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坐落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正式启用,首批入学的新生均来自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此外,未来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个科研机构也即将入驻。据悉,这项人才培养改革的“大动作”正是苏州大学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推进的校级重点实事项目。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苏州大学党委以切实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站式”社区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自习室、书画室,足不出校就能享用的健身房和琴房;还有住宿、工作在社区的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陪伴成长……在苏州大学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紫卿书院内,幸福社区文化处处体现。
在这里,学生社区还是党建思政园地。书院设立的两个学生社区党支部实施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社区培养和考察,并试点成立了学生会(研究生会)功能型党支部。“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深扎根、排查、抓落实、解难题。”苏大紫卿书院党委书记肖甫青介绍,书院党政领导践行“一线规则”,即每位领导联系1个系室、2位教师、3个学生组织和10名普通同学,同时深入学生社区担任楼长,24小时倾听学生诉求,确保学生困难有人帮、生活有人陪、学习有人教、情绪有人导。
截至目前,苏州大学各学院(部)已为2021级全体本科新生配齐了一支由1235名导师与949名导生组成的“德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陪伴队伍。以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为契机,全面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统筹解决学生社区党建等重点工作,努力打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大数据赋能 学生服务和管理工作“精准”升级
2021年7月,河南突遇暴雨灾情,苏州大学关注灾区学生,第一时间利用大数据平台排查整理出8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仅在半天时间内,就为每人发放了100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在收到学校的这份暖心“礼包”后,身在灾区的医学院2019级学生王鹏博感动不已。
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只是苏州大学以大数据为依托,全方位服务学生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首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苏大积极探索以“云中苏大”为载体,开发专属于每个学生的“个体画像”,依照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完成课程推荐,并对学生学术活动、文化生活、食宿出行等校园生活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方便学生精准掌握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通过大数据系统,辅导员、分管领导、职能部门等管理人员能根据权限分级查询、了解学生动向,通过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与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靶向关怀’。”苏州大学学工处处长董召勤表示,这就好比延伸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手臂,在助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方面,不再是“纸上谈兵”和“千面一孔”。
学史力行 用实干扛起责任担当
苏州大学着眼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助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把党史学习精髓内化为精神动力。
线下实地打卡9省27市,寻访足迹48115公里,收集整理出100篇身边的党员故事……2021年寒暑假,苏州大学敬文书院的每一名学生党员围绕初心、奋斗、圆梦三个主题,在各自的家乡开展了党史专题研学实践。
2019级本科生郁暐是一名预备党员,在走访了4位平均年龄超过92周岁的苏州大学老党员后,深受触动,写下几千字的深度采访稿。他说,重温激荡岁月,更加坚定了自己向老党员们看齐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把党史学习教育所思所悟所得转化为理性认知和实践动力,苏大先后组建537支实践团队,89支青年红色宣讲团,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开展了“百年辉煌青年说”理论宣讲、“联学共建青进基层”等多样主题特色活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百名学子还先后走进百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历程进行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基层进企业。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以高质量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校更高质量发展,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回应师生期盼。(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