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和团队正在河北内丘县岗底村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在田间地头上,在崇山峻岭间,郭素萍和团队正为科技兴农、服务群众的事业努力奋斗着。
通过科技扶贫,绿了荒山,富了百姓,这也正是郭素萍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一生的写照。
1981年,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初入太行,他就选择了当时最穷最荒的前南峪村搞起了开发试点。在那里,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他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摇身一变,“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1996年,他奔赴受灾严重的内丘县岗底村,庄严承诺:不拿村里一分钱,用苹果产业使村民们富起来!为此,李保国连续9年吃住在村里,夜以继日实践钻研。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他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他说:“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套袋、去袋、转果、施肥……他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如今仅靠种苹果这一项,岗底村人均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临城县凤凰岭的乱石滩丘陵上,李保国用10年时间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李保国探索出一条条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兼顾的山区发展新路。在广袤的太行山上,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打造了“富岗”苹果、“浆水”板栗、“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他创新推广的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5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35年间,李保国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通过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35年间,他与农民朝夕相处,手把手地教技术,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达40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富了一方百姓。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生前的话语不断回响。
由李保国生前同事、学生组成的“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近年来在郭素萍的带领下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的300多个县讲技术、解难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本报北京9月9日电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