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在吉林,有这样一堂以“奋斗”为主题的思政课,它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里,而是以电视栏目的形式,透过青春寻访人的视角,寻访学校的各个角落,乃至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以“学生讲、老师谈、书记说”的新颖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经历和火热青春。
这是一档由中共吉林省委教育工委、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吉林教育电视台、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联合承办的面向全省学生的思政类电视理论栏目——“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
突出主题,呈现身边人身边事
“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围绕“奋斗”这个大主题,每一期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青春绽放”“追光逐梦 星辰大海”“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高校作为和青年担当”……
“我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时代脉搏,认真提炼每一期的主题。”吉林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王俏说,“这样每一期都形成一个关键词,像第五期的‘铸牢’,第六期的‘新质生产力’,围绕这些关键词,来反映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梦想的火热实践和肩负使命的勇气担当。”
吉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这“三地三摇篮”是吉林这片热土的红色标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怎样理解并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边大学给出了答案。
在“青春同行 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课中,延边大学“红石榴”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调研团的实践调研报告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成员之一的学生关钫元说出了心里话:“在‘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红色延边,‘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一直深深扎根在各族同胞心里。我们有责任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美好边疆。”
“‘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变换了思政教育的‘打开方式’,用身边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延边大学一位思政课教师说。
丰富形式,生动讲述入脑入心
“现在是早晨5点,随着早晨巡塘工作的进行,小院又要开始忙碌充实的一天了!”在“稻田里的青春答卷”一课中,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王文进这样开始介绍自己的团队生活。
2022年,吉林农业大学稻渔科技小院被评为“最美科技小院”。在老师的带领下,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王文进表示,要在这广阔的大地课堂上,在这火热的乡村振兴生产一线,努力写好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共同的青春答卷。
通过学生讲、老师谈、书记说,多侧面、多角度呈现青年学生的火热青春,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让一个个案例和形象生动丰富起来。
在“追光逐梦 星辰大海”一课中,长春理工大学的同学自发组成一个小小的社会实践团,去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看“吉林一号”,寻找来自天空的启迪。
“我从小就向往浩瀚的星空,期待这次活动让我能离天空、离我的梦更近一些!”长春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林佳旺兴奋地说。
在“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中展现的,除了追光逐梦的渴望,还有克服困难的艰辛。
“最折磨人的是,每天都要一遍一遍地重复实验,然后一遍一遍地出现各种问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长春理工大学学生林伟鸣回忆他们参加竞赛的难忘经历。
“其实科研就是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科研是苦的,可一旦有了成果之后,一切就都是甜的。”长春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朱一峰说。
“以往的思政课,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大思政课堂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有画面、有声音、有现场、有访谈,让我们跟随寻访人的镜头,逐步深入,更直观、生动,让我们深受感染。”长春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说。
贴近学生,既接地气又有新意
“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思政教育?我们认为必须贴近学生,满足他们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打造高光的‘思政时刻’。”吉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杨延秋说。
“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每期10分钟,每期都有一个或两个案例,短小精悍,既有对学生火热实践的寻访和记录,也有对奋斗精神的理解与思考,更有对当代青年追求光荣与梦想的鼓励与期许,可以满足大学生刷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学习需求。
“这种大思政课堂展现给我们的既有科技小院的支农大学生、实验室的研究生,还有社会实践团、舞蹈团的成员,参加比赛的大学生……让我们能够直观感受不同大学生的火热青春,感受榜样的无穷力量。”长春人文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说。
“‘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贴近大学生,透过青春寻访人的视角,利用电视栏目进行创新性表达、大众化传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长春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元礼娜说。
“我们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灵活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教学方法,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不断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杨延秋表示,“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媒体的深度对接,以广播电视的生动表达,以接地气、有新意、有趣味的节目内容,讲透理论精髓、树牢中国自信,促进高校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力量,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本报记者 刘少利 尹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