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宫,是长春地标建筑,也是黄大年老师工作过的地方。”一大早,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波带领大一学生,前往地质宫大楼内的黄大年纪念馆,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地质宫5楼的黄大年纪念馆门口,黄大年雕像前,一如既往摆放着新鲜的花束。
“黄大年是地球物理学家,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跟随张波的讲述,同学们认真记录。
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走入纪念馆、博物馆内,上好“馆校联动大思政课”,是吉林大学近年来推动大思政课创新的尝试。“我们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说。
目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黄大年纪念馆等场馆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同学们,这是于平教授,曾是黄大年老师的助手。”步入纪念馆,张波介绍起今天的另一位授课教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黄大年团队成员于平。
面对青春洋溢的同学们,于平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对大学生活有怎样的规划?”
“好好学习,科研报国”“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争相发言。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老师在和你们差不多年纪时的回答,这个答案,他用一生来践行。”于平加重了语气。
在于平的讲述中,同学们更加详细地了解到,黄大年始终坚定地追寻理想,将热情、精力和思考投入科学事业之中。回国7年间,他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黄大年一生的真实写照。”于平说,“那么,今天,你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举手的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张儒硕。
“我读大一时,参演学校原创话剧《黄大年》,并有幸成为黄大年老师的扮演者。现在我已经研三,即将步入社会,我选择回到家乡延吉市,服务家乡建设。”张儒硕说,“传承黄大年精神,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把个人事业同祖国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以踏踏实实的成果去践行、传承。”
出演话剧的经历,让张儒硕对黄大年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吉林大学将大思政课搬上舞台,学生们在创作、参演、观看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认识。
“同学们的思考很好。传承黄大年精神,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张波接着说,“对于你们而言,要从自己做起,从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件事做起,努力学习、锤炼本领,成为栋梁之材。”
黄大年曾经的办公室内,一面追思寄情墙上贴满了便利贴,写着人们对黄大年的追思之情。课程结束,这面墙上新增了数张便利贴,其中一张上未干的墨迹清晰地写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本报记者 汪志球 郑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