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纪实

2022-09-0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师德为先 体系完善

  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都会站在讲台上,九死亦无悔。”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铮铮誓言。

  张桂梅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十几年来,在张桂梅的目送下,成百上千的农村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如今,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了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国良师”。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增幅达26%。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从32.6%增长到70.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超过50%,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近年来,教育系统涌现了一大批师德楷模,无论是艰苦援藏16年为藏区培养大批生物学人才的钟扬,还是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的陈立群……他们如璀璨星辰光耀神州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成立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持续举办教师国情研修班,推进师德教育走向常态化。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要求,推行负面清单和师德严重违规全行业禁止准入制度。

  全国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的背后,是教师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同时,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出台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文件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政策,基本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教师制度体系。

  畅通源头 补齐短板

  练就教书育人过硬本领

  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语文教师平竹玲的诗歌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平竹玲从解读意象入手,带领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作为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平竹玲毕业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榆林市横山任教。“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种可能。”对于曾经的选择,平竹玲从未后悔。

  师范院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环节。2007年,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后调整为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十年招生8.5万人,90%毕业生到中西部任教。

  “部属公费师范生制度从‘免费’走向‘公费’,履约期10年变成6年,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的优越性,也更易于激发职业认同感。”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实施该政策以来,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新时代师范生培养创新之路,已为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批高水平青年骨干教师。

  十年来,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建强。全国建立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体、51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实现由“中师、专科、本科”三级教师教育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跃升。2022年,国家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央安排50亿元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依托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薄弱地方师范院校建设。

  当教师队伍建设大跨步前进的同时,短板也亟待补齐。乡村教师补充难、结构不尽合理、补充质量不高的问题,一度困扰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在城市长大的闫旭东,之前从没想过到乡村工作,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学区武家沟镇寄宿学校,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老师心中有爱,才会更愿意去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眼中才会有光,学生家里才能有更多的暖。”在闫旭东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一是必须要爱学习,二是必须要有爱心,做有爱的教育。

  作为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的一项政策,“特岗计划”为我国农村补充了大批优质教师,被誉为乡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实施十几年来,累计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教师人才支教援助专项”,通过“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和“组团式”援疆、中小学和高校银龄讲学计划,累计派出22.1万余名教师到农村和中西部学校支教讲学。启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从东部遴选247名优秀校长,支持160个帮扶县每县建好一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信息技术方兴未艾给教师的能力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1300多万名教师注册学习,累计学习访问量超过13亿次……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教师研修”专区,全国“教师暑期专题研修”刚刚结束,这是近年来国家层面首次组织的最大规模线上专项教师培训。

  十年来,教师工作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创新,教育部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大提升。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建立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探索新技术助推教师工作的新路径。

  提升待遇 深化管理

  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以刚入职的新教师为例,现在每个月工资实际到手3500元左右,吃住不花一分钱,每学期还有绩效奖励,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江西芦溪县张佳坊学校副校长邓绍春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从2015年开始,芦溪面向全县乡村教师实行“三免两补一高”。“三免”即免费入住教师周转房、免费提供工作餐、免费体检;“两补”即补贴山区津贴、乡镇工作津贴;“一高”指的是按最高标准缴纳住房公积金,由财政预算总工资的5%提高到最高标准12%。据测算,芦溪同职级边远山区教师补贴比城区教师每月最高可多出2200元左右。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正在加速变成现实。为了保障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央安排250.1亿元,惠及中西部22省份725区县7.6万所乡村学校130万名教师。中央投入260多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约60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超过83万名教师入住,让教师们安居乐业。

  近年来,党和政府着力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了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发放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

  编制、职称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也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痛点”。为此,教育部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深化师资配备、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改革。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现了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科学有序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打破中小学教师职业“天花板”,国家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设置正高级职称;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倾斜政策,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持续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十年来,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我国建立了以人民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以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选树宣传体系。

  如今,很多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很多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教师实行优待,很多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面向未来,我们将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新文章,持续打造‘大国良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本报记者 焦以璇)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