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驻村推动云南镇康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2022-11-24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摘要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派驻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率团队科学规划、系统帮扶云南省镇康县帮东村,围绕“农业现代化驱动边境小康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实验示范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团队开展联合家庭农场水稻试验,推动边境农业现代化;建设“帮东市集”,推动乡村二、三产融合,拓展乡村经济空间;规划设计以大榕树五道口商业圈为核心的现代业态嵌入性改造提升方案,提高村民收入;组织中国农大研究生与乡村CEO结对学习,探索培养乡村经营性人才路径等。根据农大定点帮扶帮东村的互动实践,该实验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累了参考经验,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二是党建引领、制度保证;三是农民参与、共同缔造;四是脚踏实地、驻村帮扶。

  二、背景

  帮东村位于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西南方,西与缅甸果敢小街接壤,国境线长两公里。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户籍农户396户1672人,在村内生活的缅籍人员有138人。辖区内主要居住着汉、傣、佤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全村面积6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5亩。帮东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0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0元,超过镇康县11704元的平均水平。在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四位一体”等政策的推动下,帮东村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民族文化等领域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种植结构单一、规模较小、管理粗放、劳动力匮乏、生产效益低等。

  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在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当地农村社会发展作出持续贡献。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农业大学凭借自身的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陆续派驻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李小云、何雄奎、马少春等专家团队深入边疆,与当地政府一同规划建设勐堆乡帮东村,致力于打造“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实验示范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升级、新业态打造、村容村貌美化提升、公共服务及治理机制建设等内容。该试验项目旨在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建设联合家庭农场水稻实验,推动边境农业现代化;二是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帮东集镇,拓展乡村经济空间;三是依托乡村CEO计划,探索乡村经营性人才培养路径。

  三、故事

  (一)联合家庭农场水稻试验,一个破局的入口

  帮东村位于丘陵地带,稻田依山谷河流错落分布,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种植。按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结合帮东村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李小云教授团队来到帮东村,帮助规划发展替代劳动的现代化粮食种植模式,即联合家庭农场水稻试验示范项目,从而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推动边境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的水稻产业和村里种植的水稻并不相同,中国农大的师生为帮东村设计了一套现代化联合家庭农场方案,包括探索联合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组织机制、引入替代劳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打造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探索种养结合及农旅融合的立体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四大目标。正如李小云教授提出的愿景:“未来帮东水稻田要实现无人机喷药、机械化耕作、数字化生产,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现代化无人农场。”

  项目实施以来,帮东村委会广泛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45户的150亩稻田整合成中型地块。选定了以当地村民字忠盛为领头人的核心管理队伍,选购适应性和品质较好的软米品种滇屯506,开展标准化育苗和机械化插秧工作。该试验工作已经完成育秧、插秧、施肥、打药、购置植保无人机并开展无人机飞行培训等工作。

  项目期间,中国农大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何雄奎教授为邦东村设计布局稻田传感器、摄像头等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产品追溯;选用农机类型,形成实现无人机植保防控、机采机收、分选包装等的现代标准化生产链条。为打造“帮东农米”的拳头品牌,师生团队对接专业设计公司,协助商标注册、商品检疫检验、小农户市场销售渠道拓展等事宜。目前,帮东已选定了帮东农米、帮东黄菊、帮东米酒、帮东红糖等系列产品,完成“帮东农品”的LOGO设计工作。帮东农品未来将利用网络平台,使边境村的优质农产品与大城市消费群体对接,实现城市动能对乡村建设的远程注入。

  (二)傣族特色“帮东市集”拓展边境乡村经济空间

  学校李小云师生团队根据帮东区位、人口、产业特点和优势,瞄准现代化乡村的未来形态,为帮东村规划设计了以大青树五道口商业圈为核心的现代业态嵌入性改造提升方案。帮东市集是以新业态为核心的现代生活商圈,也是帮东农品的重要销售窗口。农大师生团队通过广泛动员,与有关农户达成共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正在逐步推进帮东村的新型产业。

  1.帮东“五道口”商业中心建设。农大师生发现在帮东也存在着类似北京五道口的商业形态,于是规划改造小农户的新兴服务业态,示范一三产融合,以帮东小镇集市为中心,提升服务业品牌和质量。在具体实施上,选取村庄大青树(五道口)周边5家便利店进行新业态集中改造,分别改造为综合商超、便利店、咖啡厅、水吧、米线店。目前已完成五家商铺的改造设计工作,准备启动建设工作。

  2.帮东“星光夜市”打造。帮东夜市计划以村庄泼水广场为中心,在大寨门延伸至五道口的区域内部设置移动摊点,发展村庄夜间经济和周末经济。李小云教授协调科研项目资金30万元,用于支持帮东夜市试营业工作,支持帮东基层干部去西双版纳考察学习。同时,农大师生协助起草了帮东夜市的建设方案、商品采购清单和夜市宣传制作清单等。

  2022年7月9日,在帮东村会议室召开工作推进会时,李小云教授表示:“我要做的就是腾笼换鸟,做帮东村市,搞周末经济、夜间经济、酒吧小乐队、茶咖啡饮料等。从进村口开始搞活动,搞帮东市集,包括早市、周市、夜市、小市、中市、大市。打造比较好的流动商车,增加帮东市集的人流量,这个是关键。”2022年7月16日,李老师团队的学生入村,调查了解村庄内小商店、米线店、烧烤店等具体经营情况。7月28日,李老师到帮东村召开现场会,表示“帮东夜市是这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我们要模仿西双版纳的告庄星空夜市,把帮东品牌打出去。由农大出资,支持帮东村干部和学生去西双版纳考察。”

  考察结束后,帮东村委会、各组组长、博士团一起召开了关于帮东夜市开业筹备的会议,农大学生向大家介绍了帮东夜市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帮东夜市何时开业的问题上,村支书老金认为:“这个夜市最好是在泼水节开业,泼水节的时候人很多,许多人走亲戚;或者在农历九月十五,即关门节、新米节的时候开业,傣族百姓在开门节的时候要回来祭祖,供奉去世的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共同确定了摊位位置、人员招聘、宣传方案、销售对象、商品清单、进货渠道、时间节点以及具体治安管理负责人等。目前,帮东夜市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三)推动乡村CEO计划,探索乡村经营性人才培养路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土人才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为培养乡村经营性人才,中国农业大学设计了乡土工匠、现代农机人才和乡村CEO培养方案。同时,农大研究生与帮东乡村CEO结成对子,共同参与实训,为帮东乡村CEO提供一对一支持和方案建设意见指导。

  在早期的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农大师生发动农民一起铺设石板路、种植花卉、修建围墙,使农民逐步掌握了村庄建设技能。伴随着现代智慧农场的推进,学校为当地农民开展植保无人机、智慧检测系统等现代农业机具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乡土技术人才,并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动区域水稻现代化发展。

  为提高村庄集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帮东村选派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字忠胜和护林专干穆文强参加了为期9个月的“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培训班,两人先后参与了理论学习、案例剖析和在地实训等一系列培训,分别设计完成《联合家庭农场水稻现代化试验示范项目》和《青贮饲料加工项目》企划书并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先后赴深圳、杭州、沧源、昭通等地进行培训,深入学习乡村治理经验,后续将前往延安开展在岗训练。

  四、经验

  根据农大对口帮扶帮东村的互动实践,该实验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累了如下参考经验: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乡村规划是指导和建设乡村的基本依据。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域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文化等差异巨大。因此,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体到村庄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比如,帮东村规划建设联合家庭农场就是考虑到本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且村内甘蔗产业吸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造成村内70%的水稻田处于闲置状态。在中国农业大学支持下,帮东形成了现代乡村体系,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人才体系、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宜居宜业生活体系和现代化乡村市集体系。

  (二)党建引领、制度保证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主旋律。首先,在党建引领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需要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学校工学院与帮东村建立支部共建“红色1+1”结对帮扶模式,采取“政治理论互学、组织建设互促、业务工作互帮、困难问题互商”的“四互联建”机制,推进帮东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建引领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组织层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应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农大服务帮东村乡村振兴时,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建立了“县乡村工作专班”制度。纵向上,从县到乡到村都有核心人员支撑,并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政府层级的专班作为工程规划和实施主体,负责统筹资源、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村级专班以村干部为纽带,农民为主体。横向上,政府财政、教育、民生等各个部门、农大师生、建筑团队和当地基层干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三)农民参与、共同缔造

  传统乡村建设和治理格局是“干部传达上级指示,组织农民落实政府工作”。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民才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要自己建设家园,要直接对接市场。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利用自身人才和知识优势,发挥力量,动员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动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以工代赈、积分制、奖励制、评选制等。比如,帮东村在建设“古树花园•青石步道”和“湾塘花海”的过程中,村民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全面参与到帮东村建设中。青石步道已于2022年1月铺设完成,成为一条凝结村民智慧与汗水的景观步道。湾塘花海打卡点于2022年2月正式启动建设,栽培的花卉将于今年10月至11月进入开花期。

  (四)脚踏实地、驻村帮扶

  自2021年11月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和其团队老师先后五次到村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工作。其团队学生长期驻村帮扶,最长驻村时间长达一百多天。驻村帮扶期间,师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通过广泛宣传、开会讨论、帮助专班推动实验工作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边境小康村建设,边实践边成长,在与当地村民和干部结下深厚情谊的同时,也推动帮东不断走向现代化。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