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海南大学持续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

2024-05-23 来源:海南大学收藏

  海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思政课“关键课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方向。以建设海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全校参与、马院落实”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着力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示范带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认真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专门研究思政课建设,带头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参与集体备课;书记、校长每年讲授不少于8个课时的思政课,校班子成员每年讲授不少于4个课时的思政课。先后出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实施意见》等20余个文件,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为落实思政课关键课程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强化引育并举,配齐建强师资队伍。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建立人才引进数据库,实现点对点精准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大幅提升。积极推动思政课主讲教师跨院、跨校、跨界联动,组织党政领导、社科专家、行业模范等走上讲台上思政课,打造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大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深造培训、挂职锻炼、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近年来,学校先后获第六届全国青教赛思政组一等奖1项,教育部第一、二届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项。依托“马克思早期文本研究中心”“海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7支科研团队,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近5年先后承担各类课题19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含国社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0项。

  坚持同频共振,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把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重中之重,并研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要论述”等3门思政选修课、“百年党史中的100个党史故事”等4门思政拓展课,着力构建“四类课程同心圆”思政课程群。打造“习近平海南足迹:春天的嘱托”等思政教学资源库,聚焦琼崖革命和红色文化,开发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立海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出台《课程思政二十条》,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培育校级课程思政项目53项,《细胞生物学》《民事诉讼法学》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用好社会“大课堂”,构建以省情校情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打造6大类12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与海南省博物馆共同打造《红色文化海南说—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

  聚焦培根铸魂,抓紧抓实教学质量。完善集体备课机制,常态化开展学术论坛、“云上”大练兵、以赛促教、周末理论大讲堂等活动,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整合师资力量,以专题化形式解决好专业化教学资源供给。开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线上课程,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把学生的问题视为有效着力点,把背后的原因、本质、逻辑讲清楚。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做好教研和备课,更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课后作业、课堂随笔、小组讨论、主题发言、专题讲解等形式,深化学生对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伟大进程的认识和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用优质思政资源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打造“了不起的共产党”“联播小课堂”等10余个网络平台,其中抖音号“了不起的共产党”点击率超亿次,粉丝量超30万,点赞量近200万。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