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海蟹安家黄河边,盐碱瘠土变良田——宁波大学精准帮扶盐碱地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

2021-10-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宁波大学

  一、基本情况

  黄河流域有大量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焦裕禄同志带领河南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的事迹,曾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几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6年,农业部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推动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渔业后发地区生产和供应水平”。盐碱地恶劣的生产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受阻,如何更好的利用盐碱地是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拥有1个“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水产学科现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连续4年学科竞争力排名全国前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春琳教授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科研与地方服务工作,是教育部水产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2017年,王春琳教授与他的团队,对河南兰考、延津等盐碱地水体进行随机检测,发现水的盐度、ph值适合东海青蟹生存,青蟹在黄河盐碱地养殖的计划就此诞生。他带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从实验室的盐碱地模拟养殖试验开始,从淡化技术、苗种大小选择、苗种保活运输、水体离子调控等所有环节进行了研究,经历了失败到成功所有环节的酸甜苦辣。2019年,团队在兰考、延津两地共投放六千尾蟹苗,实行以青蟹为亮点的混养模式。在短短4年时间里,逐一攻克青蟹在盐碱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养殖”“能不能出效益”的科研难题,开辟了海水青蟹在内陆盐碱地地区养殖的先河,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2019年10月,河南省农业厅等各级领导及来自全国的7位专家,共同见证了黄河两岸开展的盐碱地青蟹养殖工作取得成功,中央电视台等全国近3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王桂忠教授评价道:“青蟹能够在内陆盐碱地生长,而且是很低的盐浓度,这无论从生长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表示:“以前让人发愁的盐碱地,现在有望变成令人艳羡的‘致富田’。”2020年疫情来袭,但没有影响王春琳教授团队产业扶贫工作的进行。青蟹在河南盐碱地上的养殖已推广至黄河北岸的延津县,以及黄河口山东东营,团队还将不断探索不同地区的青蟹—植物共作模式,建立起产业化生态循坏养殖系统,打造盐碱地青蟹养殖示范园区。青蟹盐碱地的养殖成功,是宁大水产人学习焦裕禄精神,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大胆实践的成果,也是学校紧扣党和国家绿色发展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作重心,凝聚力量展现“双一流”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二、实施进展

  1.思索数亿亩盐碱地的“出路”

  中国有4.5亿亩盐碱地,农业产出甚微。面对长期困扰北方农村农业生产的问题,王春琳教授团队开始思索如果能够利用盐碱地的土地特性,攻克青蟹盐碱地养殖的难题,那将会为盐碱地上的农民带来多大的致富希望!

  2017年3月,王春琳教授带着团队来到河南兰考县进行实地调研。兰考县张庄村处于紧邻黄河,有大片的盐碱地,也是当年焦裕禄同志治沙治盐碱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的盐碱情况得到不少改善,但依旧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由于土地及地下水存在盐碱的条件,为海水产品的养殖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能变废为宝,将青蟹养在盐碱地上,增加农民收入,那将是兰考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之一。此次考察为团队出了一道大考题,王春琳教授团队带着这道题回到了宁波,立即开启了南蟹北行的探索之路。

  2.为海蟹千里搬家找“路子”

  研究刚起步就遭遇了困难。青蟹所处环境的海水盐分浓度大概在千分之二上下,而盐碱地的盐分浓度普遍低于千分之二,如果把蟹苗直接放入极度低盐的环境中,蟹苗将会大量死亡。解决“能不能存活”的难题,亟待一次实验。经过近一年的反复实验论证,团队完成了青蟹低盐适应机制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出青蟹适应低盐的科学理论。2019年,团队研发出苗种淡化技术,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该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就是快。无论从全国各地哪里拿过来的青蟹,无论海水盐度是千分之二十几或十几,3天内就能淡化到千分之一。这个技术能保证蟹苗成活率达到98%。此后,就在真正的盐碱地试验养殖,成活率虽然存在一定波动,但青蟹确实可以生存和蜕壳,该一系列研究增加了团队对黄河盐碱地青蟹养殖的成功信心。

  青蟹在盐碱水的存活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宁波与河南相距1000多公里,苗种的淡化、运输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团队研究发现,通过海水淡化比用海水晶配制的海水淡化的青蟹幼苗成活效率高。因此为了切合生产上的要求,该团队又开发了拟穴青蟹幼苗快速淡化技术,并最终形成了在宁波将青蟹淡化至千分之三后再运输至河南盐碱地池塘。紧接着,团队又开发了针对不同青蟹幼苗大小的不同运输装置。但由于2019年春季气候异常,温度迟迟升不上去,直到6月份水温才稳定下来。最终在6月初进行了首批青蟹苗种的投放,并以虾、蟹、鱼及虾、蟹混养模式进行试养。团队每月都赶赴河南盐碱地池塘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动物的检测,对青蟹进行全甲长、全甲宽、壳厚、体重等生长指标进行测量。通过长期跟踪观测,以确保生产上所有技术环节万无一失。

  养殖过程中,难题接踵而来。有队员发现青蟹蜕壳比较困难,而且验收时产量没有达到预期水平。问题可能出在盐碱地的水质上——“此盐非彼盐”。团队又全力扑在新研究上,发现盐碱地的盐与海里的盐在成分上有一些差异,延津、兰考的盐碱水缺少钙离子和镁离子,而这两种离子正是螃蟹蜕壳生长时所需的关键元素。7月份,基于这项发现的盐碱水关键离子调控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团队通过缺啥补啥,将水质调整到最佳养殖状态。在几年时间里,团队从淡化技术、苗种大小选择、苗种保活运输、水体离子调控等所有环节进行了研究,经历了失败到成功所有环节的酸甜苦辣。逐一攻克了青蟹在盐碱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养殖”“能不能出效益”的科研难题,不仅申请了2个发明专利,更是将东海青蟹成功养在了黄河滩上。

  3.盐碱地农民找到“致富路”

  2019年10月18日,团队终于迎来了“宁大青蟹爬满黄河滩”的高光时刻,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30多家媒体的报道。河南青蟹丰收的消息传开,很快就有山东、黑龙江、宁夏等盐碱地区的农民发来“技术邀请函”。农民的在土地上的回报增加了,看到了真金白银,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养殖的积极性更高了。

  2020年,当地农民终于迎来了青蟹大丰收。按照亩产量来计算,河南盐碱地青蟹与浙江青蟹产区的中等水准已基本持平。9月20日,在兰考县农户杨明涛的鱼塘边,验收专家们捕获了120多只青蟹,最小的重150克,最大的则接近450克。“3个月能长这么大,即便在沿海,也不过如此。”参与现场验收的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王桂忠认为,该项目技术上已经非常到位了。杨明涛打起了算盘:“今年青蟹不仅个头大,专家们还为我量身定制了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和青蟹立体混养模式,效益更高。以前盐碱地里只能种点玉米、花生,收入不过千把块。现在海鱼、海虾、海蟹‘一勺烩’,轻松进账一万五。今后这没人待见的盐碱地可要成宝贝啦!”实现家门口致富的还有从2018年就开始合作的张四培。相比东海青蟹,盐碱地青蟹保留了鲜味,减少了腥味。今年,蜂拥而来的订购电话让张四培对市场充满信心:“120元一斤的礼盒装完全不愁卖。”目前他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500亩。

  三、主要特点

  1.优质海产品的区域转移

  青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因其肉质鲜美、价格昂贵被称为“水中贵”。将供不应求、质优价美的海产品迁移至内陆盐碱地养殖,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找到一条科技扶贫新路。开辟盐碱地养殖青蟹立体化这一条极具产业价值的新道路,不仅为青蟹、对虾、鱼类等产量的增加提供新思路,而且为治理和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提供了新方案,形成了一套以青蟹为核心的改良与利用盐碱地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化生物学密切关注的前沿问题。这意味着千百年来难以利用的盐碱地,今后有望成为致富田。

  2.乡村振兴扶贫新路开辟

  本团队通过连续3年的试验探索,最终突破内陆盐碱地青蟹养殖的全部技术,在4个月的养殖周期内,盐度1-1.6的盐碱地上,产量达到部分沿海地区的产量水平,高达30-40斤/亩,随着放苗策略的优化,产量仍有提升的空间。该技术的核心包括不同生长阶段青蟹苗种高效淡化技术和盐碱地关键离子调控技术。不同生长阶段青蟹苗种高效淡化技术可在3天内从盐度20以上的青蟹苗淡化至1‰,且保持后期的成活率和健康活力;盐碱地关键离子调控技术主要探索了关键离子如K+、Ca2+、Mg2+等在青蟹生长发育的需求,该技术更是打破了传统知识上对青蟹与盐度的需求关系,是载入教科书式的成果。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连续2年都对本团队的盐碱地工作进行了跟踪报道。

  四、成效经验

  1.注重因地制宜,找准扶贫突破口

  河南地区传统淡水鱼的养殖利润非常低,老百姓不愿养殖生产,导致河南黄河盐碱地上大片的池塘荒废。青蟹是绿色放养,不会造成环境压力,以后能放养在水稻田,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内陆青蟹养殖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巨大,发展潜力较大,且见效快、生态环保。青蟹的成功养殖,这对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福音。内陆盐碱地养殖青蟹,为国内青蟹市场自给自足带来可能,也意味着我国数亿亩难以治理的盐碱地,将拥有巨大的利用价值,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带来更多致富希望。2020年,团队全方位的对养殖技术进行升级和优化,并终于突破了所有的技术难关。未来在这片盐碱地上还将会新崛起一个青蟹养殖园区,构建起盐碱地动植物共生的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河南盐碱地青蟹产量在30-40斤/亩,表明拟穴青蟹在内陆盐碱地地区实现量产,亩产水平已达到我国沿海一些地区青蟹生产的水平。

  2.对接脱贫攻坚,带动养殖新方向

  本团队为科技力量主体,与河南兰考水产推广站陈雨来站长、鑫旺水产养殖合作社及延津县小目标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指导河南黄河盐碱地青蟹养殖工作,打破了河南地区传统养殖效益低的束缚,每亩池塘综合收益大1.5万左右通过青蟹—南美白对虾混养,年产值达700万元,并帮助创建内陆盐碱地2个青蟹品牌:兰考盐碱地青蟹、黄河盐碱地青蟹。增收是扶贫的核心,抓增收必然要抓产业,发展产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人而异确定发展重点。截止2020年底,盐碱地青蟹养殖项目共覆盖河南省3个市下属盐碱地贫困县3个(开封市兰考县、商丘市民权县、新乡市延津县),累计帮扶贫困户30余户,为兰考、延津及周边乡镇村民提供劳动岗位500余个。原本农户人均年收入8千余元,养殖青蟹后,蟹农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帮扶青蟹养殖户每亩增收2万余元。

  同时在山东黄河口东营盐碱地进行了青蟹养殖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关键离子等技术的调控突破,建立了内陆盐碱地青蟹养殖及高产的全套技术。2021年在宁夏、内蒙、山东黄河盐碱地开展青蟹养殖推广工作,带动内陆养殖发展新方向。

  3.坚持授人以渔,推动产学研融合

  贫困地区农村走向富裕,根本途径在于支持打造一批连续开发、龙头带动、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教育扶贫的最大优势是智力扶贫,是科技兴农,是科学扶贫,可以直接推动贫困地区自行“造血”,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与兰考县张庄鑫旺水产养殖合作社张四培合作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内陆黄河盐碱地青蟹高产试验和示范。

  为着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把培训班办到贫困户家门口,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本团队技术指导示范传授各类技能,随后贫困劳动力进行实践操作,直到贫困劳动力掌握技能要领,能够独立完成养殖操作才视为培训合格。兰考鑫旺水产养殖合作社集体成立于2019年5月7日,由贫困户53人组成。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自主经营养殖,目前养殖青蟹约500亩。有了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助力和本团队的青蟹养殖技术指导,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盐碱地青蟹养殖中来。连续3年开展青蟹养殖技术指导300余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余人。帮助贫困村建立4个产业基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强、合作社增效、贫困户增收。

  水产学科是立足于生产和应用的学科,坚持把水产科研论文写在养殖鱼塘上,将科研成果带入养殖老百姓的养殖生产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海水珍品——青蟹由沿海引入到内陆,为盐碱地地区进行产业化生产高价值的水产品开辟了道路,并为带动盐碱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是产学研相结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先行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广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海水蟹养殖示范

  青蟹在河南盐碱地上的养殖已推广至黄河两岸。沿着黄河上下游进行贫困地区黄河盐碱地水产养殖情况调研。包括宁夏固原、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调研的主要内容基于黄河流域盐碱地地区的青蟹养殖试验的可行性。2021年计划在宁夏、内蒙、河北、山东黄河盐碱地的青蟹养殖推广工作。宁夏固原、内蒙古巴彦淖尔等贫困地区得知本团队在河南兰考与延津盐碱地养殖青蟹成功的消息后,与团队先后联系,本团队为其提供养殖技术咨询,以及实地考察进行养殖,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海水蟹进行养殖试验与示范。

  2.探索盐碱地动植物共生模式,助力青蟹产业生态化发展

  进一步因地制宜,开创适应不同地区的青蟹-植物共作模式,探索产业化生态循坏养殖系统。全面优化盐碱地青蟹养殖技术的各个环节,为当地引进青蟹-植物共作模式示范。采取线上线下同时指导以及水质与青蟹样品采集、检测、分析。同时对接全国各地的政府及企业或养殖户的盐碱地养殖需求,顺应当今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顺应把海产品进入千家万户餐桌的时代潮流。

  3.联合高校扶贫组团,打造教育扶贫品牌

  团队还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携手合作组建成立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进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探索。本团队将继续加强高校间扶贫工作的合作和交流,结合贫困地区需求,集聚部分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或匹配互补优势,做大做强做优贫困地区产业,健全和巩固优化产业链条,打造高校扶贫新品牌。作为“三农”战线工作者,坚持把科学研究做到田间地头,联合将科研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