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彰显西农时代担当

2022-06-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西农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创办之初就把兴农兴学作为救亡图存、以纾民困的要务,积淀形成了育农人、兴农学、行农事的历史传承。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涉农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以高校智慧和科技力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基赋能。

  一是发挥智库作用,为服务乡村振兴谋思路。高校是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智囊团,应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学科力量,及时组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瞄准乡村发展热点难点,开展专项调查、构建标准体系、研究政策框架、制定监测指标、设计评估方案,为推动标准引领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战略研究,先后为合阳县、韩城市、杨凌示范区等地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有效发挥了“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

  二是理顺机制体制,为服务乡村振兴强基础。涉农高校是新时代科技强农兴农的排头兵。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做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着力打造统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综合平台,加强粮食安全、种业技术、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等领域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科研能力;优化升级大学推广模式,依托地方农科所(院)建立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地市分院,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近三年来,学校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4亿亩,新增经济效益570.98亿元,有效提高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创新培养模式,为服务乡村振兴育人才。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心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契合国家对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校内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体现新农科内涵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立“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项,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在校外利用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等平台开展本土人才培训,先后组织粮、果、畜、菜等产业发展以及县域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专题培训班3百余期,系统培训基层干部2千余人次、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网络平台点对点远程指导3千余人次,着力培养了一批“一懂两爱”高素质“三农”人才。

  四是打造示范样板,为服务乡村振兴树标杆。近年来,各省区先后启动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标杆建设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动契合陕西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要求,启动“乡村振兴211”标杆创建,从学校对口技术支撑的3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个省级领导包联帮扶县和若干在陕试验示范站(基地)所在县(区)中,确定2个县、10个镇、100个村为学校乡村振兴标杆创建对象,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验示范站、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地方政府协同创建,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五是探索工作路径,为服务乡村振兴创模式。高校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和资源禀赋,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2018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定点帮扶的合阳县探索实施“三团一队”智力帮扶模式,组织二级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对接乡镇,构建校党委包县抓总、二级党委包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建“专家教授助力团”支撑基地、帮扶产业、带动农户,建立整县域、全链条的产业帮扶体系;遴选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到地方顶岗挂职锻炼,涵育知农爱农情怀,打造校地合作的桥梁纽带;从地方部门遴选出148名行业骨干组建“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协同“三团”开展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在生产实践中培育一支“永久牌”的技术队伍。“三团一队”组建以来,20个基层党委、168名专家教授、283名博硕士研究生在田间地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引进、集成推广,打通了科技惠农“最后一公里”,成为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强农兴农的国家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奋进的科技力量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投身到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继续彰显涉农高校的时代担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李兴旺)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