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省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2024-05-24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收藏

  四川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政策供给、贯通培养体系、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纵深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制度改革,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一是构建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指导各市(州)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环境。省政府出台《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设计6大领域、17项改革举措、100项改革建设任务,将职业教育工作作为省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推进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积极推动《四川省职业教育条例》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多渠道加大投入。“十四五”以来,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约130亿元,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额度16.1亿元,支持申报设备更新改造中长期贷款210亿元;累计下达省级奖补资金12.75亿元,支持立项建设35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2018—2022年,全省财政职业教育支出增幅较同期财政教育支出增幅平均高1.8个百分点。

  优化类型特色,打通人才成长通道。一是完善普职融合发展体系。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通过分类考试录取人数占到高职学校总录取人数的70%以上。扩大高职(专科)学生“专升本”比例,由2019年的6%扩大到2023年的25%,努力满足更多学生升本意愿。探索职教高考制度,成立由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机构、教研机构业务骨干组成的研究小组,从考试大纲制定、考试评价标准、本专科招生计划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深入研究。二是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试点。指导各市(州)科学合理安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探索制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相互融通的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具体举措,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稳妥推进学籍互转、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三是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递进培育工程”,2023年全省16所本科学校、19所高职学校与合作企业(单位)在45个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落实招生人数2375人。

  聚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启动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计划,对照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四川制造强省产业布局,同步规划、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引导职业学校动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二是持续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元教学、双元评价的培育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全省159家单位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首批确定49个培养项目,企业提供1500余个学徒岗位,校企协作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扎实推进提质培优。聚焦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深化“三教改革”,积极推进全省职业学校“勇攀高峰”。1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4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8本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2023年,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全国金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建设发展。一是改革创新引领产教布局。选取产业基础较好、职业教育资源相对集聚的成都、绵阳、宜宾、德阳等城市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形成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试点经验。二是共建科创载体,共创研发成果。聚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联动发力,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计划投入20亿元分批打造50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目前已立项35个,打造集实践教学、生产服务、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校企联合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1263项,实现成果转化265项,带动产值34亿元。三是共建实体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筹作用,行业企业的牵引作用,以平台化思维创新产教融合形态,打造政府、园区、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计划两批建设15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为一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首批已确定7个,其中成都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和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培育名单,打造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区域职业院校联合组织的产教融合区域合作平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智慧农业7个重点领域,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着力打造行业协会主导、优质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主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