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光芒折射泪湿的瞳孔,映出心中最想拥有的彩虹……”近日,宁波大学商学院留学生会拍摄了一组“我的梦”视频短片,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前唱响梦想。
这是“宁大潮音”自主生产内容的一个场景。“宁大潮音”是宁波大学围绕“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探索推出的数智枢纽平台,该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高校“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将“大思政”搬上小屏幕,让短视频在思政工作中释放“新活力”,用小故事为青年学生讲好“大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宁大潮音”推出以来,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近5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立项5项,浙江省立项11项。此外,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校内师生与社会力量协同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开展近2000场“大思政课”,受众达180余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1000万。
“以‘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探索推出‘宁大潮音’,就是希望依托数字赋能手段先行先试,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说。
构建“新”的数字教育平台
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碎片化,传统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接受度达不到新时代要求。如何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形势?
宁波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乘着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成立了数字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优化数字教育载体平台等方式,为“宁大潮音”思政微平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宁大构建了“四位一体”大思政课程体系,该成果凝练成的育人模式和特色做法《聚焦师生信仰共同体建设的“四位一体”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通过校内有关学院、部门积极联动,统筹了一批“课程+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等优质视频资源。此外,以举办思政微课大赛为契机,让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生从他们的视角分享红色教育类、发展成就类和青春奉献类思政教育内容,选拔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师生宣讲员。
随着数字化改革在校园如火如荼地推进,2022年8月,“风华宁大”App上线,师生用户覆盖率达到了99%,“宁大潮音”移动端就链接在首页,至此该平台有了专属的网络阵地。
“宁大潮音”建成后,校内外思政育人元素都通过这个平台显示出来、传播出去,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师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平台还将理论学习和各个种类的视频资源进行分层分类整合,并进行精准推送。
“‘宁大潮音’开辟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新阵地,让主流声音在校园变得愈加响亮,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冯杰说,“全方位、立体式的平台调动了校内各部门全过程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把校内外的相关思政元素都链接起来,打通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激发了校园里每一位师生创作思政内容的热情。”
创建“潮”的学习内容
“我们想以此为契机宣传共享法庭,让大家看到我国数智司法的新发展。”本学期,宁波大学2020级法学专业学生陈锦锦在宁波镇海区九龙湖司法所向大家介绍共享法庭的缘起与发展以及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将该场景拍摄制作成了短视频,放到“宁大潮音”平台上。
“我们在以往向大学生传播思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生产的内容太少,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策划,为此,我们引导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前期的策划中来,共同通过这个平台去发声。”宁波大学副校长周青说,该校将以“宁大潮音”平台为基础,统领全校思政教育的流程再造。
经过前期积累,“宁大潮音”思政微平台现已形成“思政有温度”“思政微课间”“学工有话说”“青年有理想”“美育有力量”5个系列,全年推出思政微视频百余个。平台建设也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和浙江省思政精品项目的立项支持。
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方舟在课堂上导入国产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此引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凸显其在“两个结合”理论背景下的重要价值。他把这堂课中的精彩片段拍摄制作成了短视频。方舟认为,要在较短的视频内讲述宏大的理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
“我们以园林叠山为契机,一窥中国文化对生命精神的尊崇。”宁大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徐入云把景观建筑课搬进了天一阁,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并把这堂课制作成了“动势叠山与生命精神”的短视频,放到了“美育有力量”系列中。
“思政不仅仅是马院公共课里的知识,更是渗透在专业教育中的责任感。”徐入云多年来一直留意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结合点,在她的“景观建筑学”等课程中,采用“身份建构”带动“目标达成”的课程设计策略,让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发寻找和实践自己的专业价值,进而主动提升各项专业能力。
除了专任教师外,该校的学工队伍也积极参与到“宁大潮音”平台建设中来,从辅导员、班主任等视角发出一线声音。这个学期,宁大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吴琳华参与拍摄了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i人”和“e人”不同社交身份标签的短视频,分享了多个小妙招。
“我们在构建‘宁大潮音’平台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批会讲思政课的教师,也探索出了一种共建共享思政教育内容新模式,促进同一思政目标引导下的跨学科交流。这本身也是平台想传递的一种价值导向,激励师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宁波大学副校长周青说。
打造“大”的思政教育格局
做客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以“用文学传递人间温暖”为题,与师生分享了他40余年的创作心得和体会。讲座结束后,“宁大潮音”团队成员把精华部分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近年来,宁波大学持续探索价值引领的新形式,除了“三做”名家系列讲座,还推进“新时代的中国”思政大讲堂和“文化校园”建设。通过这些载体与平台,一大批院士名家等“大先生”走进宁大的思政课堂。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宁大潮音”平台将宣讲内容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先生”们走进校园,宁大“初心”理论宣讲团的“小先生”们则带着“青春话语”走出校园。该校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戴雨雯今年走进北仑区柴桥中学分享其在贵州支教的经历,还与宁波边检站一起去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勇伟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在一次次的讲述中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也树立了日后投身国家建设的远大理想。”戴雨雯说。
今年以来,和戴雨雯一样的“初心”理论宣讲团成员走进乡村、登上远洋大船、进入宁波企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如今年4月,宣讲团成员走进与宁大合作探索“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新模式的鄞州区东吴镇,将“大学小镇联建共促”“红欣车间产业共联”“天童老街文化共融”“隐逸三塘未来共治”串珠成线,为东吴镇量身定制了系列微党课。这些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的生动讲述,也为“宁大潮音”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前,“宁大潮音”已成为校内耳熟能详的思政教育品牌。目前已完成“只此‘青绿’为正道——谈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红色文化铸魂滨海大都市”等视频制作,将思政教育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兼具理论深度及地方特色。
通过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宁大潮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凝聚起了最广泛的思政教育合力。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专业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各个领域中的宝贵育人资源,制作成了系列优质思政教育视频课,建立了校内最全面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库。
“‘宁大潮音’平台将继续发挥其思政枢纽作用,通过理念再造、流程再造,凝聚打通校内外育人资源,以‘小制作’争取‘大流量’,以‘小切口’释放‘大能量’,点燃全体师生的‘大热情’,建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宁大样板,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说。(本报记者 史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