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特色学科对接特色产业

2021-10-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湖南工业大学

  导语:在湘西州十八洞村,苗族阿妈们坐在门前的木椅上,手中针线活计不停,一幅幅精美的苗绣映衬着阿妈含着笑意的脸庞越发美丽,门口的孩子们追逐打闹,累了就去阿妈那撒个娇。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了湖南工业大学“绣色十八洞”精准帮扶项目团队奋斗的足迹。

  一、基本情况

  湖南工业大学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有设计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拥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环境设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点,还承担了“绿色包装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减量包装结构与安全设计”方向博士人才培养任务。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发展长期落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这也使得该地区成为了我国“精准扶贫”第一站,之后当地政府将“苗绣”确定为十八洞村五大发展产业之一。然而,无论是从绣娘的思想境界、绣制技术,还是从绣品的创意程度、营销模式上来说,十八洞村的苗绣产业振兴还任重道远。正在这个发展瓶颈难以突破之时,湖南工业大学组建“绣色十八洞”项目团队,并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破瓶颈”任务,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迅速介入,在十八洞村打响了一场“苗绣振兴”精准扶贫攻坚战。朝着“非遗苗绣出国门,阿妈回家奔小康”这一奋斗目标,项目团队充分发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教育特色和设计学科优势,对十八洞村苗绣进行了相关探索,确定了苗绣产品开发设计方案和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通过“互联网+”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帮助,并通过整合资源,联合企业等方式,让苗绣成功地走出大山、走进市场,走出国门,让“精准扶贫”深入人心、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在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脱贫奔小康。项目团队于2019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总决赛银奖、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精准扶贫”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专门报道。

  二、实施进展

  2011年7月,怀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湖南工业大学20个师生,20个行李箱,10个小时车程,3种交通工具,徒步2公里山路……经过十小时车程,再徒步五公里山路,辗转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隆奶奶家:一扇破旧的木门,几乎没有“墙壁”;左边屋子3块砖,上头架锅,下头烧柴;右侧屋子4块砖,铺块木板,就是床铺,床板被炉灶的烟熏得一片漆黑;5岁的孙女苗苗说妈妈外出打工,一年都难以见一面,从年头到年尾,最多吃上3次肉。贫苦的生活,苗苗期盼妈妈的眼神,都成为了项目团队每一位成员刻在心底深处的记忆。于是大家立下了决心——要尽各自一份绵薄之力“让阿妈回家”。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与村民亲切交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之后当地政府还把苗绣作为脱贫致富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并于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美丽的刺绣在湘西并不罕见,在十八洞村,更是户户有苗绣,家家有绣娘,她们观念中,苗绣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物,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同时,四大名绣的市场已经成型,苗绣传统颜色搭配并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此外,还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当地发展。团队成员大胆设想:这些传统的苗绣能否可以通过专业设计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给阿妈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收入呢?通过调研发现十八洞村的人民钟爱刺绣,视其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往的苗绣传统有余、时尚不足,用途单一,仅局限于服饰和家庭装饰,比较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十八洞村的苗绣发展需要重新定位。2014年5月,项目团队协助村民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确定以非遗苗绣为基础,技术开发为支撑,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精准培训、精准设计、精准销售的帮扶模式。2016-2017年,项目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并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通过苗绣产业扶贫路,可以说是拥有了最核心的“技术支撑”。2018年初,团队与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理事长石顺莲合作,着力于对苗绣传统图案进行再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如“苗绣拉杆箱”、“苗绣雨伞”等。2018年5月,团队设计出100余件以“苗绣”为主题的设计作品,种类包括服装服饰产品、生活用品、工艺礼品等,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和喜爱,订单纷至沓来,绣娘们也因此接到了更多的绣活儿。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54个绣娘通过手工苗绣,人均月收入从1500元增长至近2000元,增幅达30%左右,直接带动就业绣娘人数达100余人次。2018年10月,项目团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签订产品采购订单,拿出近百套“苗绣+高铁”的设计方案,最终6套作品赢得了中车株机的认可。2018年9月,项目团队与中车株机、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联合打造“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签订合作协议,中车集团当场签下5年苗绣礼品订单。2019年至今,项目团队主动创新求变,产品订单量与日俱增,2020年疫情期间也未受影响,可以说十八洞村苗绣产业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有条不紊进行,并逐渐步入正轨发展。

  三、主要特点

  湖南工业大学“绣色十八洞”精准帮扶十八洞村脱贫项目的主要特点为精准三步走,即“精准设计”、“精准培训”、“精准销售”。

  第一,在精准设计方面,项目团队深入挖掘苗绣文化的内在含义,开发了日用品、服装服饰、工艺礼品三大板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尤其是一些工艺礼品供不应求。同时,团队已申请专利20项,均无偿授权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使用。除此之外,还与诸多知名企事业单位对接为其进行定制设计,2018年与中车集团签订了“绣高铁”订单,设计了近百款高铁苗绣产品,苗绣被当成了中国国礼,通过“一带一路”送往世界各地。

  第二,在精准培训方面,项目团队从精准扶“制”、精准扶“智”到精准扶“志”对十八洞村绣娘进行多方面培训。首先,团队联合当地妇联对阿妈进行精准扶“制”,共举办了苗绣技法、缝纫制作等培训,并优先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学习了辫绣、皱绣等高级针法,大大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和产品创新能力,进行精准扶“制”。其次,精准扶“智”。团队充分发挥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科优势,带领绣娘走出大山,走进高等学府,感受现代教育气息,参加设计思维培训,接受新潮的思想观念,促其在未来苗绣的创作过程中能迸发更多的灵感。最后,精准扶“志”。团队带领绣娘们走进中车株机等大型企业,惊叹于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受中国科技的腾飞,让她们切身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励志摆脱贫困,进行精准扶“志”。

  第三,在精准销售方面,为了让产品拥有源源不断的销路,项目团队走访了数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说服他们进行苗绣定制化礼品长期定点采购,体现大型国有企业、社会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企业责任。精准锁定的大企业有中车集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等数十家单位。团队在凤凰古城、边城、千户苗寨等旅游景点精准对接了12家旅游产品专卖店代销产品,打造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线上,团队建立了苗绣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各类电商平台上进行精准宣传推广,如淘宝、微店、斗鱼、抖音等。爆款产品——苗药香囊:苗绣+苗药(两项国家非遗结合)作为线上引流产品,因其驱蚊、提神效果显著,造型精美且适应性广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四、成效经验

  通过苗绣产业的带动,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236元增加到8313元,成功实现脱贫。到2020年,十八洞村及周边村落共计数百名阿妈回家就业,阿妈们的苗绣收入每月最低增加至2500元。如32岁的年轻阿妈石美芳依靠苗绣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脱贫后的她如今正在致富的道路上奔跑着。十年前,那个因为穷,年轻阿妈全都外出务工,孩子没人陪伴的十八洞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苗苗的妈妈终于回家靠手工苗绣就业,和苗苗以及隆奶奶团聚,一批又一批留守儿童盼到了阿妈回家。

  湖南工业大学“绣色十八洞”精准帮扶十八洞村脱贫项目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导向,与十八洞村及周边贫困地区建立了多个实习和实训场所,不断引导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乡村通过开展调研、培训、实际操作让设计成果落地,有效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项目倡导学生以一种踏实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服务社会发展创新过程中,体现了地方高校以特色学科对接特色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的初心与使命。项目团队在育人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设计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能帮助学生实现课堂与现实的衔接,启发学生对国家时政的关注,促进师生思想情感交流。是以“新时代品学兼优、不忘初心的社会主义人才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为目标的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论证过程。

  精准扶贫战略在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磅礴力量,结出了丰硕成果。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彰显出现代设计为国为民的本质特征和道德价值。项目团队生动灵活地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发现社会需求中的创新契机,深刻体会设计创新本质,培养了学生审美形态与功能形态相结合的设计能力,开发了创意潜质,为设计服务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希望未来有更多有志青年将创意设计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思想发扬光大,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推广实施

  湖南工业大学“绣色十八洞”精准帮扶十八洞村脱贫项目的实践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研究和调研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推动十八洞村苗绣传承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项目团队不断整合资源,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共建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十八洞村的阿妈们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项目团队的扶贫模式在国内复制到了邵阳城步、贵州松桃等地。团队成员一方面致力于精准扶贫,另一方面致力于创新性地传承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员们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开发创意潜质,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生力量,他们也树立了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帮助更多贫困人民坚定脱贫决心、树立生活信心,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向乡村振兴迈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未来,湖南工业大学将继续发挥设计学学科优势,以特色学科对接好特色产业,继续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非遗项目苗绣为重点开展研究,推动非遗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团队还将不断创新设计苗绣产品,建立苗绣的基础数据库、自媒体平台、数字化系统模块等,努力挖掘资源,整合优势,以打造苗绣高水平产业品牌为目标,积极为苗绣行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支持,早日成为苗绣行业发展决策咨询智库,为苗绣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项目团队还将以苗绣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传统手工艺发展,以苗族人民带动各少数民族人民,以村落带动更广泛的地区,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带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