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五大任务”要求和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协助科右前旗坚定走好“绿色发展、生态优先”道路,北京林业大学依托草业与草原学院(以下简称“草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支持当地草业科学研究,发挥平台优势汇聚草产业发展资源,发挥产学研融合优势打造草业人才培养基地,逐渐形成了“绿色双赢”的特色帮扶体系。
二、背景
科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科尔沁大草原中心地带,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161.3万亩。在发展过程中,科右前旗加快推进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五大任务,借助“一带一路”“中俄蒙经济走廊”大力实施向北开放,重点发挥好草产业、玉米产业、水稻产业、畜牧业等核心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从2019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结合科右前旗当地资源禀赋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依托草学院,以“草”为切入点打通科研、产业、人才三大环节,全力支撑当地草产业加速发展,推动草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校地帮扶的协作共赢。
三、故事
2018年11月,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新理念,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草业与草原学院,学校草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给师生找到一处合适的野外科研实习基地的难题,摆在了校院领导面前。
“科右前旗地处科尔沁草原,当地正在大力发展草产业,又是我校的定点帮扶单位,把野外基地放在科右前旗可不可行?”地处草原又与我校联系密切的科右前旗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2019年,我校成立“林翼”教育帮扶团,组织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赴科右前旗扶贫支教。经过草学院党委研究、学校党委审议,草学院副教授、现任科右前旗挂职副旗长王铁梅作为首批20名支教教师的一员来到了科右前旗,投身教育帮扶和野外基地选址工作。听说北林大想把野外科研站点放在科右前旗,当地干部群众也很支持,兴安盟草原站站长胥健积极参与到选址工作中,冒着冬季严寒陪王铁梅半年就跑遍了兴安盟各地草原,为我校研究决策建立野外站提供了第一手的详实数据。
经过详细论证,科右前旗绿水种畜场具备良好的建站条件,2020年6月11日,校党委书记王洪元赴科右前旗签署校地共建基地协议,8月8日,校长安黎哲与当地有关领导共同为基地挂牌,北林大学科人才力量与当地草资源的协作互助、共谋发展也翻开了崭新一页。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科右前旗把“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作为目标,尤其注意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针对影响当地生态保护的草场退化、过度放牧等关键问题,我校组织专家依托野外基地展开多项科研攻关,草学院院长董世魁教授在当地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研究,草学院副院长纪宝明教授牵头在当地开展草地微生物资源挖掘与研究,草学院副院长尹淑霞教授、庾强教授、平晓燕副教授在当地开展退化割草地质量提升研究,为当地草场修复、减少过度放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发展草产业,草种质量和草业龙头企业是关键。王铁梅等专家针对草原区生态修复与人工草地建设需求,先后在锡林郭勒草原区、呼伦贝尔草原区育成具有我校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林201”“北林202”抗寒高产优质苜蓿品种2个,并在科右前旗进行推广种植。通过收集国内外草种并在当地开展高新品种选育,逐步改良当地草种质量,筛选的新品种在当地已经推广种植500亩。我校还发挥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社会平台优势,为当地引进多家草业龙头企业,2022年引进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元,在当地天然草年均收购量达到2000余吨,提升了当地草产业现代化水平,带动了牧民增产增收。
校地合作也推动了共建的野外基地发展。签署共建协议后,基地建设按下了加速键,2022年10月份,基地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成为全国首个林草过渡区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2023年8月份,基地再次成功获批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小小的野外站成为了国家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课题2项,其他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累计为当地引入帮扶资金超过500万元。
不仅如此,科右前旗还成为了草业人才培养的摇篮。2021年7月,草学院首届草学综合实习班在研究站开班,草学院卢欣石教授看望实习学生时动情说道:“从2003年起我们一直使用其他高校的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今天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野外实习基地,希望大家用好实习机会,学有所成、习有所得。”截至2023年上半年,基地已累计培训本科生125人次,9名硕博士把自己的课题放在了当地,围绕科右前旗草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科右前旗也成为了我校草学学科发展的“加油站”,校地帮扶真正实现了“绿色双赢”。
从当年的草业学科,到如今草业与草原学院;从在野外奔走考察野外站选址,到今天国家级的草原科研基地,我校助力科右前旗草产业发展的故事生动表明:小草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需求,小草的价值也将在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光彩!
四、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发挥自身绿色学科优势,立足帮扶县资源禀赋和发展导向,大力推动当地草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1.发挥学科优势为当地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针对当地草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关,缓解草场退化、过度放牧两大关键问题,目前已经建立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示范样地4个,草原应对全球变化野外长期定位样地2个,为退化草场修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紧抓草种改良、牧草种植两个关键环节,引进具有我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收集引进31种国内外优良草种进行新品种选育,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6种进行示范推广,加大智慧化牧草基地建设,提升了当地的草种质量和牧草种植水平。汇聚多方资源加大草原实验站基地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基地已拥有草场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成为融合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等九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及科右前旗乃至兴安盟地区草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研发中心。
2.发挥平台优势为当地汇聚了草产业发展资源
依托草学院专门成立由学院书记、院长领衔,草业专家教授组成的工作组,为当地编制草产业规划1份,明确当地草产业发展定位,梳理草产业现代化的路径和关键点,为当地进一步提升草产业发展水平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当地草原脆弱区特点编制草原修复技术方案1套,为当地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国家草产业联盟等社会平台优势积极为当地引进草业龙头企业,聚焦打好种业翻身仗,引进企业投资800余万元建设实验和良种基地6万亩,聚焦促进牧草销售规模增长,引进企业年均天然草收购量达到2000余吨,聚焦草产业链集聚,全力参与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建设,助力园区成为国内首家以饲草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依托草产业主题会议推介当地优良草资源,利用主办世界苜蓿大会—中国会场活动机会介绍科右前旗苜蓿产业发展、饲草产业发展情况,协助举办“中国·内蒙古第四届牧草产业大会”,设置专门展台向参会人员现场推介当地草企业各类产品。
3.发挥产学研融合优势打造了草业人才培养基地
面向校内师生开展科研实习,引导草学专家教授、硕博士以科右前旗生产实践、生态保护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开展研究,实现地方发展与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互促互进,截至2023年6月,已有7名硕博士把研究课题放在当地;在当地开展草学学科毕业综合实习,目前累计培训本科生125人次;创新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草原文化与旅游》暑期公选课,把授课地点搬到科右前旗,年均授课24学时。面向基层技术人员开展集中技术培训,举办《苜蓿高效种植技术》等主题的实用讲座,累计200余人参与讲座,扎实做好实地一对一指导,2023年上半年已组织4批次19人次的草业专家教授赴科右前旗,聚焦当地技术人员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好指导。面向行业单位开展业务培训,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联合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搭建包括理论学习、野外实习及论文答辩、综合笔试和实践能力测试在内的完整学习考核体系,切实提升技术骨干的业务能力,首期培训人员40人。
五、经验
1.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内蒙古是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定点帮扶科右前旗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要求作为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的指南针、坐标系,与当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重点工作,加快校内智力资源要素与地方振兴发展重点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汇聚各方力量做好帮扶工作。
2.牢牢把握地方资源禀赋
科右前旗是草牧业大旗,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161.3万亩,人工种草50万亩,可作为饲用植物的有482种,草资源是当地最为丰富的资源之一,草产业是当地带动乡村振兴的最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当地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一招,我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牢牢把握好当地的资源禀赋,助力草产业发展,为当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贡献力量。
3.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团队力量
专家团队是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助力当地草产业发展过程中,我校注意引导专家团队把研究课题放在当地,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合作、联合申请课题等多种方式,引导科研、资金等多要素汇集科右前旗,搭建高校人才、智力资源转化为当地发展动能的“转换器”,有力推动了当地五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