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数量达标”和“质量提升”两个目标,补短板、强弱项、育特色,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组合拳”,加快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系统设计,强化政策保障。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事项,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党政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局,统筹推进实施。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大选拔配备力度、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加强管理培训培养、完善考评奖励机制等4个方面12条举措,推动高校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际,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二是创新优化职称政策。创新提出“可按不超过教师岗位总量9%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岗位,岗位结构按照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执行”的规定,全面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制度,近九成高校实现专业技术职务单列计划、单设指标、单独评审,高级职称专职辅导员已达总数的15%。山东大学按照30%的比例增设教授三级岗位,持续推出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聊城大学推动双岗并行设置、多线并行辅导员晋升管理模式,打通发展渠道,完善发展路径,实现辅导员职称晋升职务发展双向融通。三是全面落实岗位津贴制度。出台《山东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将辅导员绩效工资(岗位津贴)纳入高校年度绩效考核,按照100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截至目前,已有120所高校落实岗位津贴制度,全省辅导员职业获得感大幅提升。
实施专兼结合,确保队伍稳定。一是加快配齐专职辅导员。将专职辅导员数量达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省委政治巡视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纳入高校党建和高质量发展考核,通过定期通报、重点督办、个别约谈等方式督促高校加快工作节奏、尽快配齐队伍。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校共配备专职辅导员1.7万余人,师生比达到1:188,连续三年师生比稳定在1:200以内。二是积极补充兼职辅导员。全面落实新入职青年教师须至少担任1年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选取4所高校开展辅导员与班主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两结合”试点,明确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注重协调配合,强化监督考核,努力实现“1+1>2”的效能。目前,全省高校有4000余名优秀党政干部、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同题共答“三全育人”大课题。三是全力确保队伍总体稳定。针对辅导员队伍流动快等现实问题,统一规范高校辅导员选聘、转岗、借调等标准和流程,设定转岗工作年限,健全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管理干部机制,严把入口关、出口关。目前,全省高校每年新招辅导员超过95%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职辅导员每年流出率不超过8%,确保了队伍整体素质和相对稳定。
聚焦专业发展,增强能力素质。一是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按照每年人均不少于3000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每年举办新入职辅导员省级示范培训班、骨干研修班和“泰山论剑”等专题论坛,逐步完善省抓骨干、校抓全员的两级培训培养制度,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训不少于90个学时、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每年参训不少于16个学时。二是抓实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快名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已组织实施四批建设计划,遴选40个省级工作室予以重点支持,出台管理办法,严格管理考核,通过配对导师指导、海外考察访学、国内实践研修、高端学术沙龙等措施,打造一批辅导员名师团队。目前,全省有七成高校建立校级工作室,注重发挥辅导员“头雁”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名师影响力、领导力。三是优化考核评价政策。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严格规范考核程序,推行辅导员年终单独考核、优秀名额单列,着重考察辅导员育人成效。开展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挖掘培育、宣传推广全省辅导员典型人物。全省92%的高校定期评选表彰“十佳辅导员”“最美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金牌辅导员”等校级荣誉。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摸清辅导员队伍底数。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定期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2024年上半年组建11个调研小组,围绕10个重点问题,面向全省67所公办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共性问题12个、个性问题25个,逐项建立台账,销号解决。二是制定辅导员工作手册。组织专家先后完成《山东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手册》《山东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手册》,编写主题班会手册,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聚焦辅导员八项基本职责,每年开展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省级评选并结集出版,帮助辅导员特别是年轻辅导员尽快实现专业化发展。定期举办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大赛,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三是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不断拓展参与面、活动方式、活动对象、活动内容等,积极构建常态化、长效化辅导员家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拉近学校与学生、学生家庭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育人实效。