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 高质量推进精准帮扶工作

2021-10-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始终坚持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不断发挥高校优势,为决胜教育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献智出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

  一、基本情况

  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宁夏能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看宁南山区。作为宁夏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宁夏大学始终坚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动承担脱贫攻坚任务视为己任,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更加明确了“到2025年,把宁夏大学建成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学校以增加“造血”功能为抓手,不断发挥高校优势,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全力助推宁南山区整体脱贫致富。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已总结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通过打好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的“组合拳”,学校重点帮扶的固原市原州区已于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5月,教育部结合部省合建高校已有扶贫工作,按照地域相近、互帮互助的原则,确定宁夏大学协助教育部办公厅结对帮扶宁夏西吉县。面对“大考”,学校上下“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11月西吉县顺利脱贫出列,学校圆满完成了结对帮扶任务。

  经过努力,学校连续两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先进集体”,17人被评为自治区“科技扶贫工作优秀指导员”,1人被评为自治区“最美科技特派员”,1人被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获自治区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奖励。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重教兴学:教育帮扶显成效

  1.组建研究生支教团

  199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2003年,宁夏大学获批组建首届研究生支教团,2名队员赴固原市泾源县开展服务活动。泾源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那里常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地理条件较差,经济收入有限,使得当时该地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本着敢为人先、担当奉献的精神,毅然将服务地点选在了这里。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支教团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探索开展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搭建高校参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桥梁,立足于贫困地区的现状,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帮助因贫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支教团始终秉承关怀、育人、解惑、陪伴的理念,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彩虹计划”,在志愿服务、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支教的经历让每一位成员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奉献的含义,也让每一位成员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18年来,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奋斗,先后选派103名志愿者前往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以及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教授学生超过5300余人。

  2.开展本科生暑期支教活动

  宁夏大学支教协会是一个全校性、以义务支教为宗旨的公益性学生团体。协会成立8年来,每年都坚持利用暑期组织本科生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支教对象大多是宁夏南部山区的留守儿童。支教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对子等形式,有效实现了两地帮扶的无缝对接,达到了两地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切中了教育扶贫、精准施策的突破点。为了确保支教效果,志愿者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培训,并在实际支教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支教形式和内容。选拔志愿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加强对志愿者“德”的考察。上岗前,志愿者须经过党性修养、团队建设及素质拓展、同理心、课程教学、急救措施等5个方面的集中培训。考虑到部分支教学校平时只能开设语文、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通识课程,支教活动中加大了英语、素质拓展和兴趣培养等课程的开设力度。短期的支教活动让山区的孩子们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极其强烈的向往和憧憬,也使参与支教的本科生对教育脱贫攻坚有了更深的认识。2013年7月至今,学校已连续8年组织开展本科生暑期支教活动,招募志愿者400余人次,服务学生3000余人次。捐赠学习用具、教学设备等400余套,捐赠图书5万余册总价值60余万元。

  3.建立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2017年11月,宁夏大学与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协议;2018年6月,宁夏大学精准教育扶贫基地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冯洼小学正式揭牌;2020年7月,宁夏大学与固原市西吉县人民政府签订《宁夏大学协助教育部办公厅结对帮扶西吉县开展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协议》;2020年9月,学校依托西吉县挂牌成立“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基地”和“宁夏大学师范生教学实习基地”,增选10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西吉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选派50名师范生前往西吉县10所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有效缓解了西吉县师资短缺的困境。为了帮助西吉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学校在2020年招生工作中,专项录取西吉县15名考生。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提供专业培训,帮助提升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尝试建立高校与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长联络机制,举办校长论坛,加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开拓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长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二)精准到户:科技支撑助增收

  1.积极布局重点科研项目

  学校注重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保障力度,在研发和培育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组织实施16个“双一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示范推广项目,依托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马铃薯优新品种2个,引进与集成示范6项关键技术,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累计示范面积1.1万余亩,辐射推广5万多亩,2019年亩均增收节支1010元,户均增收10645元。2020年9月,学校结合固原市西吉县当地资源特点,选派校内专家对马铃薯种植、冷凉蔬菜保鲜、肉牛养殖改良等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同时联合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申报各类项目,目前已经累计指导20余次,达成横向课题80余万元。

  2.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选派12人参加自治区科技扶贫指导员“百人团”计划,188人参加自治区“三区人才”项目,结合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编写《葡萄栽培实用技术》《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等一批实用技术教材。选派60名专家作为科技扶贫指导员,承担44个科技扶贫专项研究任务,形成了20个分布式服务站点,对玉米、马铃薯、草种等32个新品种和19项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3000余亩,培养科技种植、养殖示范户202户。举办科技培训班200余场,累积培训1.4万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400余人。

  3.指导培育特色产业发展

  帮助贫困村组建了5个专业养殖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同心县、隆德县等中药材主产区,积极整合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累计完成中药材播种面积43.3万亩,留床面积16.4万亩,年采挖面积6.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9120万元,占人均农业产值10.36%。

  (三)“志”“智”并举:文明新风拂乡村

  1.发挥党建优势,引领精准脱贫

  学校立足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的工作实际,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三个作用”,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针对扶贫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工作经验缺乏、组织功能弱化、党员管理涣散等问题,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程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大力推行“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星定级”工程,设定党员工作日,划分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先锋岗,夯实干部联户抓帮扶、党群结对促脱贫的长效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先后选派三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共12名干部长期驻村工作,5人任“第一书记”,帮助村民选准致富项目,培养优秀农村人才,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帮扶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基础。8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宁夏大学副处级干部。2019年5月,工作队帮助村集体成立“固原市冯洼农产品经济有限责任公司”,为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提供了示范。定点扶贫村冯洼村2019年被评定为县级脱贫先进村。

  2.建立智力帮扶长效机制

  成立“宁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建立了专家技术咨询服务长效机制,随时帮助解决扶贫点产业发展技术及管理瓶颈。组织专家服务团帮助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先后有12个部门和学院与扶贫点达成各类帮扶协议,广泛开展了理论宣讲、文化惠农、法治宣传、科技、卫生等服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和点赞。在养殖业、种植业、电子商务、教育扶持、帮困助学等方面出谋划策、培训人才、扶持资金,形成专题扶贫调研报告,为扶贫地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思路。

  3.帮助建设文化基础设施

  帮助建设扶贫开发展示馆、致富带头人及乡贤之家、老年饭堂,修缮村小学教工宿舍、文化广场、活动室等扶贫村基础文化设施。资助实施道路亮化工程,添置120盏太阳能路灯,彻底解决山村没有照明设施的历史难题。建立村书屋,配置阅览设备、图书和报刊,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墙绘,修订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创建,不断推动贫困户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转变和生存环境、文明素质的提升。

  (四)打通渠道:消费扶贫拓新路

  1.开设宁夏高校首家“脱贫助农超市”

  宁夏大学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培育、孵化学生创业团队,在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宁夏大学脱贫助农超市”。2019年10月8日,超市在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开门营业。这个超市定向选择深度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方式派发订单销售,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是目前宁夏区内高校以“科技扶贫+消费扶贫”推动精准扶贫的首次积极尝试。超市不以盈利为目的,一方面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宣传、销售难题,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参与经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自脱贫助农超市开业以来,学校教职工及在校学生纷纷积极选购产品,超市稳步发展,效益日益凸显。宁南山区高品质农产品与便捷的线上线下渠道相结合,从田间到舌尖,“宁夏大学脱贫助农超市”走出了一条消费扶贫的新道路。许多消费的师生都表示,“在这里消费,不仅仅是在购物,更是为脱贫攻坚出了一份力”。

  2.积极拓宽消费渠道

  宁夏大学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不断加大对扶贫点农产品的宣传购买力度和产销对接力度。在校内设立固定的扶贫产品销售点,定向销售《宁夏扶贫产品及供应商名录》中列出的扶贫产品,同时,学校还通过自主研发的“塞上优选”服务平台,定期开展扶贫点农产品网上专场带货直播,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知晓面和消费扶贫影响面。2020年7月,学校与西吉县签订协议,分时采购牛肉、马铃薯、粉条等农产品共计16万公斤约70万元。学校工会先后集中采购扶贫点特色农产品共6000余份,价值约8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后,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宁南山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献智献策,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总结经验、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全力协助教育部办公厅结对帮扶西吉县,在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等方面用实招、施实力、出实效,助力西吉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取得更多收获。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