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勇担政治责任 发挥创新优势 谱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时代华章

2022-06-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宣布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党中央关注关切的头等大事。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汇聚大量人才、教育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华南理工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广东省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打造高校定点帮扶的“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华南理工大学坚决落实定点帮扶的政治任务,坚持并不断完善在前期定点帮扶工作中形成的重教扶智、兴业扶产、振乡扶民“三扶一体”全方位帮扶体系,同时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思路举措,提升帮扶成效,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高校定点帮扶的“升级版”。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升级乡村振兴多元主体。补充优化学校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设定点帮扶工作办公室专职岗位,成立定点帮扶专家小组,整合校友资源,统筹全校各单位和广大师生、校友的力量积极投入定点帮扶工作。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升级乡村振兴考评体系。将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将为学校定点帮扶工作作出的贡献纳入教师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研究生指标分配等工作,引导各单位和广大教师强化助力定点帮扶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担当。三是强化系统设计,升级乡村振兴整体实效。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发展,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培育,再到销售渠道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构建全链条帮扶工作机制,提升帮扶实效。2021年,学校通过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云县和广东省惠来县隆江镇设立乡村振兴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充分发挥“云县品牌联盟”作用,在校内建设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和推进帮扶地区农特产品进校园进超市进饭堂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着力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续航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华南理工大学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充分发挥雄厚的工科科研实力,以服务农业加工产业为重点,以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核心,以工促农、农工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科技动力。一是突出专业优势,打造多学科交叉助农团队。紧密结合地方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学校食品、轻工、环保、化工、装备制造等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并有机交叉融合,组织形成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助农队伍。二是创新科技助农,助力农业卡脖子问题解决。针对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智力优势,派出一大批科研人员深入一线,重点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强化科技联合攻关。三是畅通技术桥梁,彰显精准化兴农成果转化。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近年来共派出20个团队、56名农村科技特派员、200多名科研助力,特定对接派驻到广东省32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围绕种植、环保、海产品养殖、旅游等农村产业发展,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3千人次,辐射带动约8000农户受益。近三年,学校与广东超过50家农村领域企业签订合同,攻克了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态保护、农牧业等领域多个技术难题,在农村加工产业、农村旅游、环境治理等领域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近五年,学校在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共申请专利1400件,专利授权800件,有效专利700件,共获中国专利奖6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具体路径。华南理工大学长期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一是践行“双碳”战略,探索“碳中和新乡村”的新发展理念和帮扶模式。即以高校智库和科技为支撑,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进而发展新能源、建设储备林,打造新产业,撬动“资源资产化”;交易绿碳汇,发行绿债券,变现绿资产,推动“资产交易化”;建立绿基金,扩大资金池,支撑“交易持续化”,从而促进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目前“碳中和新乡村”帮扶模式已在广东省广州、茂名、韶关、揭阳等市和云南省云县等地推行,推动渔光互补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等2万余亩,推动建设8000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并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支“碳中和新乡村基金”,为全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强化数据赋能,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新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重要工具箱作用,建立“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构建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乡村振兴观测点,动态化、常态化监测乡村振兴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研究数字化、乡村资源共享化、乡村建设参与全民化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华南理工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凝聚创新资源,继续高质量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章熙春)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