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勤学笃行 求是创新

2023-09-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教育家要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在与会教师代表中,有人突破“满堂灌”束缚,引导学生在“议论”中真正学会学习;有人20余年推动数学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有人变薄弱校为素质教育名校,充分激发学生“闪光点”。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引领更多教师躬耕教学,指引更多学生求知求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

  “自学·议论·引导”,教出“会学”的学生

  清晨7点,当人们在街头晨练时,一位八旬老太太总是急匆匆赶往学校。每天依然上课,她的备课笔记字迹端正、图形规正,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午,她会与学生共进午餐,为的是让他们好好休息,不让家长分心;傍晚时分,改完作业,送走学生,她才收拾好教具回家;夜晚,还有课题要做,有教学反思要提炼。

  这是特级教师李庾南2017年以前每个工作日的生活。李庾南是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几乎获得了一名教师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她在实践中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1957年8月站上启秀中学的讲台,李庾南一直在同一所学校教同一门课程。她是真正从课堂里走出的“大先生”。

  有人问李庾南,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她的回答是“实践”。“我一直认为,任何教学研究,实践总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一直没有离开讲台的根本原因。”

  1978年,是李庾南从教的第21个年头。当时,她教的学生成绩好,带的班又是优秀集体,但是,在反思课堂教学时,李庾南发现,受“老师多讲,学生多得”的“满堂灌”观念的束缚,自己与大多数教师一样,重视“讲”而忽视“学”,教学资源也非常单调,只有教科书。这种片面追求教师讲的功效、只追求好成绩的教学观,存在明显的偏狭与不足。

  结合教学中产生的困惑,李庾南发现了问题所在——学生不是仅靠教师教会的,而要靠自己学会。

  “刚开始教学时,我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因为是我给予学生知识,但后来我发现也有学生给予我的。大部分时候是我比学生懂得多,但一个班的学生智慧汇集起来肯定会超过我。”李庾南说。

  于是,李庾南提出了“自学”。课堂不是封闭的,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要让学生能够提问交流,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帮助彼此克服困难,这就是“议论”。

  历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自学·议论·引导”“学力的形成与发展”等8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李庾南实现了由单纯研究教师“教”到研究学生“学”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能清醒地懂得自己是怎样学会的,习得经验、方法、情感;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能独立学且学会,遇到新问题时自己能分析,并能联想已有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即达到‘会学’。”李庾南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史宁中

  “四基”“四能”,教出数学的思维

  他,扎根教育五十余载,从事统计学教学和研究,将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引入国内,推动中国统计学发展;

  他,深耕课程与教材建设,主持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四基”“四能”“三会”等数学核心课程理论,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他,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师资,率先在东北师范大学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开创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先河……他就是获评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宁中。

  每天凌晨4点,史宁中家的窗前就亮起了灯光。虽年逾古稀,但对科学研究和对教育教学的强烈热爱,指引他不断攀登一座座高山,跨越半个世纪,风雨无阻,矢志不渝。

  “曹冲称象为什么可行?”在东北师大附小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引入我国经典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一边借助透明水缸、模拟小船、人偶和小石头等模型来为学生讲解这种办法的原理。

  新课标修订后,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数学推理过程,而这背后,凝结着史宁中20余年来对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执着与行动。

  自2001年起,史宁中致力于国家数学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他主持修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用书 数学A、B、C、D类》14本。

  2006年,史宁中把数学课程目标中传统的“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2011年,把传统的“两能”拓展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又提出“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四基”“四能”“三会”被纳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从1998年至2012年,史宁中任东北师大校长,紧扣“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内管理制度,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思之于心,行之于途。50余年来,史宁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在实际行动中彰显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持久投入。

  2023年“最美教师”、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

  后“茶馆式”教学,教出“闪光”的学生

  在上海,有一位校长,用他的改革实践把一所薄弱校变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

  他就是张人利。他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创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实施后“茶馆式”教学。

  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反响热烈。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脱胎于此。

  这个曾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成功经验,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模式基础上,又植入了“书中学”“做中学”方式并举策略、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学生自己学最大化策略等,并引入信息技术,让教学手段更加现代。

  后“茶馆式”教学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改变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充分展现他们的“潜意识”,激发“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张人利坚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学习,应该有教师的指导;教者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文本、练习、实验等,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在加强。

  在上海推动“强校工程”的过程中,张人利受邀担任崇明区“强校工程”的指导专家,在调研了8所实验校后,他发现这些学校差异甚大。比如,马桥中学(现港沿学校)是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学校的硬件条件不错,教师资源丰富。

  专家诊断后,给出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个别化辅导的建议。马桥中学迅速行动,学生座位排列都变了,从“秧田型”变成便于合作、交流的“围坐型”,还探索了学生成长导师制。而长兴中学、长明中学都坐落在长兴岛上,学生流动性大,张人利建议,学校可以进行分年级学生综合评价,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方式是一项‘中位’层面的研究实践,上接教学理念和思想,下联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式的转变恰能反映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改变。”张人利认为。

  如今,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园里,学生睡眠时间变多、体艺科活动变多、课外作业变少、近视率变低、学业成绩变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愿景成为现实。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及其研究成果向三省一市推广,产生良好示范效应。(统稿:本报记者 杨文轶 采写:《中国教师报》记者 褚清源 本报记者 刘少利 李莹 张欣 欧媚 程旭 计琳 通讯员 徐萌)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