学生林梦婷常常想起一群大山里的孩子。

  “老师,你现在在做什么呀?”“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们?”在甘肃定西市漳县的支教已结束一年多,林梦婷仍常常接到学生们的电话。“孩子们的话并不多,有时只是一句‘我想你了’。但我知道,这是一份跨越2000多公里的牵挂。”她说。

  林梦婷回忆,支教愿望的萌生,源自学校开展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暑假,在福建平潭长大的她第一次来到祖国西部。“我看到,当地教育资源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站在那片土地上,我特别希望以后能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大四时,看到学校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招募成员的信息,林梦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年时间,能留下什么?林梦婷本科期间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支教时担任漳县武阳中学小学部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开设图形化编程、走近人工智能等课程。“很多孩子此前没有系统地上过信息技术课,我想让西部的孩子们也能接触编程等课程资源,看到更大的世界。”

  点击“立即开启”,伴随轻快的音乐,一张电子贺卡缓缓展开……“这是我生日那天,三年级学生送给我的礼物!这里的翻页效果,是孩子自己探索完成的。”林梦婷向记者展示。很多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对她说,长大了也要当老师。“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我们的光可能很微弱,但也能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林梦婷还与支教团成员开展了“小葵筑梦课堂”“山海接力一对一助学”等特色活动,与学生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临别那天,走进教室,黑板上稚嫩的粉笔字让林梦婷热泪盈眶:“我们会一辈子记住您。”右下角还有四个小字:“记住我们。”

  “爱是相互的,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心对待你。”林梦婷说,“支教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眼下,林梦婷正在攻读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我的许多本科同学已经成为老师,我经常在朋友圈里感受到他们工作中的温暖和美好。”林梦婷笑着说,“毕业后,我也想当老师!”(本报记者 吴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张庆德

  “努力成为复合型、专业型的特教老师”

  这个暑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生张庆德依旧忙碌着。作为“特教梦想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张庆德在寻访优秀校友的过程中,对博爱、平等、包容等特教教师的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面对的孩子可能在言语表达以及智力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普通孩子是相同的,他们特殊的表达方式,更需要被人倾听、被人关爱,这正是特教教师的意义。”张庆德说。

  张庆德的家乡在西北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的人们对特殊教育知之甚少。选择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读书时,也有一些人不理解,但张庆德却是打心眼里敬重特教教师这个职业。他说:“我见过一些有天生缺陷的孩子,由于父母意识不足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干预,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间,造成残疾。但这些孩子,不应该被放弃,他们有权利接受合适的教育,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庆德的理想渐渐有了扎实学识的支撑。他介绍,“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有听障教育、智障教育和孤独症教育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能较为精通地掌握一类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通过‘辅修模块’课程,学习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从而适应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

  如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掌握特殊儿童教育技能之上,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将特殊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努力成为复合型、专业型的特教老师”成为张庆德的新目标。

  “当一个人与特殊孩子打过交道,触摸过那种与众不同的生命,自然会对人生有更深的认知。因此特殊教育老师更需要有理想、有使命感。”张庆德感慨,“当我看到残疾孩子能够生活自理了、掌握一门技术了、露出会心的微笑了,我就会由衷地感到,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愿以博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我愿回到家乡,让更多的特殊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谈起未来,张庆德的眼中闪着光。(本报记者 丁雅诵)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