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让高校思政工作鲜活有力

2016-12-08 来源:中国文明网收藏

  久前,清华园里的一项展览,引得人们驻足称赞。描绘长征的壁画、记录遵义会议场景的瓷瓶、精美的《鸡毛信》连环画应有尽有,原来,这是清华美院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创作的作品,“因材施教”正是清华大学思政课的关键词。当前,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少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坚持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在东北师范大学,“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等一批特色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选自《人民日报》)

  比之以往刻板说教、灌输、照本宣科,清华园里的思政工作显得“春风化雨细无声”,这些长征壁画、记录遵义会议场景的瓷瓶、精美的《鸡毛信》连环画红色文化,出自一位位“天之骄子”之手。由此可见,创新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接地气、入脑入心的必由之路。

  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要以人为本。高校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理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要敢于在思政教育上出新招,与时俱进地把政治理论课接地气,适应时代的变化,吸引青年学生的兴趣,要看到对象是鲜活的高校学子,他们有活力、朝气、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梦想,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如果思政工作形式与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那么,如何能够赢得这些青少年的认同呢,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育,就是要“看对象”,青年学子喜欢“说网话、办网事、过网日”,高校思政工作完全可以顺应其潮流,开辟思政教育新天地。

  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要“喜新厌旧”。旧的讲授方式,不是不好,而是由于时代变了、语境变了,其慢慢不适应当代人学习知识的节奏。要敢于创新理论课的讲授形式,变过去的说教、考试为更新的讲理、竞赛,变以前的死记硬背为当下兴趣爱好,从被动到互动,把课上好上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念功底,还要有更新颖的讲授方法,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当下实践教学,从而入脑入心。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研究、实践和学习平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要“坚定自信”。 创新高校思政工作,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看到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道路、理念、制度,不是无土之木,而是源于其浓厚的文化土壤。要敢于把思政工作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培育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李瑞强)

(责任编辑:任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