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潜心治学 笃行求真明大道

2021-09-1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大国强,盼良师;民族兴,盼先生。

  在中华儿女喜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这个金色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离不开一代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们的接续奋斗。

  回首沧桑百年,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名字刺破黑夜,宛若星辰。从始终追寻真理的陈望道,到一生博学笃志的卫兴华;从为国潜心钻研的李四光,到明理精工育才的王越;从终身许给少年儿童的斯霞,到以爱春风化雨的李红波……这些“大先生”的名字和故事,数不清,也写不尽。是您们,为学之示范,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真教育,为教师这个名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为教育事业谱写了最美的赞歌……

百年来,这些“大先生”求真学问

  【百年初心】 

  陈望道:真理甘甜沁人心

  “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从1919年成为浙江一师语文教员开始,您辗转平民女学、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创办乡村小学,改革中学教育,深耕高等教育,始终站在进步思潮的前线,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前沿。

  1942年,您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以“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纲领,提出“好学力行”的系铭。您以“录音实习”为名,组织进步师生和中共地下党员收听延安新华社广播,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于校园内外。

  1952年,毛主席亲自任命您为复旦大学校长,您号召全体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性劳动,志在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为新型大学。

  您常说,做学问要做“古今中外派”,即“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另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您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美学概论》《苏俄文艺理论》等一部部重要著作与译著更是层出不穷。

  在学生眼中,您不仅是学术权威,更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人典范。不唯洋、不唯上、不唯古,您倡导“学术中国化”——“我们的学术有我们自己的样子”。您的治学态度尽显文化自信,这正是“大先生”的民族风骨。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特别提到了您。

  100年前,当中国人都在探求未来到底该走向何方时,是您,怀揣着救亡图强的理想,在家乡老宅旁那间破旧的柴房里译成《共产党宣言》,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让真理的甜味沁入心田。

  100年后,华夏大地天翻地覆,当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的理想也像您当时一样坚定:毕生追寻真理,始终相信共产主义!

  【时代担当】

  卫兴华:为学当如金字塔

  您一生里,有过3个名字。父母和老师为您取名“玉童”和“显贵”,盼您成为“金童玉女”,享受荣华富贵。然而,从小目睹日军暴行的您,在读中学时把名字改为“兴华”,立志抗击日寇、振兴中华。

  21岁就读进山中学后开始参与党的地下工作,22岁入党,您一步一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着。读大学时,辗转教育学、俄文、经济学几个专业,组织安排您学什么,您就学什么,从无微词。在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读研究生之前,您甚至连“政治经济学”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那些年,您除了吃饭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读得越多,就越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所折服。

  上世纪50年代,您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分析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问题,论述我国的价格体系、按质论价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许多与国家方针政策紧密相连的经济问题出现争论。如何看待当时出现的私有企业?如何看待非劳动所得?……您及时撰文,阐明了是非,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90岁高龄时,您依然坚持带博士。即使卧病在床,也要把学生叫到床边探讨学问。您冀望年轻学子:“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几十年来,您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和阐释,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大先生”言传身教,学生们耳濡目染。

  2019年9月,您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那时,您深情地说:“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树根深叶茂,祝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先生礼赞

  致敬,求真学问的“大先生”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真、善、美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求真学问是“大先生”们的毕生理想。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要求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真理就是真学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还让中国富起来,更必将让中国强起来。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教师是梦想的筑造者。陈望道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持之以恒钻研、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卫兴华一生无悔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国情实践,以理论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在这些“大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束光,一束教育之光,一束真理之光。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百年基业,离不开求真学问的“大先生”。广大教师要秉持格物穷理之精神,真正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学懂弄通,指导实践。要肩负立德树人之使命,用真学问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百年来,这些“大先生”练真本领

  【百年初心】

  李四光:大地之子放光芒

  您是大地之子,是中国现代地质事业与地质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旧中国积贫积弱,您抱着开发资源、富国图强的信念,远赴英国攻研地质。新中国成立后,您排除一切困难回到神州大地,投身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您坚信,做研究既要尊重前人成果,又要有批判精神。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学生发现,由国外知名地质学家绘制的权威著作《西山地质图》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学术结论。面对学生的犹豫,您带领大家仔细梳理野外工作流程,让同学们坚定自己的判断,“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

  您笃定,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地质人才,亲自主持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设和成都地质学院的扩建工作,在6所大学地质系增设专科班,创办9个地质中专。您和培养出的人才,在极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用真本领支撑起我国地质事业大发展。

  您践行,“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着力破解“卡脖子”问题。您和潘钟祥等人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陆相生油理论”。在您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发现大庆、胜利等油田,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

  您坚持,毕生研究地球科学,勤奋好学,悉心钻研,创立了地质力学。您提出的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这一思想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大价值。

  弥留之际,您在纸条上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如今,一颗遨游在浩瀚苍穹的小行星,以您的名字命名。“大先生”的学识与贡献,在科学的夜空永放光芒。

  【时代担当】

  王越:明理精工育新人

  每周四晚上6点半,您总是准时出现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楼1004教室,为本科生讲述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专业课。作为两院院士,89岁高龄的您依旧坚守三尺讲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吸引和启发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望着台下这些年轻的面庞,您会不会回想起这些年的问学、治学之路——

  抗战后期,日本侵略者为了防止民众知晓战事,将中国百姓家中收音机的短波段贴上封条,偶然一次封条松动,您的父亲收听到前方胜利的好消息。无线电带来的希望,让读中学的您痴迷上这项神奇的技术,人生志向在家国情怀中萌芽。

  在报考大学时,您有21个志愿可供选择,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线电专业。毕业后,您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系统运用工程研究,领导我国军用信息技术从白手起家到蓬勃发展,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火控雷达301系统”等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重量级奖项。

  1993年,已届耳顺之年的您受命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您又将培养国防科技事业领军人才作为新的追求。无论多忙,您始终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即使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多年来,这些您认为“应该做的、不值得宣扬的事情”,深深地激励着广大师生。

  是您,着眼于国家信息安全需要,率先申请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练本领、写教材、上讲台,带出了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学团队,并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强调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新时代德以明理,新征程学以精工,您的动人故事,还在续写。

  先生礼赞

  致敬,练真本领的“大先生”

  什么是真本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广大青年要与时俱进,具备探求事物真相的科学精神。磨练会干事、干成事的真本领,锻造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离不开“大先生”们的指引与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强调教师应练就真本领,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更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大江奔涌的伟大时代,为人师者勇立潮头。不论是“大地之子”李四光,还是“通信专家”王越,这些“大先生”都不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不断汲取新知识,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用自己的扎实学识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

  当然,“大先生”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切反思,在于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和实践难题。广大教师要在行动中做教育,在行动中做研究,求真务实,学以致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进军。

百年来,这些“大先生”做真教育

  【百年初心】

  斯霞:童心母爱育儿童

  17岁执教,85岁退休,做教师68年,您终身许给少年儿童。

  在小学教学改革方面,您独树一帜,创造了“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生两年时间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读174篇课文。“随文识字法”实现了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识字、阅读与写作“三位一体”,构建了语文教学的斯霞式流派,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在学生们的心里,您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慈母。那些年里,您的床铺,学生们睡过;您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冷暖,无不牵挂在您的心上。正如您所说:“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作对学生的母爱。”

  任教南师附小时,因为地势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您总是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您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再看着学生们安全离去。

  还有一次上课,您走进教室,刚“疯跑”回来的孩子还在大呼小叫,喧闹不已。您没有斥责,而是温和地说:“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坐好。”等您面带微笑再次回到教室时,学生已经安安静静地坐好了。

  您有“讲台上的梅兰芳”的美名。从来技艺傍身易,美德入心难,您做的是真教育,您更是“大先生”。这么多年来,您始终做到努力发现儿童、真诚接纳儿童、最终成就儿童。臧克家为您所作的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深深回味——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

  【时代担当】

  李红波:春风化雨是良药

  2015年,您确诊甲状腺癌,需要终生服药。2018年,治疗的痛苦刚结束,您又被宫颈癌“盯上”……

  2019年,在癌症术后恢复的艰难时期,您主动请缨,从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到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支教,传技、扶志、育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到了台江职校后,护理专业还没申报。您忍着术后疼痛,三伏天双腿贴满加热活血的药膏,独自调研走访了40余家医疗机构、8家高职院校,高质量完成10万字申报材料,为学校成功争取来护理专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年,您聚焦教学,晚上辅导学困生,日常帮助贫困生,长期关爱留守生,实现学生零辍学,就算最不上进的学生,也在您面前“认了账”。

  这些年,您狠抓教研,采用“示范课—磨课—评课”模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一本成长账册,带出了一支“不走的扶贫队”,护理专业16名教师、18名学生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奖项。

  这些年,您用爱育人,每天煮几个鸡蛋悄悄塞进贫困学子的包里;每次回贵阳都要去药店采购各类常用药,只为通过临时医务室帮同学们治疗小病小痛、省下宝贵的生活费。

  学生在给您的信中写道:“是您的到来,让我知道了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是您的关爱,让一次次准备辍学的我坚定了学习的信念;是您的教诲,让我不会再重复父母终年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留守家乡的悲哀……”

  这个教师节,您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您笑着说,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您忘却了病痛,仿佛给您的人生注射了一剂“良药”,这是最大的收获。

  殊不知,您更是孩子们人生的一剂“良药”。

  先生礼赞

  致敬,做真教育的“大先生”

  斯霞的爱感染了无数教师。正是因为这种爱,很多好老师才有一辈子站在三尺讲台成风化人的志气,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亦多术的朝气,才有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才有在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新时代,以李红波老师为代表的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秉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职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教育力量,并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托举希望。

  三尺讲台育桃李,百年树人铸师魂。这些“大先生”关于教育的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他们是时代的标杆,他们筑牢了时代的基座。

  今天,我们温故这些“大先生”的事迹,是为了铭记他们“人生为一大事来”的豪迈胸襟,是为了继承他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无畏坚守,是为了不忘过往,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今天,我们向百年来耕耘三尺讲台的“大先生”致敬。

  致敬,求真学问的“大先生”!

  致敬,练真本领的“大先生”!

  致敬,做真教育的“大先生”!(本报记者 高众)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