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周期过短,催生学术浮躁现象,难以产生重大原始性创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民盟中央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的提案》。
民盟中央表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实行二至四年的短周期科研绩效考核制度,部分高校甚至对教师实施一年一次的科研绩效考核,考核评价次数多,重数量轻质量,不同名目的频繁考评进一步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创造力,造成了教师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教育文化是民盟的界别特色,也是多年来参政议政的“传统阵地”。此次,民盟中央还指出了我国高校在教师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如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评价制度缺乏统一标准,激励效果不明显;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体系同质化严重等。
民盟中央为此建议:1.强化教师分类管理,建立教师自主择岗与动态管理机制。2.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深化实施教师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3.细化设计分层分类的教师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找准定位实现多元化发展。4.尊重高校多元发展定位,试点实施行业特色类高校及教师的自主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学术同行评议制度。
对于周期考核评价机制,民盟中央具体建议道,建立教师长周期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教师分类考评制度改革的持续研究,对高层次人才、新进教师、在岗教师等实施不同考核办法和考核周期。完善分类晋升机制,分别制定不同类型教师晋升的基本条件和评审办法。建立“阶梯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设置职称破格晋升通道。(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