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岛市创新实施贡献度评价改革 激发教育服务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4-12-02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收藏

  青岛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创新实施贡献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与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与服务三个统筹,用活专项评价、综合评价和绩效评价方式,搭建平台载体,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坚持战略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服务能级,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个统筹,推动评价与发展同频共振。一是坚持评价与发展统筹。将贡献度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一体谋划,纳入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教育国际化发展等制度文件,构建教育机构跟踪管理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以绩效与贡献为导向的政府支持机制,遵循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规律,开展长周期、连贯性评价。二是坚持评价与激励统筹。建立以贡献度评价为参照的政府投入机制和经费保障激励制度,重点将科研成果贡献、人才引培贡献、服务决策贡献、特色发展贡献、预期成果贡献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坚持评价结果与项目、经费等资源支持挂钩。建立人才引育激励机制,制定实施青年人才和产业人才培训补贴政策,首批建设的10个重点学科、53个项目,已培养1.2万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评价与服务统筹。将优化教育服务作为评价工作推进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市委常委对口联系高校制度,定期走访、调研和现场督查,听取高校意见建议。建立校地会商和服务平台,在高校集中的西海岸新区设立校城融合办,定期梳理“双向需求”,为高校和职业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创新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一是创新专项评价。以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实施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评价,按照在青“双一流”高校、在青省属公办普通高校、在青民办本科高校和在青高职院校四个类型,以促进产教、产才、产科融合为目标,分别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创建10个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10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任务要求,推动在青高校3年内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1000名、本地转化科技成果数量2000项,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二是用活综合评价。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情况纳入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其中,高职学校突出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情况;中职学校将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将组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内容列入加分项,提升职业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三是强化绩效评价。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联动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对评价60~79分的按70%资金额度予以确认支持,60分以下的不予安排资金支持。通过对贡献度评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适时调整评价指标及权重,动态引导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2024年在青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8个青岛产业急需紧缺专业,全市24所高等教育机构立项科研项目1933项、创建科研平台182个,在青科技成果转化201项、孵化企业345家、签订技术合同805项、获批专利2456项。

  搭建平台载体,发挥贡献度评价效用。一是以校地融合为目标,搭建校地一体发展服务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建设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和社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支持在青高校开展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并创新开展订单式研发,在青公办本科高校多数都设立服务青岛办公室和技术转移基地,每年与青岛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110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400余项。二是以重点学科专业为依托,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新模式。构建“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合作模式,以青岛产业急需的22个重点学科和50个高职专业为依托,推动5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组建10个产学研合作联盟,聚焦青岛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等提供“定向定制”解决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重点在虚拟现实、微纳电子、大数据等领域,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6家,驻院企业累计产值近3.7亿元。三是以国际合作为引领,搭建中外多元产教合作平台。探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高校”合作模式,成立RCEP产教协同联盟,推动在青企业、高职院校与RCEP成员国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探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元合作模式,发起成立由我国及相关国家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经贸产教联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贸易促进、科技创新等工作。2023年以来,共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72期,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2127名学员参加培训。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