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海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建设

2024-08-16 来源:青海省教育厅收藏

  青海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要求,突出政治引领、健全制度体系、优化资源设置、加强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突出政治引领,凝聚职教工作合力。一是坚持高位统筹。省委、省政府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坚定不移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职业院校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二是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坚强阵地。三是强化思政育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全面实施省级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以及院校领导干部、思政课特聘教授讲学等制度,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讲授思政课2000余场(次),高职院校特聘教授举办专题讲座60余场(次),5名教师(校长)入选教育部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对象,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实现全覆盖。

  健全制度体系,增强职教发展引力。一是发挥重大政策引领作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大会,系统谋划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强基提质增效。二是明确职教改革重点任务。印发《青海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行动方案(2023─2030)》《青海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三张清单”》等文件,明确2025年和2030年的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1项改革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三是完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省级层面建立由省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等为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构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一是优化专业设置。按照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立足青海地域禀赋,重点建设环境保护、化工技术、有色金属材料、新能源发电、自动化、旅游、民族文化艺术、农牧业等专业(群),优先发展康复治疗、公共服务等人才紧缺的专业(群)。目前,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共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高职学校共开设17个专业大类125个专业,中职学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110个专业,专业设置基本覆盖全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今年新增光伏工程、大数据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康复医疗等16个专业,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度明显增强。二是优化财政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持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围绕中职、高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要求,持续加大对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数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024年共下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6.09亿元。三是优化课程资源。深化“三教改革”,积极组织职业院校开展优质课程和资源库建设,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优秀公开课、优质专业(群)资源库”。2023年共评选出30门在线精品课程、25门优秀公开课、3个优质专业(群)资源库。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推荐工作,4门高职课程和1门中职课程入选教育部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评选对象。

  加强平台建设,激发职教发展活力。一是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搭建职业学校与当地产业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平台,基本形成西宁职业学校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职业学校与海东工业园区、海西州职业学校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各职业学校与省内外1450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班等,设立25个大师工作室,培育15个产教融合性企业。二是共建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依托原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个专业群建设,对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重点企业,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完善“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共享建设成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三是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印发《青海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建设3家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由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盐湖化工、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产业发展,形成产教资源匹配、供需对接、双向互促的新格局。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